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2.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3.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  相似文献   

4.
《原道篇》:“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俞樾《诸子平义》曰:“‘不入于耳’句衍‘不’字,言虽入耳不若于心也。‘不’字涉上下句而误衍。”按:俞说是也。北齐刘昼《刘子·专学篇》曰:“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缔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方言歧异现象在周秦时代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战国策·秦策》载:“周人谓鼠未腊者朴,郑人谓玉未理者朴。周人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乃死鼠也。因谢不取。”《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由于方言复杂,方言的调查也就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秦籍之,藏于科室。”这些乘着轻车(“輶轩”)调查方言的使者,其使命是“考八主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至于汉代,朝廷也“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  相似文献   

6.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7.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8.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9.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相当的地位。孔子为了维护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正名”的思想。鲁哀公七年,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相似文献   

10.
竖子至欹枕一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杜臆》云:“‘欹枕’,作‘欲寄’者是,寄人则‘提拪’久,‘山风’、‘野露’不俱往矣。”修远则谓:“诸本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谓欲寄远客,恐其道路之长,徒费时日也。考旧本,乃‘欲寄江湖客’,良是。公此时,方伏枕。‘江湖客’、公自谓也。‘提拪’、指竖子言。见其年年从幽园提拪而归,奖其勤,亦悯其劳也。因(木奈)以写己久客之怀。‘日月长’三字,含悽无限。”上若以为:“‘欹枕’句,公自言多病客居,而竖子年年久从园摘柰提拪而归,一‘长’字,奖其勤,亦自伤久客也。”沧注言:“‘提拪’,谓竖子勤于供事。黄生谓:‘公素提拪此子,故能善会人意。’与前说不同。”按:  相似文献   

11.
浮舟而量之     
魏武帝时,孙权曾致巨象,武帝欲知其斤重。邓哀王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不校可知矣。”武帝即时行焉。时王方五六岁。予按,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曾冲)也。  相似文献   

12.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句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此句中的“加”字,自汉代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加”字是“凌辱、驾凌”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施加、施与”的意思.通过考证,我们认为“加”字释义为“凌辱、驾凌”更为符合《论语》中该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约四百字,就用上二十一个“也”字,后人对此有种种看法。《桑榆杂录》:“或言醉翁亭记用‘也’字太多,荆公曰:‘以某观之,尚欠一也字。’坐有范司户者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此处欠之’。荆公大喜”。王若虚则谓:“若如所说,不惟意断,文亦不健矣。恐荆公无此言。诚使有之,亦戏云尔”《见《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若虚对《醉翁亭记》非常赞赏,曾讲:“《醉  相似文献   

15.
一、境界的“大小”与“优劣”《人间词话》卷上云: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今案:静安(王国维字)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云:“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自巴克(按,一译‘博克’,1729-1797,英国政论家、文艺理论家)汗德(按,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类矣。”此处境界“大小”之分,跟优美、宏壮(即“崇高”或“壮美”)之别,颇  相似文献   

16.
《史记·高祖本记》记载了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一段著名的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肖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相似文献   

17.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擅长写长篇歌行 ,《畴昔篇》是其中最长的一首 ,里面的名句是 :“垂钓甘成白首翁 ,负薪何处逢知己。”乍读之 ,我们以为诗人“自作此语耳”;涵泳之 ,才知几乎“无一字无来处”。前句化用姜太公垂钓的典故。太公望 ,姜姓 ,吕氏 ,名尚 ,字子牙 ,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吕尚盖尝穷困 ,年老矣 ,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 ,卜之 ,曰‘所获非龙非螭 ,非虎非罴 ;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 ,果遇太公于渭之阳 ,与语大说 ,曰 :‘自吾先君太公曰 ,当有圣人适周 ,周以兴。子真是邪 ?吾太公望子久…  相似文献   

18.
杜诗管窥     
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四句《集注》引苏曰:“李夫人病起南园,桃花盛开,李不悦,武帝问其故。李曰:‘不分桃花如锦,恼人病眼。’帝感其言,遂去其花。为一国笑。”又引赵曰:“‘不分’、‘生憎’,所以深言其红白也。皆俗中字。惟桃花之深红,絮之酽白,正是春色放荡,无所倚赖者也。如此,故翻是融怒愁人,断送令到酒边,以散其愁。”《杜臆》以为:“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桃柳、春色也,出自剑南,更觉无赖,至触怒愁人,真到酒边,欲借酒以消愁而不可得也。”又引《鹤林》云:“锦、绵皆有用之物,桃花、柳絮,乃以区区颜色胜之,亦犹小人以巧言令色胜君子也。侍御分别邪正之官,故以此告之。”《杜诗解》以为:“‘不分’者,谓桃花不自知分量也。”  相似文献   

19.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漓  相似文献   

20.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公荐门》云: “韩文公(愈)、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亦一代之龙门也。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于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卜进退。偶属二公从容,皆谒之,各袖一轴面贽。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人因大称赏之。问所止。僧孺曰:‘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