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永升 《领导文萃》2012,(24):47-50
美国的战争决策程序相对简单战争决策程序是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反映。它既描绘了战争决策的基本流程,还明确了战争决策的必需手续和环节。美国自建国以来,经过大大小小近百场战争,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战争决策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依据美国宪法,其战争决策的程序并非布鲁克斯所言那样复杂。美国宪法基于"分权"的原则,把有关战争的宣战权、拨款权赋予了国会,有关军队的统率权和政策制定权赋予了总统。对国会和总统两个决策主体而言,基本的决策程序主要有"先请示国会再做决定"和"先做决定再报告国会"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保护平民是我军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在我军以往战争中,我军主要通过制定保护平民的政策纪律、通过政治工作瓦解敌军,减少战争对平民的伤害、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保护平民的相关内容等做法,实现对战争中的平民保护,塑造了我军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使我军也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加快战争胜利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争与金融     
如今,"金融战争"被作为国与国之间一种新的区别于过去传统战争的博弈方式,被各国政府和学者高度重视。不少学者认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已经不太会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通过传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各自制造的金融炸弹去轰炸对手。世界上,有个国家,特别会创新,那就是200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美国。当我们否定传统战争,开始着力研究现代金融战争的时候,美国又为金融战争找来传统战争作为援助。当我们抛弃传统战争,着力深入研究金融战争的时候,我们又被自己的思维局限了。本文通过对两场传统战争的研究,揭示战争与金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卫东 《领导文萃》2009,(24):59-61
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动用军队两百多次,由美国发动或参加过的主要战争有59次,二战之后的共55次。人们较熟悉的包括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1961年的猪湾登陆、越南战争,1985年入侵格林纳达、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出兵巴拿马、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索马里军事行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及至今仍酣战不休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近半个世纪里,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斗志旺盛”,难怪世人会得出“美国喜欢打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对付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美国人很自信,也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国家利益至上,首领地位不能丢!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跟着躁动起来,狐假虎威,在南海争吃"唐僧肉"。美国厉害,不服不行。这些年,他先把苏联踢下超级大国的宝座,一家独霸,称雄天下。继而轰炸南斯拉夫,硬是把南联盟给整垮了。接着连续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最近又炸垮了  相似文献   

6.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14,(14):13-14
正义,其实也不是非常杂的东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更多的是从分配的意义上使用的。一个人得到了他应得到的东西,就是正义,否则就是非正义:一个人没有得到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是正义,否则就是非正义。当一个人没有得蛰他应当得到的东西,或者当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当得到的西,亦即出现了不正义的情的时候,社会就要出来进行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正义与非正义暴力电影片段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启动状况,以便对青少年攻击性的研究和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用BPAQ问卷筛选出高低外显攻击性的被试,再以正义和非正义暴力电影片段作为启动刺激,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正义和非正义暴力电影片段对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电影片段对被试都启动了内隐攻击性。电影片段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电影片段类型*攻击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影视作品中含有的暴力内容、血腥打斗和残杀场面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认知、敌意情感和攻击性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乔良 《领导文萃》2011,(24):31-33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过去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美军马里兰州米德堡军事基:地的战争分析实验室内,3月份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V形台前,代表美国、俄罗斯、中国、东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5队人马,为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展开激烈博弈……这是美国国防部组织的模拟经济大战的场面。一位中国专家就此评论说:“中国没人想与美国打经济战争,但美国军方却在做实战模拟,他们太好斗了。”  相似文献   

10.
和平 《领导文萃》2009,(18):26-30
“软实力”一词问世已有20年,它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却是近几年的事,2003年爆发的伊拉战争是其大背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初衷足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结果却适得其反:死伤数干士兵、花费上万亿美元,却陷进了“既不能取胜、也难以撤出”的窘境。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的同盟体系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1.
<正>"新十字军东征",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9·11"事件发生后,于2001年9月18日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其打出的一面"反恐战争"旗帜。这就难免使人想起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使人不能  相似文献   

12.
歌兑 《领导文萃》2013,(4):47-49
战争的简单公式是"胜算=烧钱+砸人"。"草菅人命",曾经是战争当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但是,到了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和文明现代化之后,战争已经消费不起"人"了。既然不能大量投入"炮灰",于是开始大笔大笔地烧钱,可偏偏又遇上入不敷出的坏年景。怎么办?多算计呗。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引擎动力强劲,亚太被普遍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福地"。而此时,美国抛出了一整套"战略东移"计划,他们揣上一叠赞美诗、沿中国周边一路"拜把子",虽然口  相似文献   

13.
行政裁量作为行政的手段与正义或非正义之间并没有固有的关联。裁量治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裁量的手段实现正义价值。因此,立法机关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立法克制,赋予行政机关一定限度内的裁量权。在行政过程论的指导下,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进路桥接裁量与正义,并通过司法的跟进对遭际质疑的裁量效果予以审查,使正义的裁量效果得到再一次的验证,非正义的裁量效果得以纠正。由此,裁量正义得以最终证成。  相似文献   

14.
罗斯福     
由于美国国力的强大,罗斯福遂后来居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重要领袖。罗斯福在内心里是一位孤立主义者,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这又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有关。他根本无意领导美国走向战争,直到最后一分钟,他还不想使美国投入战争。他的顾问中有许多人都认为美国最后必然会投入战争,但他始终不以为然。不过,一旦美国由于珍珠港事件发生而投入战争,罗斯福又立下誓言,要领导美国赢得这次大战。他展现出惊人的精力和毅力,不停地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由他作决定,其负荷的沉重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从现存的记录中可以发现,罗斯福的若干决…  相似文献   

15.
歌兑 《领导文萃》2012,(13):96-98
让敌人知道更少有种法术叫"单向透明"。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向往,常将这种能力赋予史诗中的神鬼。现如今,它在战场这个界面上实现了。在利比亚战争中,人们曾普遍认为,身陷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的美国,打不动这一仗了。表面上看,美国的确不再像前几场战争那样,身先士卒当劳模:2011年3月19日,双方开战,美军并没有担当主要突袭力量,到31日,美军又宣布将退出对利比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全球反恐战争成为美国最为重视的国家行为,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不仅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失败国家缔造者,而且正让美国一直捍卫的西方普世主义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17.
<正>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4周年纪念日。4年来,不仅大批美国军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且日益上涨的战争费用也使美国财政不堪重负。由于伊战不得人心,布什政府和共和党不断失分,美国国际形象大打折扣,软实力也不如从前。如今,伊  相似文献   

18.
杨秋意 《决策探索》2008,(14):11-14
好多人认识张召忠教授是从央视直播1998年3月的"沙漠惊雷"和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行动以及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开始的.也正是从此次战争的解读,张召忠自信亲和的讲解方式让人过目不忘,从而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军事评论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利 《领导文萃》2006,(5):48-48
1914年10月,英国年轻的查理爵士在法国阵亡。几个月后,玛丽王后将他的坟墓的照片寄给了查理的父亲兰斯顿爵士。兰斯顿在给王后的回信中将这张照片寄给了她。照片上的男孩是查理爵士两岁的儿子乔治。对战争心灰意冷的祖父不失幽默地将小男孩对打仗的滑稽模仿回敬给了王后,他用一种绅士般的沉重口吻对王后写道:“乔治,陛下的子民,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属于我们”。他想提醒王后,只要有战争,这个男孩总有一天将属于死亡。兰斯顿爵士反战的沉思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大争论,因为当时的人们奉信的是:“为和平而战是正义的”。正因为…  相似文献   

20.
<正>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把奥托·冯·俾斯麦看做一个政治强人,甚至是战争狂人。在各种书籍、报刊等媒体中,俾斯麦大多被定格在"铁血宰相"。只要一提到俾斯麦,就不会不想到"铁与血",想到普法战争,想到"糖面包加鞭子"。俾斯麦最为人熟知的画像也许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