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美国政府提出自愿暂停核试验, 并与苏联进行了多轮核禁试谈判。 肯尼 迪执政后, 美国政府就是否恢复核试验展开了争论。 在美国军方和原子能委员会看来, 禁止核试验严重影响 了美国核武器的发展, 并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 因而极力要求尽快恢复核试验。 尽管美国在核技术方面享有 明显的优势, 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肯尼迪政府不顾美国国内舆论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做出了恢复地下 和大气层核试验的决定, 使得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2.
印官员称能造核武器,此举遭多国制裁 瓦杰帕伊总理的首席秘书米什拉在5月11日晚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印度当天进行的三次核试验证实了它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米什拉解释说,这三次核试验是同时进行的,一个是很低当量的核裂变装置,另一个是与1974年那次类似的低能量装置,而第三个则是一个“大得多”的热核装置。但对这三个装置使用的是钚还是铀,米什拉拒绝评论。当被问及印度现在是否已成为核武器国家时,他  相似文献   

3.
正朝鲜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金利龙在联合国记者会上表示,朝鲜会在需要时进行第六次核试验。金利龙称:"试验将在我国最高统帅部认为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当前半岛局势已经高度复杂敏感,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加剧对立紧张的言行。所有有关各方都应当共同努力,为缓和局势做出自己的切实努力。朝鲜核爆使世人发现朝鲜发展核武器并不是"佯攻",而是实干。早在金日成时代就已经开启了核战略,并对核研究投注了人力  相似文献   

4.
史建斌 《国际论坛》2013,(2):1-7,79
在当今全球积极推进深入核裁军的进程中,美国从冷战至今部署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除了战术核武器固有的风险外,美国的这些战术核武器还存在军事意义下降、维护升级费用昂贵以及破坏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等问题,这使美国在欧洲的前沿部署政策陷入困境。对于美国战术核武器的去留问题,北约联盟未明确表态,北约成员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意见。分析认为,美国未来的战术核裁军方式很可能是采取单边自愿的非正式措施或与俄罗斯谈判达成正式的双边条约。为了联盟团结的象征意义,短期内美国不会把战术核武器从欧洲全部撤走。  相似文献   

5.
自1967年起佐藤荣作派密使若泉敬与尼克松的密使基辛格就冲绳回归和在日核武器处理等问题进行谈判。分析美国新解密的文件证实,日美之间就核武器问题存在秘密协议,读解这些文件、文献也解明了日美双方的决策过程,并提示了日美间秘密协议对我国国家安全可能产生的具体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5月11日和13日,印度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谴责,先后进行了两轮五次核试验,令国际社会大为震惊,遭到普遍谴责。事后,印度政府竟然对国际社会的反应和联合国安理会要印度停止核试验的强烈要求采取公然蔑视的态度,明确表示拒绝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自称为“核大国”。印度政府为何要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世界人民的愿望和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7.
核态势审议是美国核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面对变动中的国内外环境,特朗普政府在美国第一执政理念的框架下,预计也将利用此次核态势审议对美国核政策作出调整,在核武器作用定位上将可能更强调慑止战略对手在地区冲突层面上的核武器有限使用,并在核武器运用层面围绕上述作用重点进行筹划;在核力量发展方面坚定推动核武库现代化,可能提出更加具有可用性的低威力核武器发展方案;在核军控问题上,美俄两国虽客观上存在进一步削减空间,但鉴于削减已经进入深水区,且美俄关系持续恶化,因此预计未来美俄下一步核裁军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对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对策中,尽管以军方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出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方案,试图把中国核武器计划扼杀在摇篮里,但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以罗伯特·约翰逊为主的国务院务实派占据了主流地位,他们反对军事打击方案,主张理性应对核中国,这种主张影响了约翰逊总统的最终决策。  相似文献   

9.
是防止无核武器国家形成研制核武器的能力还是防止它们产生研制核武器的意图?在向无核武器国家进行核出口的问题上是采取否定的方法还是采取建设性约束的方法?是实行统一标准还是实行区别对待?美国的防止核扩散政策内含的这些矛盾,使得它经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从而削弱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华新策略     
挑战 由于诸多令人不安的原因,中国一直受到新闻媒介的关注。它在涉及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外交问题上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并被认为向巴基斯坦转让M—11导弹技术,向伊朗出售核技术,进行核武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军事上逐步升级的过程,也是其核选择(指使用战术核武器)被美国军政高级官员日益严肃考虑并几度欲付诸实战的过程.依据有关解密文件及当事人回忆录,考察了越战时期约翰逊政府进行核决策的过程,认为致使约翰逊政府最终放弃核选择而宁愿承受很高人员伤亡的因素,除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中国、苏联可能的核报复的忌惮,还有美国军政双方在使用核武器的决策过程中一直存有严重分歧;核禁忌观自朝鲜战争以来对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产生日益持久的政治和伦理制约;美国考虑到单方面有限使用核武器不仅缺乏足够的军事功效,其所带来的政治上和伦理上的灾难性后果可能远远大于越南战争失败所付出的军事政治代价.  相似文献   

12.
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部分核禁试条约。90年代美国解密的有关对外关系的档案表明,在发起和推进这一条约的谈判过程中,“中国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美苏的具体考虑又不相同。一方面,美国竭力利用部分核禁试条约阻止中国进行核试验;另一方面,苏联却试图通过这一条约加强它在两党论争中的地位。美苏可谓是为了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去的。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署,使得中苏关系的破裂不可避免,并加强了中国尽早造出名己的核武器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史建斌 《国际论坛》2015,(2):27-32,80
彻底销毁核武器是世人的共同理想,而美、俄削减战术核武器开辟了走向无核武器世界的新进路,对实现全球"零核"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它消除了战术核武器对国际社会的即时威胁,抽除了核战升级的阶梯,为深入削减战略核武器提供经验和借鉴,并保障"无核世界"进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削减战术核武器并非易事,涉及美、俄的削减意愿、削减模式、削减步骤等诸多问题。但相比战略核武器而言,战术核武器裁军更具可操作性,关键在于美、俄双方能找到共同的政治意愿,解决彼此的安全关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核不扩散机制饱受冲击,印巴核试验、朝核危机、伊核问题虽然是直接原因,美俄各自部署、存储大量核武器也难逃干系。2009年4月,美俄重启战略武器谈判,经过近一年的谈判,于2010年4月8日签署新协议。美俄达成新的裁军协定具有多重背景,它既与美俄旧版裁军条约的到期有关,也与奥巴马政府在核裁军问题上态度的转变相关,还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的召开,以及解决伊朗核问题等有关。条约的签订既可推动停滞不前的核裁军进程,又对于严重受损的核不扩散机制产生积极影响。鉴于美俄核裁军协议的有限性,以及美俄在条约扩展至所有核国家上的共识,条约的签署也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姬建民 《中华魂》2013,(3):22-23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入伍52年来,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病逝,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相似文献   

16.
朝鲜核问题自上世纪爆发以来,虽经过六轮六方会谈和多轮双边会谈却仍一波三折难以解决,在此期间朝进行地下核试验并试射导弹成功,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朝鲜认为发展核武器事关国家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权利,而其他相关国家则认为半岛无核化更符合本国利益。就建构主义基于共有观念的解释来看,朝美双方共有观念是敌人,朝鲜与日本和韩国的共有观念也是敌人,朝鲜与中国的传统型友好关系也在框架内进行调整与再适应,与俄罗斯则形成了冷淡的邻居。因此,朝鲜实际上处于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中,要想获得生存和安全必须依靠自助。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14,(8):54-55
“对于核武器,人类经历了3个阶段。”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说。“从核武器研制并用于实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没有国际条约约束,有能力的国家竞相发展;从196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始有条约约束,限制发展核武器;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就是苏联的后期,开始裁减核武器。”  相似文献   

18.
1958年,以色列在迪莫纳以"和平利用核能"项目为掩护秘密开发核武器。美国的核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转变,对核武器实施"双重标准"成为其重要的政策内涵。美国为国际防核扩散体系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促成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正式签署。  相似文献   

19.
1945年7月,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在日记中写到:“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科学家没有造出原子弹无疑对世界是一件好事。它也许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出的最恐怖的武器,但也可能是最实用的武器。”60年来,核武器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人们拍摄了许多核战争题材的影片,其中一些逼真地再现了广岛、长崎遭受核打击时的种种骇人场面,并预言地球的生命将因核战争而灭绝。但另一方面,人们却很少严肃地讨论核武器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核武器与地区安全赵文飞由于历史的巧合,1995年4月《核不扩散条约》审议过程中的争执难决表明各国政府对于冷战后世界核武器的地位和作用远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本文试图以地区安全作为考察核武器性能的基础层面,并依据其主导性质进行取舍,力求在两种典型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