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时期的文学中,王安忆、铁凝的几乎同时推出的性爱小说,首次将女性意识由过去的搭载在启蒙话语里向女性自身生存体验位移.这为女性文学所面临的话语缺失和欲望空白提供了解决的可能.她们通过质询女性身份的迷失,演绎女性悲剧宿命轮回,来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女人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她们的思索更多的从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切入,其女性意识尚处于朦胧模糊的阶段,独立的女性话语还没有形成.但为以后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汤婷婷和托尼.莫里森都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的少数族裔女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她们从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的角度,在充分考虑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整合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的女性叙事话语来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她们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性。她们不仅描写了女性的不幸和屈辱,更讲述了女性的抗争和希望,以及白色冲击下的无奈和觉醒。  相似文献   

3.
女性身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自我指认,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只有到了80年代中后期,女性的性别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王安忆、铁凝通过质询女性身份的迷失,演绎女性悲剧宿命轮回来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女人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女性意识由过去的搭载在启蒙话语里向女性自身生存体验位移.但她们的思索更多的从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切入,其女性意识尚处于朦胧模糊的阶段,独立自主的女性话语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90年代初 ,林白、陈染在继承前辈女性叙事风格的基础上 ,剥离了一切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的内容 ,从“另一扇开启的门”走出 ,开始女性躯体的诗意之舞 ,建构让男人走开的精神憩园 ,以此来与男权中心文化分庭抗礼 ,从容展开与男人的对视 ,从而建立独立自足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得到史无前例的凸显 ,女性意识由过去的朦胧模糊走向了清晰完整的阶段。然而 ,她们试图建构纯粹的女性私语空间 ,不免又使女性意识陷入了孤芳自赏的自恋境地。因此 ,只有开拓更深远的文化视野 ,提升更高的精神维度 ,女性主义文学才会更加独立、更加成熟 ,女性意识也才会愈加圆熟自足  相似文献   

5.
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看,詹姆斯 乔伊斯小说中那些身处当时权力话语网络中的爱尔兰传统女性,其一方面处于服从男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运用权力,通过话语来言说欲望,影响并创造更多处于服从地位的女性。她们深受当时宗教和男权权力话语的禁锢,无力挣脱社会、家庭、婚姻的束缚,其作为一个群体丧失了自我话语,失去了个体自由和私人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文学价值的体现,明清女性以序跋的方式表达了她们对戏曲文学价值的独特认识。除了推崇戏曲具有维护封建伦常、批评不良风气的风教功能外,她们又由女性自身地位和遭遇的联想引发出对戏曲抒情功能的认同与提倡;同时借戏曲艺术以表达她们建功立业、不甘雌伏的名世愿望。尽管她们的视野不及男性开阔,且多为感性的体悟,但话语中时常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女性创作为迎合革命形势主要是去女性化式的文学,她们摒弃个人的立场和批判意识,把自己的话语方式融会到大一统意识形态中去。而此时在沦陷区涌现出苏青和张爱玲,她们的创作却恰恰还原了女性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诉求,使她们的创作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呈现出丰富而独立的女性生存体验。她们那种远离政治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声音,表现了女性对世态情和世态人的清醒解构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8.
女性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即社会(父权话语中心)对女性的认识和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从男性话语中心的女性、女性的突围和女性意识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女性意识的真正确立有赖于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批判的成熟,有赖于对男性话语中心有效的颠覆与扼制。  相似文献   

9.
秋瑾和伍尔夫都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们都留下了具有强烈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她们的女性叙述话语具有巨大的差异,秋瑾的女权思想表达强烈,汪洋恣肆,倾泻而出;而伍尔夫的作品则是徐缓有度,条分缕析,学理性强。造成她们女性叙述话语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气质及生活经历是造成她们女性叙述话语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博客的广泛传播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通过博客这个话语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博客"私人化"的特性,丢掉束缚和拘谨,使自己的话语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她们仍然处于"被看"的位置,只有当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树立起来,通过书写博客,社会性别意识才能在社会上扩大影响,有力促进性别平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蒙古族女作家群的出现在科尔沁乡土文学的创作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用特殊的视角反映女性对生活的感悟来体现生命的存在,表现女性潜意识和内心活动时形成的自传性叙述是她们小说创作活动的共同追求和艺术特点。她们用自传体小说经典文本的形式,运用社会话语写作和私话语写作的表现方法,谱写了一部部女性生活奋斗的艺术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形象她们天资聪颖,容颜美丽,但命运多舛.在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传统批评界,这些女性一直被看作是红颜薄命的典型代表,但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结合原型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重新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审视时就会发现女性边缘意识与潜藏在其内心中的集体无意识对女性命运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语,另一方面又以对传统女性精神的返顾与留恋,显示着甘愿回到“传统女性”的倾向。她们的诗歌以对男性显性层面的反抗与隐性层面的依恋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悖反意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抛离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尝试用女权批评的新阅读方式解构叶文玲小说;侧重于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了女性写作的”双声话语”状态:一方面是女作家以源自于生活实践的朴素感受和对真实的颖悟来关注描述女性人生;另一方面,又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意识,她们在写作中常常遵从于一种男权的价值尺度,用男性话语来规范女性形象。借助于“双声阅读”,我们会发现:女性文本大多呈现出一种分裂、约束状态;作品在表层的“主宰故事”之下,往往隐含有一个“失声的故事”,那是女作家在无意识状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女性参与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作为女子教育发展的主体,决定了她们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参与活动.与同时期男性教育家相比,她们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文章主要从女性的参与意识、内容与实践、参与阶层及参与历程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期对女性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参与有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与苔丝是中外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较她们的异同,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两个形象的理解,有利于我们解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利于我们探寻东西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坎坷历程。本文拟从她们爱情悲剧的因素和社会意义来探讨生活在传统意识下女性的崛起与悲歌。  相似文献   

17.
女性话语的提出印证了女性在社会演进中面对女性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抗争与妥协。女性话语就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摆脱男权话语禁锢的尝试,是女性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要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就必须摆脱男性话语的禁锢,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女性话语的构建,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觉醒,是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女性话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文化,而是以两性间的对话、互补与谅解来代替矛盾、对抗与冲突。它强调男女合作共存,又不失各自的特征。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8.
女性话语的提出印证了女性在社会演进中面对女性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抗争与妥协。女性话语就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摆脱男权话语禁锢的尝试,是女性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要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就必须摆脱男性话语的禁锢,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女性话语的构建,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觉醒,是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女性话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文化,而是以两性间的对话、互补与谅解来代替矛盾、对抗与冲突。它强调男女合作共存,又不失各自的特征。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按自己的性别立场对清代女性写作展开评论,通过强化女性的文学成就改变女性缺失的社会价值,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的身份与认同,表现出较为自觉的诗学意识和女性意识.但是,清代的女性诗歌批评家们一方面在努力表达着属于女性自己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却还是没能逃脱女性边缘化的命运,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她们的主体性话语表达陷入矛盾困境.  相似文献   

20.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我国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