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8,(9):224-23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依靠手机进行网络社交和休闲娱乐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解释偏向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解释偏向、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有18.8%存在手机成瘾现象,文科大学生手机成瘾比例显著高于理科生和艺术生;大学生消极解释偏向、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三者两两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消极解释偏向可以直接预测手机成瘾水平,也可以通过孤独感间接预测手机成瘾水平。学校、家庭和个人应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促使个人积极地看待事物,培养健康乐观的心态,增强个人的归属感,预防和抵制手机成瘾现象。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探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勇  李建军 《云梦学刊》2005,26(4):103-104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学生存在道德感弱化、情感反应障碍、网络人格异常、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表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可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加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措施可从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满足的缺乏在心理病理现象中有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文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阐述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而科学地预防、校正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的心理变量,反映着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与心理健康、成就动机、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密切相关。文章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82名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和157名非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验,以期探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心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感知力下降、伦理道德淡漠和性心理发展畸形等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三方面努力,预防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目前,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游戏的特点和未成年人自身的身心特点四个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同时从"堵"、"疏"等方面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现象,它导致大学生人格封闭、迷失、分裂,价值观模糊,甚至出现对生命的践踏。异化理论为我们解决网络成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对策依据。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是不和谐的现实社会,主要原因是人自身的弱点,直接原因是网络易获得快感和满足。基于此,可从教育、疏导、监控、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性强的高校“四维一体”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成瘾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资料,大学生网络成瘾数量正逐步增加。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主要是由缺乏成功体验、自主性被长期压抑、性格内向、适应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消除网络成瘾应以预防为主,逐步戒断。  相似文献   

9.
以民族地区高校吉首大学为个案,以该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203份有效分析样本,从手机媒体消费的品牌选择、手机媒体消费的费用支出、手机媒体的功能使用、手机媒体的消费心理四个维度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消费的行为特征。通过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在手机媒体消费中的非理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对手机媒体产生了高度依赖。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规范手机消费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好的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成瘾、网络欺诈等负面效应。本文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自我免疫能力入手,通过社会学视角,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之后,提出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以期提高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成为一种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体,给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而,培养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参与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图找寻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举措,使手机媒介能更加充分地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2.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已成为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的平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消费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把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阵地,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运用手机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与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手机报普及率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新平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高校校园手机报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了高校校园手机报的栏目内容设置情况,在总结已有校园手机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校园手机报栏目内容规划流程图,为校园手机报的内容规划提供了一个实际参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方法:运用Youg编制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问卷对就诊的130名偏头痛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对于符合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再运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评分,同时,选择相同人数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对照。结果:130名偏头痛大学生中符合Yong临床诊断≥5分指标的人数为52人,诊断为网络成瘾症。SCL-90自评量表对52名网络成痛大学生测评结果显示因子分≥3分者45人,检出率为86.54%。非IAD大学生中因子分≥3分者12人,检出率为23.08%,经统计学处理,检出率有明显差异(x2=42.28,P<0.01)。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障碍成正相关,且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合并程度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亟需加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必然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上普遍存在适应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弱等问题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 ,高校、家庭、社会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高度重视 ,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日益深入和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但同时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的产生,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应充分了解大学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海南省三所高校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对海南大专生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水平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微阅读”成为阅读新常态。高校手机报作为“微阅读”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广大学子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但实践中,“微阅读”也存在传递途径单一、内容失于宽泛、受众互动不足、媒介素养欠佳等问题。为此,应当从平台拓展、内容建设、互动沟通和媒介素养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高校手机报的传播运作,进一步提高其传播影响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数字通讯技术日臻完善,媒介融合进一步深化,手机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之而衍生的手机过度性、病态性使用等现象日渐凸显,尤其是处于社会化过渡阶段的青少年,手机沉迷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需要不断尝试,从行为主体、客体及环境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适度干预,积极引导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使手机这一时代高科技产物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