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子彦 《人文杂志》2007,(1):132-139
“汉魏故事”是帝制社会中禅让的代名词。曹操加九锡,封公建国,曹丕因之而终于完成汉魏禅代,从此九锡成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权臣易代鼎革的工具。九锡殊礼的授予是禅让的前奏,由此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禅代礼仪。三国时期,帝王还利用九锡来笼络羁縻敌国或地方割据势力,这是九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另一种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九锡礼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它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鈇钺、柜鬯九类物品.九锡礼源于先秦时期的九命之礼,兴于西汉,盛于魏晋至隋唐,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过多种角色,但它主要是势臣改朝换代的政治工具.宋明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大一统局面的重新形成以及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退出国家的政治生活.纵观九锡礼由产生至衰亡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它的产生及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封建专制君主的权利,加剧了政局的动荡,而它的衰弱以至灭亡,又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子彦 《文史哲》2004,(5):27-34
诸葛亮秉政时,不仅大权独揽,且以"太上皇"自居,将后主刘禅置于股掌之中。为了实现刘备白帝托孤时许诺的"君可自取",诸葛亮竭尽全力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冀图通过北伐来树立绝对权威,晋爵封王,并受近似天子规格的九锡之礼。一旦条件成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极有可能易代更祚,登上帝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军事策应和救援的物质基础构建、基本力量构成,以及边际之间策应、协防和救援的基本范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九边军事策应和救援的基本状况及其原则,论述并归纳出边际之间策援的基本范式,对漫长历史过程中具体而复杂的军事策应与救援初步理出一个系统。文章认为,防御布局的日益细化和发展,是策应和救援有效开展的基础;在防御实践中日渐发展的专门性救援力量,是边际之间实施策援的基本力量;一般情况下,边际之间的策应和救援遵循着基本范式来运行。  相似文献   

5.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6.
制度知识是政治体制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经长期积累,制度知识的体系至汉末已相当繁密.在汉魏之际与两晋之际的两次大规模战乱中,官制礼仪知识因文献、实物的损毁而破败流失,面临传承断绝的危机.后续的制度恢复步履维艰,仅依靠个别精于制度之学的官僚勉强开展.制度知识历经动荡而未完全散亡,离不开士人家学的支撑.颍川荀氏、北地傅氏、河东裴氏、琅邪王氏等魏晋高门均重视官制礼仪的传习,这项知识特长也成为维持家族威望的助力.  相似文献   

7.
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同领藏传佛教格鲁派。清中叶以前的历辈达赖、班禅均能彼此相安,和好相处,各执领地。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在多方因素的制约下,双方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最终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关系破裂。其矛盾演变结果,对近代西藏地方的发展和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九边特指有明一代先后设置于北边地区的九个重要军镇,它们所组成的防线直面北方各少数民族,对保卫京畿及内陆地区起着重要作用。但靖难之役后,随着北边防线中段的内缩,明廷不断增兵加饷,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代的九边军费包括常例粮饷、临时战费与军事工程费用这三大部分,其数额的不断激增成为明王朝的巨大负担,甚至一度占据了国家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究其原因,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岁入结构的单一性及僵化的财政体制则是明帝国财政长期赤字、枯竭的三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出台的一系列特权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特权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内在关系,明确指出:士族门阀制度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时期的特权法在士族门阀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士族门阀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九日龙山饮》是一首五言绝句: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王琦为这首小诗写了如下的题解: 《九域志》:太平州有龙山。晋大司马桓温,尝于九月九日登此山、孟嘉为风 飘帽落,即此山也。《太平府志》: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旧志载桓温以重九日与僚佐登山,孟嘉落帽事。或云孟嘉落帽之龙山,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秩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建 《文史哲》2004,(4):35-41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衰微,民不聊生,社会秩序结构在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秩序结构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民间秩序结构表现为豪强割据、豪族游侠统治、坞堡自救、望族的精神领导。民间秩序结构中的阶级组成主要为大族、官僚与门生故吏之间的依存关系,大族、豪强与宗族乡党、侠徒之间的共存关系。其特点为相对的独立性,豪强、游侠统治的强权性,轻财重义、仗义疏财的侠义性,以宗族乡党为基础的宗族性,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建立乌托邦社会的"复古性",共同体中自救共存的互助性。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汉唐制度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时政制、律令多有革故,亦不乏鼎新,并以法律儒家化为其标榜,发展为隋唐制度之渊,是隋唐达到中华法制高峰的基石。魏晋法律文化有着传承、解放、独立三个特质,正是受当时学术分野所影响,也是魏晋文化的风度与风流所造就。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其时文化大环境,特若学术环境而言,更能考察在整个社会巨变背景下,魏晋法律文化作为魏晋文化的一个因子,是如何与其时历史发展密切关联并交互影响,又如何丰富魏晋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业"指代的对象有具体财物、学术与技能、封爵与家族地位、政权.其中,指代具体财物是"家业"最基本、最原始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他涵义都退出历史舞台.不管"家业"的内容如何变化,都是基于"可继承性"这个因素上,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家业"披上了时代的外衣而已.  相似文献   

14.
敖陶孙是南宋中后期颇有特色的诗人,在当时诗坛具有一定地位。针对敖氏的"庆元诗祸"是南宋中后期很有影响的历史事件,但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却互有龃龉,通过考辨、梳理,还原了"诗祸"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其生平梗概也得以进一步明晰。敖诗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情感真挚而浓烈。敖氏对江西诗学有着自觉的追求,其诗呈现出鲜明的"江西"风味,通过敖陶孙可管窥江西诗学在南宋中后期诗坛的境遇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明建 《齐鲁学刊》2002,4(4):88-92
五四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新文学家们通过借鉴浪漫主义文学 ,发动了一场文学的自由主义运动 ,也展现了自我的浪漫情怀。但是 ,五四新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是有所选择的 ,二者在宗教性、自然性和回到中世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以后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浪漫主义又被新文学所弃绝  相似文献   

16.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汉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其诉讼制度提供了可能。对《奏谳书》中的审判术语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这些术语在西汉法律中的意义,也可在语言研究方面纠正历代训诂和现代字典辞书中的缺漏甚至错误。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与魏晋风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剑锋 《文史哲》2003,(5):96-101
蒲松龄首先体味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将“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形象 ;其次是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 ,塑造了一系列狂生形象 ,肯定了越出名教的爱情与行为 ;最后 ,是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 ,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蒲松龄得益于魏晋风流的不仅仅是精神内容方面的“痴”“狂”“旷”,还有艺术形式方面的“语典”“意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郭呈才 《晋阳学刊》2011,(5):106-108
南北统一之前,出于对袁世凯的暂时警惕,黄兴发起成立了“陆军将校联合会”,主张军队政治化,反对军队国家化,开创革命军队政治工作之先河;南北统一之后,听信袁世凯发扬共和谨守宪法的誓言,黄兴退至军队国家化立场,亲手取消了“陆军将校联合会”。陆军将校联合会的命运轨迹,清晰折射出黄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宋丙玲 《兰州学刊》2007,(10):167-169,136
服饰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标志,这是男女生理差别所致,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男女不通衣裳"是儒家重要的服饰观念,并为历朝历代所遵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所穿用的服饰有时会突破性别的界线产生性别转换.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中的性别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试图探讨时人对服饰性别转换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