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地栖居”是一种通过“筑造”来实现的“让栖居”。“筑造”是一种“采取尺度”或“度量”,人之栖居便在这种尺度中得以敞开。“诗意地栖居”还意味着切近物之本质而居。海德格尔关于诗的阐释揭示了诗的存在论意义,诗不是人生活的一般摹写和表现,而是一种涉及“在”的运思,是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诗意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诗意语言被提升到存在的高度来强调语言对人的生存意义,颠覆了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本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语言才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相似文献   

3.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一句"人诗意地栖居"之名言,引出许多人的审美遐想,其实有些误解。海德格尔绝不止于对栖居的审美观照而出此言。作为哲学家他更多地是对人的生存本义、真实在境与文化规定,从空间筑造方面所进行的深层探究。海德格尔著名的"筑造·栖居·思想"演讲,缜密析解三者关系,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质力量与其栖居相互创造的机理,在对空间的物理筑造而至精神营构的文化升华与逻辑递进中,有空间生产对人文精神的形塑和规制,也有人文诉求对空间生产的领引和驱动。人的栖居,实践地演绎着诗性空间的思辨。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21,(1)
万物有灵、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是迟子建生态小说创作的三元构架。其中,万物有灵为其"生态之基",发端于自然的启蒙和原始宗教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为其"生态之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相亲相爱;诗意栖居为其"生态之境",借助历史回忆视角把昔日美好家园当作生态理想的寄居之地。  相似文献   

6.
王俊 《兰州学刊》2009,(9):19-23
海德格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原始伦理学,其伦理问题隐藏在存在论还原之中。通过挖掘周围世界的生态价值场域、技术膨胀与伦理关切及“诗意栖居”中的生态和谐,文章揭示了隐含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生态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种本体之思基础上的价值之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空间性”问题初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性"是通达海德格尔"存在"意义的又一枢要.早期空间性问题奠基于时间性,但空间性并未作为外在于存在的问题而凸显出来.空间本质上在世界中显示本身,它在缘构性的境域中属于"自身"开启着的展开状态,唯回溯到"在世界中存在"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通达对空间性的理解.晚期海德格尔运用"时间-空间"进而将空间(性)诠释为在自身性上与时间(性)相互规定的关联现象.本文通过厘清存在论生存论上的此在、世界和栖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海德格尔对空间性这一生存维度的独特洞见,为人们开启了一条超越的思路:在境域化的周遭世界里,真正学会栖居.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被称为"垮掉派'之父"的美国当代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有着与其派别内其他诗人迥然不同的风格.他的很多诗歌或是清新隽永、浪漫恬淡的诗情画卷,或是发人深省、悲戚震撼的哲思小语.在其绚烂多彩的诗行之间,闪烁着的是深邃的生态哲学思想.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幸福观、伊壁鸠鲁学派的知识论以及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现代生态美学,均被融入雷克思罗斯笔下优美的风景和跃动的生命之中.雷氏酣畅舒朗的诗歌升华了生态文化的智慧和理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陶渊明田园牧歌式的隐居及西方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颇受追捧,而作为北宋王子之一的哲学家邵雍,其城市诗意栖居的智慧不管是民间还是学界都较少关注。作为外来迁居者,邵雍通过宜居城市的选择、人际群体圈的拓宽、深厚学识的养成及审美心胸的建构在洛阳城中度过了三十年悠闲自在的生活。其脱俗而不离俗,超世而不出世的城市栖居智慧对现代人实现城市生活的诗意化与闲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