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昭王疏者下船>是元代郑廷玉的杂剧之一.该剧现存的元代<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臧懋循的<元曲选>本在曲文和情节上差异很大.臧懋循"当行"理论应当是造成元杂剧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适于舞台搬演、迎合观众好恶、创造感动观者之魅力应当是<元曲选>本对元刊本改动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点在<楚昭王疏者下船>的两种刊本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对此剧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及<元曲选>本进行比较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出臧氏"当行"理论在杂剧剧本改编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元曲选》用韵经系联得19部,除了个别通押和出韵情况,与《中原音韵》高度相符。与元刊本及脉望馆本元杂剧相比,《元曲选》的用韵与《中原音韵》更为吻合。臧懋循对《元曲选》的删改反倒使其音系与《中原音韵》更为一致,因此,《元曲选》的用韵可以代表元代的语音,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语料。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臧氏的删改虽没有改变其音系,但也湮没了一些语言现象,如通押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窦娥冤》在两个明代刊本中的差别达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具体而言,其体现在结构、曲文、思想、语言等几个方面。《古名家》本较为质朴自然,《元曲选》本在结构安排上更为合理、完整,文辞雅化,带有较多明人的审美取向。对于两者差异的形成,流传过程中的改动固然是重要原因,另外,也可能是版本源流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元刊《古今杂剧》中形声字的“省借”和校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人杂剧中最重要的总集之一。是书刊于元末,所录各杂剧,或题“大都新编”,或题“古杭新刊”;全书板式,也有大小字本之分。可见,它是一个集当时各地刊本于一帙的汇刻本。它所收录的剧本,二分之一均为海内唯一孤本,且有个别作品,如《小张屠焚儿救母》,自元以来,各书都没有著录;其余十五种,虽复见于《元曲选》和《孤本元明杂剧》,但是正如王国维所说:“体制文字,亦大有异同,足供比勘之助。”所以,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遗憾的是,此书自影印刊行以来,始终没有一个校本。由于原书出于坊刊,校勘不精,所以脱误难读。使用起来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因而在以往的研究工作里,并没有为一般学人所充分利用,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元曲选校注》(以下简称《校注》的出版是元曲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一次将百种剧曲整理出版,这在元曲研究史上是空前的。《元曲选》是明·臧晋叔编定的元代杂剧(内含少量明初杂剧)选本。但经过近四百年的流传,错误不少,给后人的阅读造成了很多困难。著名元曲专家王学奇教授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元曲选》进行校注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克服重重困难将该书出版。《校注》的出版对教学、科研乃至弘扬祖国文化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校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元曲作家考订、元曲作品述评、文字校勘、词语注释、版本研究、曲论探讨等等,举凡…  相似文献   

7.
在现存的几部郑廷玉杂剧中,《疏者下船》的版本差异问题是最为突出的。20世纪以来,对《疏者下船》做过具体研究的绝大多数学者要么对其版本不作明确的价值判断,要么极力肯定元刊本的价值而大肆贬低明刊本,实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势。这种现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客观评价《疏者下船》乃至整个元杂剧版本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通过对《疏者下船》现存诸版本的仔细比较和论证,我们发现:《疏者下船》的元、明两类刊本在故事情节、伦理逻辑、戏剧立意乃至曲词宾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明刊本对元刊本的增删修改具有艺术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柳贯为元代著名文士,"儒林四杰"之一,其著作《柳待制文集》二十卷自结集以来,经过元、明、清、民国多次刊刻传抄,流传有绪.通过对历代柳贯诗文集版本情况进行梳理考辨,可知诸本均祖于元至正十年刊本,而元刊本现今并无全帙存世,《四部丛刊》影印"艺风堂藏元刊本"实为明永乐四年柳贵递修本,并配抄本而成.  相似文献   

9.
《三刘家集》是研究北宋筠州刘氏的重要史料,目前已知有元刻清抄本、《四库全书》本、道光刊本和光绪刊本。其中元刻清抄本和道光刊本、光绪刊本属同一系统,而《四库全书》本属另一系统,元刻本系统诸本是目前可见的最佳版本;该书编纂完成于淳祐十二年(1252)。刘氏通过科举起家走向兴盛,以史学成就和高洁品格名重一时。但由于其家族人丁不旺,且不注重置产、应举,加上家族迁离本根,而迅速走向衰败。刘氏的通婚对象大多是中下层士族,其所交往的多是王安石新法的反对者,这与其家族本身的身份和政治立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元朝没有以曲考士元朝没有以曲考士.华连圃《戏曲丛谭》上的不可信,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传》上说马致远是"曲状元",也是误解了"戏曲领袖"的意义.我的驳论如下:华连圃引用的三条证据中第一条是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云:"元人未灭南宋时,以此定士子优劣,每出一题,任人填曲,如宋宣和画学,出唐诗一句,恣其渲染,选其能得画外趣者登高第,以故宋画元曲,千古无匹.元曲有一曲传至四五本者,予皆见之".华连圃者说:"夫一题得见四五本,显然其为场属中所制".我认为"元曲有一曲传至四五本者"一语实是沈德符上了臧晋叔《元曲选》的当.在臧晋叔这选本的开端,列有涵虚  相似文献   

11.
黄羿所编撰的《花庵词选》是宋代极为重要的一部词选,分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两部分,历来刊本较为复杂,或一选单行,或两选合刻。文章从单行本和合刻本入手,梳理和分析了《花庵词选》的历代刊本,介绍了各种刊本的相关内容及流传关系,为深入研究《花庵词选》的版本目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杂剧曲本的末尾,一般都有一个或两个对句,叫做“题目、正名”.“题目、正名”不是曲本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剧本名称.对句一般为六言、七言、八言,亦有多至九言、十言、十一言者.如《黑旋风》杂剧作:及时雨单责状,黑旋风双献功(《元曲选》本);《汉宫秋》作:沉黑江明妃青塚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曲选》本),或作: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沉黑江明妃青塚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古名家杂剧》本);《小尉迟》作:老尉迟鞭对鞭当场赌胜,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元曲选》本).  相似文献   

13.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4期发表张志和的《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最早刻本考》一文认为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现行的《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 ,黄正甫刊本才是最早刻本。其根据是 ,以嘉靖本与黄正甫刊本插入诗词的数量情况看 ,黄正甫刊本所能统计到的引用诗词 2 4 1首 ,嘉靖本中现存诗词 30 5首 ,其中有 1 2 7首不见于黄正甫刊本。这说明嘉靖本依据黄正甫刊本或某一个接近于黄正甫刊本的旧版本作了增删加工 ,足以说明黄正甫刊本早出 ,嘉靖本后出。再者 ,黄正甫刊本有卷端书名不一致的现象 ,有如《新刻考…  相似文献   

14.
从说白看明本元杂剧的可靠性问题--以《单刀会》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白简略甚至没有说白的元刊本,与说白丰富的明本到底哪一个更接近于元杂剧的原貌?本文通过对《单刀会》元刊本与明本的比较分析,证明明本所多出的说白不可能是元剧所原有而被元刊本删落的部分,而是后来窜入的;以明本———尤其是其中的说白———作为了解元杂剧的依据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隋树森是元代散曲和杂剧校辑工作的佼佼者。 196 4年 ,他编成《全元散曲》 ,为研究者带来莫大方便。杂剧方面 ,2 0世纪 5 0年代他对臧懋循的《元曲选》重校断句 ,又把其中未收入的元杂剧收罗汇编成《元曲选外编》。隋树森造福学林 ,可谓劳苦功高。  相似文献   

16.
《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疑问代词有47个之多,分属8系,表现出疑问代词在元明时期的复杂面貌。文章通过详细地定量分析,并与《水浒全传》的疑问代词作比较,展示元明时期口语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18.
当今长治地区的口语中保留和使用着《元曲选》中的词语。本文结合长治口语词并参照有关文献,选取《元曲选》中较有特色的面皮、妨杀、双身、门限四个词语,详列书证予以诠释。这些词语借助方言不仅可求得确解,而且又可补释元曲的辞书之未备。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后的福建建阳刊本,它属于《三国志演义》二十卷本中的简本。它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细节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出身介绍,正文中所插入的诗论等。魏氏刊本参照了杨美生刊本进行刊刻,二者有着共同的底本或祖本。魏氏刊本和美玉堂刊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玉堂刊本和杨美生刊本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的黄金时代,据元代末年钟嗣成编著的《录鬼簿》记载:元代剧曲作家辈出,约有一百十一人;作品如云,约五百种左右。明代臧晋叔编有《元曲选》,近人隋树森编有《元曲选外编》,使约一百七十种元曲流传至今。在我国文学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分别代表着产生它们的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继它们之后,“元曲”名噪一时,它完全可以同“汉赋”、“唐诗”、“宋词”相媲美!明初著名的皇族戏剧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把“元曲”的题材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忠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九曰风花雪夜,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