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2,15(5):49-52
生产力内在矛盾是生产力矛盾的重要方面,它主要由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与生产物分离的矛盾以及实物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主体价值背离的矛盾构成独特的矛盾体系,其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力主体的价值目标与其素质的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仕军 《齐鲁学刊》2000,3(2):67-69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只属于外部动力,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于人的需要与自然界不能满足的矛盾,直接动力是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人的需要、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以及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生产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术环  王环 《河北学刊》2005,25(4):12-16
生态生产力不同于农业文明的白色生产力和工业文明的灰色生产力,它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梯阶上的高纬度性、生产力发展时空上的持续性与关联性、经济运行上的"三三三"协同性、社会价值取向上的人性化和利他主义,并将最终实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状态上的绿色生态性.因此,生态生产力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制度演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生产力,其持续上升的运动,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水平和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社会制度的演进奔不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由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即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程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对立程度而言,依赖于发达生产力的上层建筑能够自我固化,反而使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出现社会制度的跃升性更替、跨越式发展和跨越式制度演进构成社会制度进步的常态.文章通过社会制度更替的演进模型,具体说明了这种跃升的动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吕村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177-178
文学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精神和物质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人类精神花园的一朵奇葩。它在进行创造的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道兴  沈庆怀 《中州学刊》2002,23(3):134-140
经典生产力理论无法回答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借用牛顿力学和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提出了社会生产力包含“生产力大小、生产力方向、生产力结构”的新三要素论,分析了这三种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为认识现代杜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先进生产力界定标准及其发展要求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郭东海 《文史哲》2003,1(1):71-74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个突出的矛盾和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准确把握这种矛盾 ,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才能把发展生产力、改善全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为当代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是需要动力的.而动力也在与时俱进,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有所不同,甚至有根本性区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我们认为先后有"阶级斗争动力"、"两条道路动力"、"保护和发展生产动力"、"改革动力"和"创新动力".而"创新动力"最具时代特色,它反映了创新的本质、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此文对生产力结构的涵义及其要素、生产力增长理论及其方式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阐述,对知识经济有关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绿色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其本质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绿色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必然 ,也是在新的水平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血缘、地缘为依托,以优秀文化为纽带,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形成的对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向心力以及民族个体成员之间亲和力的综合反映。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作深入探讨,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从98’抗洪看中华民族凝聚力98’抗洪抢险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其规模之大、险恶之峻、牵动面之广、动用人力财力物力之多、耗时之长,均为人类抗灾史上所罕见。它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英雄气概,将中华…  相似文献   

15.
行政强制制度的现实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强制制度一般来说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行政强制执行,二是即时强制。前者是指义务人不履行行政上的义务时,行政主体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来达到义务履行目的的制度;它具体又包括直接强制执行(对人身、财物、场所等直接实施强力)和间接强制执行(代执行、执行罚)制度。〔1〕?..  相似文献   

16.
知识生产力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的出现 ,意味着知识或人的智力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方面。与以往的生产力相比 ,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 ,以信息化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形态实现了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以及一般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赵保佑 《中州学刊》2002,25(2):160-163
本文认为社会科学内部分学科是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概念的范畴和社会生产实践表明有些社会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发展强化了有些社会科学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周鸿 《学术研究》2002,(8):9-12
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社会力是企业在运动过程中对社会(社区)所延伸的能量和力量 ,表现为企业社会场。它是在企业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包括作用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控制力。企业社会力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生产力性、参照性、时变性等特征。企业社会力对国企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公共行政学的思想理论基石,政治-行政二分法具有很强的范式张力、思想张力和实践张力。政治-行政二分法通过理想化的理论构想,对公共行政学范式发展和变迁起到独特的导示作用,通过提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二元互动的理论构想、协调重于分开的分协体系、功能主导机构的组织的思想,框定了公共行政发展变化和“钟摆”的范围。政治-行政二分法对公共行政学理论学习、学科发展和行政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应进一步强化历史实践意识、语境生态意识和追根溯源意识,走大学科之路、加强公共行政哲学的建设、形成公共行政学一些大的焦点问题,应遵循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旨,既保持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又使二者适当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