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祝亚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61-66
当代小说从政治伦理、精英伦理再到个体伦理的叙事价值的迁移,形成内涵各异的小说话语范式:政治伦理规约下的人民伦理大叙事;精英伦理指向性的启蒙现代性叙事;以个体化、生活化和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小说叙事伦理。这些变化表明文学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市场化的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屈从,将会随着文学自律意识的复苏而逐渐消除,文学将重新疏通整理自身的叙事经纬,构建自身的叙事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1):25-30
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现象,教师制度伦理与教师个体道德是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的两种表现形态。教师制度伦理和教师个体道德在主体、对象、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制度伦理与教师个体道德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表现为教师个体道德与教师制度伦理互相影响、互为基础和前提;但教师制度伦理对教师个体道德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伦理及其规范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派生关系中"善"与"恶"的认知、建立,政治伦理及其规范内含的制度伦理意义、"实践精神",以及我们党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的自觉意识和对政治主体、政治行为者的引导、内化和约束作用,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及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及“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6.
制度运行伦理: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彭定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1):27-31
作为制度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运行伦理是与制度设计伦理有所不同的。它具体包括制度管理伦理和制度实现伦理两个方面,并以服从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为其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优良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李启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67-168,171
新时期我国领导干部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领导干部进行个体伦理建设的教育,导致个体伦理的缺失。就公共行政伦理的两个维度——制度伦理和个体伦理而言,尽管制度伦理重要,但个体伦理(具体表现为领导干部的个人的人格、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却更加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新时期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结合当前个体伦理的发展现状,论证了加强个体伦理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倪愫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15-18
制度伦理有着与个人伦理、伦理制度研究不尽相同的领域。制度伦理是对制度主体的伦理要求 ,是对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合伦理性思考 ,也是对制度安排、发展与创新的道德评价和伦理评判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制度和制度伦理探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文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2):161-167
尽管根据“经济人”理论假定 ,“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 ,但在现实经济社会中 ,它必须受制于制度、在伦理道德领域必须受制于制度伦理的约束。制度是准则、规则的集合 ,制度伦理则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依赖是制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5):27-29
在贾谊哲学思想中,天地万物是道与德以数字"六"为基数衍化的结果,而且,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六"与道、德便内在于天地万物.因此,数字"六"不仅具有本源地位,而且具有本体地位.贾谊这种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12.
李贵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庸》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3):269-272
《中庸》以“诚”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并将“诚”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由此推演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伦理政治理论。同时,以一个“内通于性,上通于命”的“中”字作为沟通个体内在心性和外在道德实践的桥梁,通过个体的内心不断的“诚诚”和日常生活中的“用中”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这一过程使《中庸》在其思想体系的逻辑架构上,较之先秦其他儒学文本而自成一体,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4.
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6):744-749
副词"只"在近代汉语中引申和发展出转折连词"只是",条件连词"只有"和"只要"。连词化过程主要通过组合新的复合词分化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一般与引申前的源词意义有关联。副词与连词形成关联组合,也可以进一步分化连词的功能。在连词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复合词,语法功能往往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尹桂丽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82-84
该文对否定副词"不"、"没"的使用情况、学生在具体的使用时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689-693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和是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黎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153-156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信息共享成为现实,读者对信息的选择权也日益强化.为适应新情况,与时俱进,新闻中的"典型报道"需要创新."典型报道"切忌"典型化";要深化"典型报道",关键是在报导中必须注意历史的角度、美学的观点和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历来有强调“斗”即同各种错误东西作斗争的一面以及强调“和”即吸收各种合理东西的一面这两种观点。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不但表现为“斗”,也表现为“和”,是“斗”与“和”的辩证运动。“斗”与“和”,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虽有主次之分,却是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匡和平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20-24
“情境性”使政治社会化的“内化”与“外化”两个阶段并不必然一致。这种“非对偶性”由于历史和现实制度性原因在当代中国农民中显现得尤为严重。科学分析“情境性”逻辑地成为破解“非对偶性”以提高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