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译者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对翻译的研究,避不开对翻译主体--译者的研究.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是永恒的学习者,翻译工作本身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素质.本文作者通过参加"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对译者的素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本文以"‘韩素音'翻译"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两个本文翻译为基础,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并提出如何培养和提高译者的翻译基本功.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是译者运用各种形式的决策思维将"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活动落到实处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悬念和挑战的创造过程.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的理想目的,就要学会从思维的高度和深度去指导学生学习翻译,学会翻译.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文化背景是由鸦片战争前的封建传统文化单一模式逐步转向西方文化强势进入模式,然后转向当代多元共生的模式.这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背景的演变对翻译选材和翻译标准的影响,认为在其影响下翻译选材经历了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文学等所有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翻译标准经历了由"信、达、雅",向"宁信勿顺"、"化境",而至"一定制约性,一定自由度"的过程,指出文化背景对翻译有着巨大的制约和推进作用,新的翻译标准应该包括"顺应社会文化背景"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经历了3个时期的发展后,最终由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忠诚原则",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忠诚原则既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也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束缚,对传统的"忠实"标准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可译性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这对翻译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科技英语翻译的质量标准是"忠实"及"通顺",并通过实例详细分析了如何在科技翻译工作中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矛盾统一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异化与归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进行必要的归化.针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方法的选择,要求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到一个"融汇点":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改变原作的"风味",特别不会导致"文化错位".翻译的适度原则,即在"纯语言层面"上要归化,在"文化层面"上则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次明示一推理过程.比喻性语言作为交际过程中意义较为隐含的"推理刺激物",在翻译时其意义应是最佳关联下的隐舍与明示的辩证统一.对于比喻性语言翻译来说,隐含是手段,明示是前提,最佳关联是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法律翻译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体而言与其他文体翻译一样,首先都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关于翻译的指导原则,前辈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论述:从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钱钟书的"化"境,都强调了做好两种语言转换应遵守的重要原则.而秦德茂则针对法律翻译提出了具体的原则要求:"忠实准确、通顺易懂、保持风格."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直认为我国传统翻译中过多地强调了"意译",也就是过多地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而非"异化"的方法并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古代佛经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翻译活动中建立起来包括原作者、译者、读者、监督者以及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间性关系.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到这样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在翻译过程中受众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翻译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等值观的限制,能有效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功能的最终目标,为综合多种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服务,产生易被读者接受的译文,最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充满歧义性的过程,而"表达"是译者将自己对原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与作者意图、文本字面意义、翻译行为的价值进行权衡的结果,反映了译者的"理解观".翻译批评者需深入"表达"背后,检视译者的"理解",因而批评者关于"何为理解"和"如何理解"的认知,对于其批评方法和结论起着决定性作用.诠释学在其衍变...  相似文献   

12.
浅谈科技英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翻译不像文学翻译,对译文"雅"的要求不太明显,科技翻译必须注重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符合原文的逻辑思维,不能违背科学原则.因此,广大的翻译工作者也应遵循科技翻译的特点,掌握科技翻译的技巧,成功地完成科技翻译的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提高科技文体汉译水平的要点准确翻译科技词义.专业术语的翻译应照顾专业习惯,要求科技术语标准化,避免译文生硬.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3.
灵感是一种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至关重要.翻译过程中的灵感闪现既可以帮助译者突破翻译"瓶颈",又可以提升译文质量.翻译灵感的产生遵循一定的过程和规律,是译者主观努力和一定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译者应该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创造并完善灵感激发的条件,为翻译中灵感的爆发作好准备,以便达到提升译文质量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应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译文,以避免读者遇到语言文化障碍,还是应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这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存在和需要译者的"二次解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翻译学特别是对翻译过程本身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从翻译实践和教学角度看,对译者和翻译专业的教师同样重要."二次解读"不仅涉及译者对译入文本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再度解读,以确保译文质量,而且引发对翻译全过程的哲学思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故翻译过程应是动态的,其中不仅存在而且确实需要译者的"二次解读".  相似文献   

16.
"局限"是文学翻译作为"再创作"的必然前提,而"意象"正是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成分."意象"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特殊性,其独特性可以说是在其他文化中不能找到的和无法取代的.诗歌翻译除了传达诗歌的"肉体",还要传达其"灵魂".翻译如同转世,不可能让肉体和灵魂完美统一地在另外一个世界和文化中再生."意象"是诗歌中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局限.因此,这种局限性引发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空间.从更广泛地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看,翻译诗歌中的"意象"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本土文化意象在"他者"文化中的植入;其二,"他者"文化意象对本土文化意象的影响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8.
对关键词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大事.选取文化转型时期学人讨论颇多的关键词"个人主义",对其源词及目的词作一些训诂的研究,讨论其翻译和应用过程,可以得出关键词的翻译对构建当时中国文化的范式所起的模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翻译领域,以"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阐释翻译的本质、过程与基本原则。《三体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科幻小说,刘宇昆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译者接受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天择",对原语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做出"人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兼顾了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交际意图,使得译本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适应性选择,成为"近乎完美"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