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美的规律”的读书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美的规律”。马克思写道:“动物只是按照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围绕着这段话中的“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具体含义,人们进行美学思想上的交锋,据以提出自己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主要有下列两种对峙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美的规律”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原文写道: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刚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出了“物种尺度”和“内在尺度”这两个概念,并推论出“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生产的特点时,提出了著名的“美的规律”的论断:“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目前,对“内在固有的尺度”的认识分歧较大:有的理解为“人的目的性”,有的认为指的是与自然界各种物种尺度相对立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就是几十年来西方和中国哲学家、关学家纷纭争执、迄无定论的“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到人与动物的生来的不同特点时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的理解,目前美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真是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尽管很难说哪两个人的意见是完全相同的,但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可以归纳为下列的两种主要看法:  相似文献   

6.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这段著名论述,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去专门分析其中所说的两个“尺度”的关系及其作用,在许多场合,甚至对人的内在尺度所具有的主体性意义也颇有异议。杜书瀛同志的《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一文,通过对两个“尺度”内涵的规定及其在文学创作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之间的区别时,提出了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美的规律”至今仍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对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一点,则都是首肯无疑的。  相似文献   

8.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怎样理解这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领导文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评论,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数)由此可见,掌握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和审美教育,对我国人民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美产生于劳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史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离不开美的规律,而从事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更离不开美的规律。什么是美的规律呢?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①就是说:人既可以按照蜜蜂的要求(尺度)进行建窠,也可以根据蜘蛛的要求(尺度)结网。②不论是营窠还是结网,人都能运用自己的观念指导生产,按照自然物内部固有的规律,把自然物改造为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对象,并赋予对象一种新的形式,使对象获得新的属性。换一句话说,按照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朱光潜先生说:“对美学和文艺创造的意义特别重大”。我国美学界一般也都持这一音法。但具体说来,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见解就很不相同了。 我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这一节里提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先  相似文献   

12.
潞安矿务局经济建设高潮兴起,推动了该局文化建设的高潮,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壮美的画卷。马克思告诉我们:“动物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马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自公开发表以来,其中的美学思想引起了长期的争论,焦点是“内在尺度”的归属以及“美的规律”与主体内在尺度的关系。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文章,认为“内在尺度”属于主体人的看法更切合《手稿》的整个思想;“美的规律”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结合,主体尺度即人的本质力量,主要指人的目的、需要和意图;应联系“实践”来辩证地认识“美的规律”及其客观性,美的规律作为社会历史规律,无所谓绝对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物,因而也是全面地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存在物。人不但按照效用原则一功利尺度、客观原则一真理尺度和社会原则一善性尺度去建构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而且总是满怀深情地按照美的尺度去全面地建构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塑造属人的理想世界。(一)按照美的规律、美的尺度、美的理想去进行实践活动和塑造对象世界,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生产”活动的一个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把审美问题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层面上去理解,为美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并在对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历史起源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他以实践观为立论基础,将审美对象和主体的审美能力都看成是劳动实践的历史产物,并强调人的感性的能动性,区别了动物生产与人生产的关系。而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特殊生产方式。人的社会性的特定素质如感官等,则是审美享受的前提基础。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固有尺度的统一,就是“美的规律”。他强调人的感觉的解放,扬弃异化,追求全人类生活的高度自由,把整个社会看成审美活动的对象。他的实践美学观在西方和当代中国美学界都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终结”前的赘语──向杨曾宪、陆梅林诸先生请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十分赞同杨曾宪先生在《关于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兼向陆梅林、朱立元先生请教》①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在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中,随着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美的规律篇》②一文的发表,特别是对《手稿》中关于两个“尺度”与“美的规律”一段论述的重译与辨折,“国内学者继续从‘两把’不同‘尺度’角度对‘美的规律’推演的努力,可以从此终结”了。然而,这并不等于同意为“终结”论打上句号的一些“盖棺论定”性结论。现求教于杨、陆两位先生和广大读者、研究者。众所周知,《1844年…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一期《文艺研究》发表了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一文,读后获益匪浅,特别是对《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一段译文的辨析与重译,确实论据充分,令人信服,纠正了我以往的误解(误把“内在尺度”看成是人或主体的尺度),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原意至为重要.不过,梅林先生对马先思这段论述的阐释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却不完全能说服人,现就其中三点提出一些疑议,向梅林先生求教.  相似文献   

18.
奖的规律问题,不仅在美学理论的研究中,而且是广大群众的审美实践中必须予以注意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的启示,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把美的规律和“两个尺度”联系在一起。本文同样以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对某些词句的理解和阐释,意在较深入地弄清美的规律和两个尺度的关系,并希望这一探索能对美的规律的揭示有所补益。 ‘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说的话。二十六岁的青年马克思能够写出象《手稿》这样思想深邃的著作,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但其中涉及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感的产生等重要美学问题,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时的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分化出来,又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在他的《手稿》里,不仅保留着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曾经使用过的某些概念,而且整个文风受到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这就增加了阅读《手稿》的困难。因此,今天来学习《手稿》,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确切地体会马克思原话的意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原话的理解,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停留在一般的推论阶段,而要把马克思从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还原到期实际中来,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