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更迭实现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选择权。这一现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发展的同时,也充满了新的挑战。一些媒体的无序竞争、算法推荐机制的个性化和大学生主体意愿的选择性接触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而无法自拔。“信息茧房”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降低大学生道德底线。对此,应通过创新媒体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内容推送;优化算法推送机制,唤起大学生破茧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立足实践促进大学生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预防“信息茧房”形成等路径助力大学生破除“信息茧房”。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茧房”在我国互联网情境之中出现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就其生成和发展的脉络来看,“信息茧房”的条件是“回音室效应”也即同质化信息的反复传播,受众被困于同质化信息中从而形成“信息茧房”,其可能的后果就是“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可能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群传播,也为负面信息的群体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狂热化的网络舆论事件。为了降低“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负面效应,必须要从思想层面唤醒网民的公民意识,以尽可能消除“茧房”的壁垒,从文化层面针对不同类型的“茧房”进行不同的文化传播,还要从法律层面构建网络监管机构,以保障紧急情况下对信息的及时监管。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中“信息茧房”负效应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个体信息碎片化下的认知偏差;第二,个体“情绪偏爱”下的选择性接受;第三,群体效应影响下个体的非理性共享。具体表现为网络谣言、“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论发酵;网络泛娱乐化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解;多元文化圈对个体特别是青少年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传统人文精神塑造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式,面对“信息茧房”负效应,亟须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转变话语方式、思想价值引导突破网络社群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信息“把关人”和议程设置;强化网络法治意识;树立网络用户正确的文化消费观,促进拟态环境下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网络生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存在理性认知欠缺、情感认同缺位和知行脱节等现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依托,加强理论灌输和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文化熏陶和滋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以日常修养和社会实践为平台,反复沉淀与固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实现知行统一,以期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法推荐已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新变量。因此,必须优化算法生态,营造清朗空间;掌握算法特点,走出信息茧房;创新教育模式,搭建互动平台;坚守话语阵地,主动规训算法之“术”,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是由网络环境下群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沉默的螺旋及网络中无处不在的信息过滤与茧房共同造成的。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信息的选择和接收上也更容易走向极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表现为网络环境下的从众心理、简单化思维、长时间沉湎于劣质信息的茧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防治要靠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思政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及政府对网络的监管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操纵与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共同作用下,“饭圈”乱象已从单纯的偶像崇拜异化为偶像吸金的本质,波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饭圈”乱象的突出表现为策略造神化、导向扭曲化、行为极端化,其本质是资本逻辑下操控粉丝的利益关系,对青少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使“饭圈”由“乱象”误导转向“文化”引导,亟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入手,引导青少年塑造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即加强各个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人生定位的价值认知;注重家庭成员的心灵沟通,提升青少年正向健康的价值认同;加强“饭圈”乱象的社会治理,提升青少年理性追星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至核心价值观首现历经六载,明晰两者主体认知是前提,从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型社会实践三维度阐释核心价值观原则是根本,对核心价值观“三重倡导”外在关联、内生逻辑进行探讨是重点,而接续探索则为我国实现宏图伟愿固牢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9.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可将教学效果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及社会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发现,当前思政教学实效性在“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及社会行为习惯养”层次上与思政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媒体时代,算法技术不仅成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因素,还是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的新变量。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范式,给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带来一系列挑战:算法“受众本位”效应弱化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理性、算法“全景监狱”效应引发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疑虑、算法“网络圈群”效应加剧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盲从。对此,需通过价值引领、技术规制、主体驾驭、法治制约实现对算法技术的规约和驯化,助推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饭圈文化”是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亚文化之一。“饭圈文化”的价值虚无化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认识虚无化四个方面。价值观虚无化的生成与信息茧房、资本诱导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可以运用春风化雨式的阅读教学实施以重建崇高精神为核心目标的纠偏策略,具体措施为:发挥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价值表率作用,在人物和作品的评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对价值认知的特殊性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建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是按照感性到理性、理论到实践、外化到内化、自为到自觉的规律实现的,这种渐进模式科学引导大学生逐步认知、认同、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性认同,增进情感认同,强化行为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向的今天,将“文化自觉”理论运用到生态文化领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从认知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其本质是生态理性,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实践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的实现要遵循继承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从本质属性看,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从教育规律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理认知—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的逻辑理路;从时代特征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坚持“体脑并重”“五育并举”和“劳逸并育”;从具体进路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做到多主体参与、全阶段重视、系统性开展。  相似文献   

16.
算法推荐技术作为大数据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解决信息过载、实现资源高效分配的效用,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风险困局。算法推荐形成了“信息茧房”、延伸了“全景式监狱”、升格着“沉默的螺旋”现象,并加剧了社会的“娱乐泛化”,造成情感诉求优先的“后真相”出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算法技术“驾凌”于人之上,造成受众认知的狭窄性、思想的偏激性,禁锢意识的自主性并消解着社会的整合性,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乏力、认同窄化、主导失权、凝聚力弱化的困局。纾解困局要推进技术建构与意识形态引领的并驾齐驱,通过技术优化、制度规制、多维把关、素养提升四个途径,实现全社会的多方协动,以道驭技“驾驭”算法,以此推动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共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民俗文化自觉视阈下展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建立在理性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普适文化”与“普适价值”的现实需求与价值抉择,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与民俗文化自觉主体高度统一的基础之上;通过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自觉意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自主价值认同的核心驱动、民俗文化自觉行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自主道德行为的调控模塑,以及民俗文化衍生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扩布传承提供的时域保证与场域空间,独创性地提出了民俗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践行有机结合、互动推进的“EAFI”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及历史性长效践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刷屏入迷”已成为客观现实镜像?媒介景观以吸引人的图像、声音、复杂叙事情境等可视的景象致使大学生刷 屏欲罢不能? 应用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理论透视大学生“刷屏入迷”行为的原因囊括资本裹挟文化下的上瘾工业、景观 中精心打造的上瘾步骤、景观虚拟场域里的“仿真”社会、算法推荐下信息茧房的暴风吸入等层层进路? 此种行为逐渐在无形 中束缚大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生成、消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信仰、致使大学生习惯浅表思考? 为此?从三重维度给予化解路 径?即培养大学生审辩思维能力?明晰景观刷屏本质?引导大学生思辨刷屏价值?重塑受众主体地位?引领大学生超越屏幕框 架?构建现实本真生活?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的传播环境变迁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一方面,多元载体、媒体融合和科技赋能催生的多样化表达,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另一方面,制度模糊、“去中心化”和圈群固化的现实困境,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分化、消解的潜在弊端。学生圈群“信息茧房”效应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消解的外化表征,也是重新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着力点;“信息茧房”的瓦解与预防,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守正与创新的重要战略。唯有严把信息入口、整合信息出口、强化精准供给,才能为夯实意识形态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提供现实基础;唯有推崇表达创新、强化氛围营造、发挥技术效能,才能为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创新开辟更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重归部落化,社群化生存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相较于算法推送形成的信息茧房,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茧房更能决定民众的信息结构、信息质量和价值立场,社群成为民众获取外部资讯的第一媒介和中介,其塑造的回音室效应使得社群群内同质性和群际异质性双向增强,产生的信念回响效应增强了虚拟群体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本文分析了职业、性别和网络世代三个最为典型的舆情遮蔽,认为“后真相时代”建构“后共识”更为重要,“破壁”和“出圈”、构建情感按摩机制、重构社会对话秩序和重建群际认同是未来舆情治理的重要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