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孔子《诗》论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诗经》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又是儒家诗教的奠基人。孔子论《诗》继承了春秋时“赋诗言志”的传统,既重视《诗经》的社会功效,又把《诗经》中的诗句和个性修养相结合,与仁礼教化相结合,为儒家诗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孔子论《诗》注重诗的本体特征,有较高审美价值,对人们认识《诗经》的文学价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诗中不仅塑造了弃妇与氓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深刻反映了《诗经》时代婚姻制度和人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诗经》三百,大约产生在周武王至周敬王时期,绵延六百年左右。就空间言,大致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地区。如果说,古希腊荷马史诗被西方人奉为圭臬,是现今人们认识西方社会上古文明史的窗户,那么,我国的《诗经》则是用诗的语言向人们提供了更为绚丽多彩的我国上古社会历史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上,我们可以寻觅到西周社会前期历史发展的踪迹。同别的史诗不同的是,西周“史诗”是通过大量景物描摹,再现周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各个时期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种种原因,在上古时,诗歌还不能真正作为文学而发挥其独特的审美作用,而是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被人们使用着,这在《左传》中表现得十分显著。本文即对《左传》的用《诗》情况试作分析。《左传》中,《诗》被人们引用的情况,经过初步统计,只提《诗》的篇名的“赋《诗》”有六十八篇《重十一篇》,其中《国风》三十三篇《重三》,例、雅》二十五篇《重七》,《大雅》九篇《重一》,《周颂》一篇。还有直引诗句而未题《激名者,大凡一百五十一处,用《诗件十一篇,其中《国风…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学,都是从政治礼义的角度研究《诗经》的。两汉的《诗经})学,基本上是先秦《诗经》学的延续与发展,不论是以齐、鲁、韩三家诗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还是以《毛诗》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都是通过诗旨与训佑的阐述,强调《诗经》的经学性而忽视《诗经》的文学性。到了汉末,盛极一时的三家诗逐渐走向衰落,而《毛诗》独兴,成为《诗经》传播的主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仅管三家诗特别是《毛诗》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儒学思想的逐步衰微,特别是由于文学进人了自觉时期,文学批评风气开始形成与兴起。在曹…  相似文献   

6.
《诗经》婚恋诗涉及了约60种植物意象,以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依据,可将《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分为女性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婚恋的场所等三类。《诗经》中植物意象的使用并非是随意和偶然的,而是上古时期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在特定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现实环境之上的融合,其基础和前提是植物物象的自然属性审美特质和社会属性审美潜质。  相似文献   

7.
《诗经》开篇之《关雎》一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研究者也颇多。从美学审美角度来看,该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关雎》一诗展现了生动的人物美、崇高的爱情美,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众多的美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有最悠久的历史,《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那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作,不是个人作品。原作者多是北方的民间诗人,而又绝不止三百首,且有调三千多首者。孔子依其好恶而删诗书,因此《诗经》只留下三百零五首;再经散失五首,故《诗经》仅留下三百首。而这三百首又是怎样的诗呢?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如果不是孔夫子以诗言教的主观意识太强,中国诗的内容一定更加丰富,更加多采多姿。所以严格说来,孔子删诗,是中国先民诗歌的一大损失,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大戕客。他要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用意虽然很好…  相似文献   

9.
《诗经》结集平王初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无论作为史料或者文学,它的价值都是巨大的.然而,这部诗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为着什么目的怎样编订起来的,却迄今无人认真进行考索,作出可信的说明.郭沫若同志未详所据而推测“《诗经》大约是由他(孔子——引者注)开始搜集”(《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并判定“汇集成书当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同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但孔子删《诗》之说,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清赵翼《陔馀丛考》、魏源《诗古微》、朱彝尊《曝书亭集》、崔述《洙泗考信录》、《读风偶识》等均早有充分论证,没有这回事.且崔述等明确指出,孔子取《诗经》作为教学生的课本,每称之为《诗三百》,正合今  相似文献   

10.
婚恋诗是《诗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剧结局,抒发弃妇愤懑不平的弃妇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早期妇女的不幸遭遇。因此,对《诗经》中弃妇诗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上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妇女们所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中国妇女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诗而不是经。但它被冠以“经”,列作群经之首,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这可以说是这部优秀诗集的厄运。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欣赏《诗经》的过程中,必须撇开社会功利目的性,把它纳入审美系统来考察,才能发现其文学、美学价值。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它们能与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读者取得直接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艺术方法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是“诗三百”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然而,在古典文学教学领域里,由于人们对比兴艺术方法的认识不一致,因而学生学完《诗经》的一些篇章之后,仍然弄不清比兴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13.
今本《诗经》的结集过程比较复杂。原生态的诗歌是在不同年代被不同人创作出来的,在漫长的时期逐渐被汇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文本。从先秦典籍所引的逸诗篇章考察,可以看到它与今本《诗经》的差异。今本《诗经》是在孔子兴办教育,用《诗》作为教材之后才编定的。这种文本收入了春秋中期以后的诗歌,而西周以后的一些诗歌却没有收入。这个文本由孔子的弟子们传播于世,只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诗》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诗经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研究述评,偏重于从古至今的历史性的介绍,力图能比较客观地勾划出诗经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面貌。同时也拟对诗经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诗经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与看法。先秦的诗经研究《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列为经典著作,始有《诗经》之称。但《诗经》在先秦时代就有很高的地位。《左传脂公二十七年,晋国的大臣赵衰说:“《诗》、《书》义之府也。”可见早在公元前633年之时,诗经》的崇高地位业已确定,它被人们公认为义理的府库。又据《左传》的记载,季扎到鲁国观乐时,对《诗…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释为:“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雅正。”这个“雅正”不仅包括《诗经》之情思,而且也涵盖《诗经》之言语和《诗经》之音乐。有些学者仅仅片面理解《诗经》雅正中和的思想情感,忽视了其文本存在的多重内涵,应当立足文本,考索文献史料,还原《诗经》时代的历史风貌,进一步澄清人们一直以来对“思无邪”理解的疏漏和误解。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生动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从民俗文化学这一新的视角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 ,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 ,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篇》“思无邪”的原意 ,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 ,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 ,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谈到征戌诗,人们自然想到其高峰唐代.然而,它的发轫,却要一直追溯到《诗经》.而且,征戍诗向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以前,它的基本主题和表现形式就已经形成.所以深入研究自《诗经》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征戍诗的发展轨迹,对发掘这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乃至全面揭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原因,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南朝时期是我国咏物诗的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齐梁以前上溯到《诗经》,留存下来的咏物诗不到五十首,而南朝时期的咏物诗竟高达三百多首,并且其审美触角所涉及的物象种类大为扩展。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南朝诗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创作环境、新变文学思想、独特审美心态以及客观事物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南朝咏物诗的审美对象、审美内涵及审美表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