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玉龙 《职业》2013,(19):59-59
赫尔墨斯是英国斯坦斯特德机场的一名边境检察署官员,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兼职蛋糕烘焙师。机场里每天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他感觉乏味,他觉得只有在烘焙美味蛋糕的时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他的梦想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蛋糕店。  相似文献   

2.
蒋波 《老年人》2013,(11):35-35
年过七旬的父亲是真的老了。他的老。是心理年龄老。比如他说在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日子过得乏味难熬。 我猜想父亲是因为身边缺少一个说话相伴的人。我母亲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为了我,父亲没有再娶。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各人的价值高下,常常以其所获得的成就而定。我们一定要问的是:“他是干什么的呢?”而不一定问:“他是谁?”我们常常重视他的名衔、工作、成就、职位和社会地位,因为这一切很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最低评价就是一事无成。工作、发迹、金钱——还有比这一切更重要的吗?问题就在于:仅仅是这些,就能使人变得幸福吗?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笑一笑,十年少”来形容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殊不知“笑”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凝聚人气和处置危机公关的功能。比如,作为管理者,都会考虑如何让员工尽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作为员工,每个人也都希望能将乏味的工作变的轻松快乐。在这样似乎互为矛盾的关系中,是否又有人会去考虑如何将这两种需求同时进行满足呢?  相似文献   

5.
一男一女在一起生活一辈子,老派人说起来就荣耀得不行:那是恩爱那是责任,还有相处的功夫。可新派人听着就叫唤可怕:那是乏味那是争吵那是累。无论是老派的极力推崇,还是新派的不屑一顾,都是因为一个字:“难”。  相似文献   

6.
陈思亮 《现代交际》2007,(12):29-30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想了又想,终于让儿子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这件事打动了。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洛克菲勒还是同意了。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先生头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这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却是当代企业家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白明 《中外书摘》2008,(12):79-81
这“杀熟”的故事且讲哩,一位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说白明,跟你们家那亲戚还有联系吗?我说倒是有联系,留了一个电话号码。为什么还有联系呢?是因为那个“亲戚”,他认为我们家这点油水没榨干,他认为还应该有,所以他留了一个尾巴,留了一个电话给我。我曾经在我们家翻遍了,确实是没有了,人家说船破有底、底破有帮,帮脱了还有钉,我们家的这只破船连钉子都没了,  相似文献   

8.
斜放的拖鞋     
一个家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么细腻的磨合,才能使你的生存有如春水流淌般自然畅快啊……他坐在咖啡馆角落里。小圆桌上有两只杯,桌旁却只剩他一个人。孔夫子说,三十而立。真不错,他三十岁那年和同是白领的妻子贷款买了房,生下了儿子;但孔夫子说的"四十不惑"于他却完全不灵,倒是一种舶来的说法——"七年之痒",似乎很切合他,从孩子六岁那年,他就开始觉得妻子乏味,也是因为妻子对孩子兴浓而对他性冷,于是,他在外面  相似文献   

9.
“他是我的好友,好到什么份儿呢?这么说吧——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他是一个可以托付妻儿的人。”  相似文献   

10.
《女性天地》2010,(11):48-48
问:我怀孕8个多月,老公单位组织出去旅游半个月。老公说错过了单位的公费旅游可惜,要把我妈妈接过来照顾我。我不同意,说旅游错过了以后还会有,老婆分娩前你缺席是缺乏责任感。他说预产期还没到。我说,万一提前了呢?我是高龄产妇,万一出了意外呢?他却认为请我妈来就好了。结果两个人发生了我怀孕以来最大分贝的争吵。我真是搞不懂,一个男人在高龄妻子即将分娩时,如何还有心情去旅游?而我是否该让他去呢?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们平常人眼里,科学界的人们在1949年后好长时间都不大吃香。因此,当有一位老先生告诉我,当年有的科学家工资比毛主席还高,我着实有些不能相信。然而老先生说这是事实。他还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叶企孙先生。老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工作,担任秘书,而秘书们的总管是谁呢?这个人的名字也会有很多人熟悉,那就是邓稼先。  相似文献   

12.
关于阿拉伯书法,在阿拉伯世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1780年,伊朗大不里士城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在紧张的挖掘工作中,人们发现一个人还端坐在一幢楼房的地下室里伏案疾书阿拉伯字。救难人员问他:“这座城市几乎全部被毁,死伤了很多人,大家连逃命都来不及,你  相似文献   

13.
40个昼夜过去了,他打开园门,以便人们可以进来.--纪伯伦<先知园> 杰里科,阿拉伯人把它称为埃里哈,意为"芳香之地",笃信它的芳香来自"真主的花园",因为先知伊萨(即基督教的耶稣)曾来过这里,他种的树,至今依旧荫庇着杰里科人.杰里科位于死海以北大约10公里的约旦河谷,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千年.  相似文献   

14.
现在,很多青年人关注齐白石,并把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从木匠到巨匠,可以说是一个飞跃。齐白石从当时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闻手艺人成长为一代艺水大师,这个飞跃的确让人羡慕。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滔很存压力,当初齐白石S7岁到北京米打拼,人生地不熟,抛家舍业,独闯京城,操着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是很不容易的。曾经有篇文章说白石老人是史上最牛的北漂,比一千个杜拉拉还励志,还有一篇文章说白石老人是史上最牛的蚁族。可见人们已经把齐白石当成了通过自身勤奋努力最终获取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瓶中沙 《金色年华》2011,(12):13-13
有一次,在我参加的一个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孩子看看我们这些企业家,然后说:做企业家。在场的人忽地笑着鼓起了掌。我也拍了拍手,但听着并不舒服。我想,这孩子对于企业究竟知道多少呢?他是不是因为当着我们的面才说要当企业家的呢?他是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以为企业家风光,都是有钱的人,才要当企业家的呢?  相似文献   

16.
他从小是一个顽皮的农村孩子,严格点说,是很多大人认为不可救药的那种孩子.他逃课,天天在山郊野外四处疯玩.人们不知道他玩什么,只知他厌恶读书,考试从不及格,经常浑身是泥,泥上还沾满树叶野草.后来人们更害怕和他在一起玩,因为他总是抓回各种各样的昆虫,甲虫、蝴蝶、蛾子……还有五花八门叫不出名字的稀奇古怪的虫子.他的父母软硬兼施,希望他能有正行,老师绞尽脑汁希望他改进,可是,大家的努力都是徒劳.在父母的唉声叹气里,他成为一个被正规教育放弃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弱点。毛泽东还三七开呢。说一个人多么行,他必定有他致命的弱点。一个人多么不行,必定具备一般人不具有的长处。有人把街上的叫花子说的一无是处,说叫花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叫花子也有长处:如抗菌、抗寒、同大自然的搏斗顽强,与世无争,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朋友常常在谈起他的妻子时,一副很不满的表情,觉得对方太娇气、太刁蛮、太挑剔,"她这个人就是很麻烦",他常这么说。初时,我以为他的妻子确实如他所说,是个很"麻烦"的人,可是待见到之后,却觉得她还是挺随和简朴的,因而猜想会不会她在外人面前就显得很好,而关上门,就呈现另一番面貌呢?或者是不同的人,就会选择看到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呢?有一天,我和丈夫谈起那对夫妇,说怎么我看他的妻子蛮好相处,却被他说得那么难缠。老公说,人都是多面性的,她和你们  相似文献   

19.
最近,媒体上频频有公众人物因抑郁症而轻生的报道。“我们天天一起工作,为何没发现他有异常”、“早知道他最近总失眠,原来是抑郁症,我们说什么不该把他一个人留在家”等等。那么,如何发现身边的人“抑郁了”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关念红为我们详解了抑郁症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中当你和别人在议论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突然出现了,这时人们会说"说曹操,曹操就到"。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说"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个典故究竟有什么来历呢?说起"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叫作《火炬手》的小品节目。这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题,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答:"曹操,说曹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