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淑静  贾博雅 《社科纵横》2006,(10):180-181
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通过主人公西丽的经历,展现了美国黑人女性意识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她在文中极力倡导民族平等、两性平等思想。因此,《紫色》充分展示了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和黑人妇女求解放、民族求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颖 《社科纵横》2006,21(4):156-157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托妮.莫里森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宠儿》被看成重建美国历史的纪念碑,笔者旨在从历史叙述式的元小说,后现代叙事策略———碎片化叙事,两个方面研究后现代小说写作因素在此文本中的体现,来探讨作为黑人女性双重身份作家莫里森如何在白人语境下使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力汇入西方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广大黑人为争取自由、平等和权力而进行的艰苦而又漫长的历程.本文试从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探讨这一过程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刘宁 《唐都学刊》2009,25(4):29-33
<史记>的叙事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从组织形式、具体内容到主要方法,<史记>叙事凸显着立体叙事的特点;二、<史记>叙事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整合的精神,体现了宏大叙事的特点;三、<史记>的叙事视角是集合了中立性全知、选择性全知以及戏剧性外视角的某些特性而又富有中国历史叙事特色的一种视角类型;四、司马迁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中存在的对立思想、对立人物、对立情节,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叙事中的反讽意味;五、<史记>人物传记中存在"声音"的复调、"文体"的复调.  相似文献   

6.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7.
小说<一千英亩>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进行多重解读的基础上的互文性写作.作品借助女性主叉的叙事、生态批评解析、新历史主义批判--解构美国梦等不同层面的文化批评策略颠覆传统权力话语,并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从而在这个美国中西部农业家庭的历史叙事中蕴含了对当今人类发展状态的强力寓言.  相似文献   

8.
王雪梅  毛刚 《社科纵横》2004,19(2):131-132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对黑人文化态度的不同来展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事与话语意蕴李霆鸣90年代的北京文学,以小说创作为主体的女性主义写作,真正开始走进了一种语言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男性“菲逻各斯中心”(Phalogocentric)的解构、颠覆与逃离;一是对新的女性特有话语场的寻求与开辟。女性...  相似文献   

11.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来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问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何嵩昱 《社科纵横》2008,23(5):109-110
在影视文本中,影片叙事策略的运用和叙事类型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影片制作人把握世界的力量和操纵权威的信心.通过对新时期女性电影叙事类型的考察,可以看出新时期女性电影制作者们尚缺乏把握世界的力量和操纵权威的信心,中国女性要想获得权威的表达、建构有力的"女性叙事话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热奈特的<叙述话语>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的分析有不少可足思考之处,并且也能够引申开采增强我们对西方现代小说的认识.它构建了一套研究叙事话语即叙事文本的概念体系,但比较生涩.这一体系有不少重要的范畴、概念取自语言学,有的概念科学性不足,有的概念则是隐喻,还有的概念完全是作者故意的花样翻新.概念的生涩,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就存在,但到了法国叙述学中,则十分触目了.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曾用过三个生涩的概念:迹象、催化、情报.托多罗夫在<文学作品分析>中,还沿用了"迹象"这个生涩的概念.生涩的概念多,这种情况,当然同法国结构主义在兼取语言学与符号学上表现了更大的热情有关,同时也表明了以科学主义为目的的结构主义思潮,在其理论构建中对科学性的要求并不严谨.问题还在于,热奈特所建构的这一套概念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对于分析叙事话语用处不大,一定要加以运用的话,只有徒增繁冗,它们对于叙事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理解,都并非必要.当然,热奈特这本书中也有一些概念对于分析叙事作品是很有用的.比如省略、停顿、概要、场景是构成叙述节奏的四种运动形式以及时间倒错亦即组织叙述话语的种种方式,还有对于故事内外的叙述主体与受述者的区分等等,这一些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从方法上说,作者写得好的,基本上都是从文学传统、传统标准出发,以对照<追忆逝水年华>,来揭示后者的独特性的章节.也就是多少体现一些宏观眼光与历史感的章节.然而这些章节,采用的大体都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作者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寻找特殊性时我发现了普遍性"的话是不符合他这本书的实际的,他所说"我在此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远未达到.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重视共时,忽视历时,是必然的,但由于作了大量的实际的文本分析,使得作者多少具有了一些小说史感,但总的来说,热奈特的历史感还是薄弱的.同其他结构主义者一样,他的兴趣在理论的构建上,一切结构主义者所不明白的是,没有深刻的历史研究,就不会有正确而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焦兰周 《社科纵横》2008,23(5):106-107
<小城靓妹>把女性置于整个历史、社会的变动中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中,透视女性的命运沉浮及价值取向,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迷惘、困惑.通过女性的情感变化、命运沉浮反映和表现社会及伦理的"震荡",并对此作了深刻的书写,蜕去了高雅文学悲观和绝望的色彩.高雅文学的尖锐、深度和通俗文学紧张、快速的节奏在<小城靓妹>中得到比较好的实践.巴乙和世隆剔除了高雅文学的弊端,坚持了通俗文学的优长.  相似文献   

16.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学术交流》2006,(5):167-169
《简.爱》打破了以往男性宏大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人们在简.爱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但却从未对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克里奥疯女人给予一丝一毫的同情。而英国当代女作家琼.里斯正是利用了夏洛蒂.勃朗特笔下这个傀儡式的人物形象,赋予她女性的叙述声音取代她原有的野兽般的咆哮,揭示了迥异于男性声音(罗切斯特先生)的叙述。两部作品,分别从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和女性叙事方式方面,揭示疯女人形象心理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一代巴巴多斯移民的后代,非洲裔小说家波·马歇尔虽然没有得到美国主流作家们的认可,但在黑人女作家的经典著作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她的作品为年轻的文学姐妹们提供了一种声音,一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暴力和仇恨框架,赋予作品以新的力量,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痛苦、无奈和激奋,更多的是读到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马歇尔在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中成功地塑造了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移民母亲的典型代表希拉,边缘人物成长的典型代表赛丽娜,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典型代表苏吉和汤普森等几位黑人女性形象,描述了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在多重压迫下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毅力.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具争议的作品,表现出很多反常的文本现象.但当我们跳出传统小说的阐释圈囿,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关注秀拉这一人物在整个伯特姆黑人社区的"场"中以及在文本格式塔中所代表的结构性功能意义时,便可发现:其文本结构具有隐蔽性,秀拉在文本格式塔中处于隐性核心地位.作家再运用"并置对照"的技巧,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社区环境等文本其他要素"并排放置",使之形成辩证互动,从而使看似残缺的叙事结构凸显出更高层次的完整性,同时也使秀拉在文本中的隐性核心地位得以彰显,并成为文本完形结构的内核.作品结构上的实验性特征既实现了人物与小说结构、主题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秀拉这一形象极大的复杂性和厚重感,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参与空间,为解读这一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思想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表达存在多个维度。潜藏于俄罗斯文学之中的俄罗斯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生活秘密的视角;而对于历史文本而言,俄罗斯思想隐藏于"莫斯科-第三罗马"的话语之中。但构成上述维度的源文本是语言,所以语言维度是打开俄罗斯思想作为哲学思维之门的一把钥匙。文章通过对俄语"思想"一词的词源和意义的深度探索来分析俄罗斯思想的哲学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