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青岛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结构、配置阶段、投入强度等因素进行梳理,并与国内其他科技发达城市进行对比,提出加强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监督,提高间接财政科技投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科技投入比例等改善青岛财政科技投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数据     
《领导文萃》2009,(21):11-11
科技投入30年增长40倍 建国之初,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600万元;2008年全国财政科技投入超过2400亿元。如果用2008年的数据和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的话,增长了40多倍。(《科学时报》2009年9月18日)  相似文献   

3.
1995-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特征是:从总量、支出力度、人均支出三方面来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泰尔指数上升表明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差距主要由区域间差距造成,2010年开始区域内差距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技转移支付;加强区域间科技横向合作,降低科技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是衡量科技投入后的产出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并寻找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优化资源投入结构打下基础。以企业作为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主体,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中CCR模型和BCC模型测算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投入产出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过DEA-t检验的方法萃取出显著影响效率的关键指标,找到不同副省级城市各自效率偏低的关键问题。创新与特色一是将保留所有指标的DEA效率测算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将逐一剔除单个指标后的DEA效率测算模型作为对比模型。通过t检验,依次检验基础模型与每个对比模型的总体投入效率TE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差异显著,则对比模型中剔除的指标为显著影响效率的关键指标,由此确定了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五个关键指标。改变现有研究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仅仅能测算效率、无法萃取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的弊端。二是实证结果表明:显著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效率的关键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从业人员数、技术市场成交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三是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副省级城市导致效率偏低的关键问题大相径庭。如杭州的关键问题是“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冗余率过大,而哈尔滨的关键问题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产出不足超高。  相似文献   

5.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其支出的绩效对于完善我国政府公共科技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将从实践操作层面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期望能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扶贫是加速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有效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有力措施。安阳市把财政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作为重要措施,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个别项目立项不科学、投入不足、项目示范效应发挥不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财政科技扶贫合理的运行机制,对安阳市财政科技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9,(16):30-31
最新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达到3170.2亿元.投入强度1.49%.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加.达到2113.5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本文结合1999—2007年数据.重点分析科技经费投入对各个省市区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不同.比较全国31个省市区的科技投入对经济的不同拉动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这一数据仅为52亿多元,不到40年,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近100倍。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  相似文献   

9.
<正>近十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财政科技经费作为政府引导的一项战略性投资,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夯实了基础,也为不断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和地方都相当重视,采取多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持续加大了科技财政投入对科技活动的支撑,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湖南省财政科技拨款额,由2006年的14.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亿元,年均增长25.2%。财政科技经费的飞速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3,(40):27-27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5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997—2007年间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科技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明科技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并提出科技投入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来合理有效利用科技投入以此增加科技投入的产出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2.
<正>科技投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融资,另一方面是投资(或称使用)。融资方面反映的是科技活动的资金来源问题,是科技投入的基础;投资方面反映的是资金如何合理配置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拟对财政科技投入的两方面进行探讨。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科技发展的基本需要;投入再多,使用不合理,使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奎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531-535
本文根据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关系分析方法,通过上海1985-2001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上海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规划》主要涉及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其中,财政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网)分别  相似文献   

15.
财政科技投入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今后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提升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本文根据2000-2008年黑龙江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数据,在对黑龙江省的科技投入状况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经济增长和科技投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不足,R&D强度和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科技投入总量中,经济增长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关联度高于R&D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日前在北京如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将对国家科技经费的合钐情况进行跟踪栓查防止对科技经费的挤占、挪用或不当使用。徐冠华说,当前我国科技投入还有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待完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虽然都有所增加,但  相似文献   

18.
科技投入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近年来,达州市科技投入不断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R&D投入占GDP比重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科技投入趋势,提出适合达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其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韬  夏链 《科学咨询》2024,(1):22-25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整个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本文通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两个概念,构建财政科研经费性质分析架构,探索财政科研经费性质及特征。通过分析内江市科技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探索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原因,提出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和经费管理改革的对策,为科技管理工作者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项目监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个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支持,因此,探讨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如何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的模式,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然而,虽然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进行了包括推行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看,成效并不理想,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财政支出的分类和财政支出管理原则,并对财政支出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