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按我的理解,即做学问的艺术。做学问不仅需要知识累积,而且还需要做学问的工具和方法,正如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工具一样;学术是学者们使用一种共同语言或逻辑的学问,可争论,可检验,可证伪,以告诉人们——让读者读个明白,让学者学个明白;学术是一种理论思维,是科学发现的必经之路。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这个角度说,做学问是一种职业,意味着一种社会分工;同时,做学问要有良知,意味着拥有一种社会责任。当然,做学问的环境是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学者的成长,从而影响学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细细品来,这句话意蕴深远,富有哲理。诚哉斯言,我们应该以德为本求学·以德为尚治学,以德为首教学。 《辞海》释“德”为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先哲荀子曰“道德纯备,智慧甚明”(《正论篇》)。我想,作力学者,以德为本求学是做学问的根本途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探究学问,发现真理,是学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求学方向,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需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3.
我们需要清静的绿洲记者(《科学时报》记者温新红。以下简称记):您在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科学史系,所以建立之初在全国就有很有名了。现在已经有了六年成功运作的历史,能否谈谈您当初是如何设想的?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以下简称江):我的想法就是弄一块绿洲,把那些想做学问的人弄来,我的原则是清静,让系里的老师清静地做学问。到了高校之后才知道,各种评比、考核、申报等等特别多,不过我尽量让我们系里的老师清静。记:老师清清静静做学问,学生也会安心读书学习吧?江:是的,大学是从西…  相似文献   

4.
“学问是做出来的”,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了.这里把它做为一个题目,是强调“做”字的重要.如何做学问?我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一是“法”,二是“学”,三是“出”,四是“高”.先说“法”.很多人都讲读书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也就是“道”.做学问的方法和“治学之道”是一样的.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历代留传下来的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很多很多.具体到每个人,则各有各的方法.我不主张把“法”讲得很死.我和一些外国专家(包括作家)在一起开会,有时也谈到念书的方法问题,得知念书在国外也没有一定的方法.“书法”叫法,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当然它是从有法到无定法.念书更是这样,你要别人给开一张治学之路上的“通行证”,可以肯定地说你这张“通行证”是走不远的,甚至是行  相似文献   

5.
学者 ,即做学问的人。学者中既有受人敬重的儒雅之士 ,也有令人生厌的庸俗之徒。现代汉语中 ,“雅”即合乎规范、端庄、优雅之意 ;而“俗”乃庸俗、粗俗、俗气之谓。做学问的大凡都希望人们说自己雅 ,忌讳俗。雅 ,是一种品位 ,一种境界 ,一种润物无声的超越与淡然 ,是学者的灵魂和生命 ,是学者人品、学风、学识的集中反映。雅 ,就是淡薄名利 ,不畏权贵 ,品格高尚 ,甘为人梯的淡雅 ;是大智若愚 ,谦虚谨慎 ,举止文明 ,喜笑怒骂皆文章的文雅 ;是求真务实 ,心忧天下 ,情系民生 ,爱憎分明 ,刻苦钻研 ,追求真理 ,永不懈怠的高雅 ;是知识渊博 ,学富…  相似文献   

6.
刘绪贻 《学术界》2001,(2):267-270
(一 )  经过各方面权衡 ,从年轻时起 ,我就觉得自己比较适宜于做学问。但能否从事学术研究 ,研究什么 ,如何做研究 ,却“每自不由人”。青少年时期家境清寒 ,耽误了不少读书的大好时光。后得公费之助 ,才在 2 0多岁进了大学。在清华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我是学社会学的。回国后在武汉大学从事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教研工作 ,刚尝到一点做学问的味道 ,50年代初社会学又被禁 ,我的学术生涯不得不随之中断 ,只能在业余时间自学 ,即使称为学术活动 ,也不过是投石问路、零打碎敲而已。1 964年 4月 ,我响应号召 ,回到武汉大学研究美国史。但直到 1 9…  相似文献   

7.
我是理论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对治学没有更多更深的体会,但愿意把我的感受写出来,同中青年学者们交流。我是政治经济学教师,要谈治学的体会,就不免涉及一些经济理论观点。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 一、贵在于勤 我做学问的体会说起来平平常常,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勤。贵在于勤。勤者,或曰多做,不断地做。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人生会有憾事。有的憾事后来可以弥补,可也有的憾事却是终生无法挽回的。当冯契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我突然意识到:我遭遇到人生一大憾事,而且,它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了。 冯契先生是我过去的博士生导师,自1986年我离开上海以后,很少有机会再见到他。但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我却常常惦记起他来。每当我读书中遇到一些问题、有一些新的想法的时候,我多么想回到导师身边,希望聆听他对这些问题和想法的看法。同时,我也注视着导师在哲学探索中的每一项突破和进展,并想就这些问题与导师交换看法和意见,尤其是我读到《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上发表的先生回忆金岳霖的文字,其中提到“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问题的讨论,我觉得,先生是把握了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却是长久以来为哲学界所忽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治学     
熊十力说,做学问不能甘居下游,要做学问就要立志,当第一流的学者,没有这个志向,就不要做学问.他曾写过一副对联赠给一青年学者:“凝神乃可晋学,固精可以养气。”熊氏著书,无论长篇短论,俱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即使到晚年,他对自己的著作(如《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也亲自核对校样,很少假手他人。一次,一学生见熊十力正在伏案修改《新唯识论》,或正误,或加深,或补遗,便问:“先生的《新论》早为学者所诵习,誉满中外,为什么还要修改呢?”熊氏即以《庄子》郭象注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  相似文献   

10.
廖小平 《湖南社会科学》2005,(5):i0001-i0001
王国维曾以治学三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治学的感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他所感悟到的“成大学问者”之三境界。我既不是“成大学问者”,况当今治学之景,与王国维之时,相差何其之大乃尔!故自然不敢言说“治学”之“境界”,而只想借用一句“痛,并快乐着”的时语来表达我20年来沉浮于“学海”对“做学问”的一点感悟。何谓做学问之痛?何谓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