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彭军林  兰俊才 《南方论刊》2023,(4):105-106+109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事关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错误思潮侵袭,大学生幸福观出现异化,本文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提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从四方面深化“奋斗幸福观主题教育”:共享幸福课堂,促进教学改革;构建幸福文化,建设幸福校园;培育奋斗精神,升华思想境界;丰富实践活动,打造幸福人生,有效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国家大幸福的辩证关系,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和收获幸福的能力,在民族复兴之梦的道路上勇担责任、幸福前行。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幸福观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目前大学生错误幸福现的表现、危害及其形成因素进行剖析,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4.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部分。不同群体因所处的位置各异,势必形成 不同的幸福观,女大学生也不例外。研究她们的幸福观对于高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对她们的人生观教 育和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基于此,通过对重庆市五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统计调查研究,揭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 现状,指出其存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5.
幸福观是多元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幸福观也不同。指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幸福观,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诚信友爱的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正确对待享受的态度等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幸福观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大学生当中的主流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彭永东  朱平 《江淮论坛》2012,(5):153-157,75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呈现出重结果幸福轻过程幸福、重物质幸福轻精神幸福和重享受幸福轻创造幸福的特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研究的目的是纠正大学生的幸福认知偏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为此,需要加强大学生家庭幸福观教育和高校幸福观理论和实践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幸福观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幸福观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而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这就是:物质上的幸福与精神上的幸福和谐统一;个人、家庭幸福要与社会整体幸福和谐统一;眼前幸福要与长远幸福和谐统一;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的手段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蔡春玲 《学术探索》2007,42(2):7-10
从哲学层面来看,幸福与这样一些问题密切相关:(1)人格力量是幸福的主体条件。“有理想”是人格的信念力量,“有道德”是人格的道德力量,“有文化”是人格的智慧力量,“有纪律”是人格的意志力量,而这些正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给自身创造幸福的力量和主体条件。(2)人生和谐是幸福的追求。人的幸福离不开生活的和谐状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是人的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情感生活和理性生活的和谐统一,既是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又是人生幸福的感受和体验;人际和谐能沟通每个人的情感和心灵、激发和升华生命,带给人对人生的热爱和幸福的感受。(3)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为生活而生活,而在于创造生活;只有创造生活的事业,才能使创造者真正体验到幸福的充实感和意义感。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释道三家对于幸福的认知出发,论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幸福追求;道家"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幸福境界和佛家"追求解脱"的幸福真谛,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的幸福观。这些幸福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幸福观的重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范畴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幸福观的根本立足点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的关系、创造与享有的关系、个人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关系、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的关系、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民幸福视角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对国民幸福造成不良影响,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无法如实反映国民幸福水平,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冲击着国民幸福,这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国民幸福水平的提升,而"不丹模式"下"国民幸福总值"的理念和实践则对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科学地构建和测评国民幸福指数,将国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正确看待经济因素对国民幸福的影响,注意社会转型期提升国民幸福的关键,这是从国民幸福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追求学生幸福的教学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生活世界是教学活动向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作为一种人的世界,追求幸福成为了不正自明的伦理价值追求。生活需要幸福,教学生活世界的最高价值亦是如此。在现代生活世界观的影响下,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更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命发展,追求学生在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对幸福的渴盼更是他们寻求发展的动力。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引导他们客观认识社会问题,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培养他们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不仅是大学生的意愿,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学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平衡、幸福感及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臻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15-116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各群体中年轻的知识群体,其心理平衡感、幸福感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平衡和幸福感的因素中,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恋爱等内容为主,分析该群体心理失衡、幸福感降低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是高等教育改革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幸福观念检思——试论一种合理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在一个追功逐利的社会氛围中,物质主义幸福观俘获了人们的心灵,耽于物欲缺乏崇高,一个个成了只求享乐不懂情感的"专家"。幸福观危机成为现时代最深刻的价值危机,为此有必要吁求合理的幸福观。合理的幸福观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等的内在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于幸福问题,需作综合考察。从形而上来说,幸福既涉及人之存在的自然状态、道德状态与社会状态。从形而下来说,幸福事关入的需求的满足及其如何实现问题。人的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个体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个体的奋斗,展开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与创造好的环境。就当下中国来说,需要对国民的幸福状况作实然的动态调查,以期制定时宜的国民幸福指数,从而指导与实现国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理论都是对人类幸福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现实生活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马克思在对当时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分析否定中阐释了科学的幸福思想,即幸福是在人类消解专制制度的笼罩下,摆脱了人在劳动中的异化的一切束缚,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对这一理论的深刻解读,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志峰 《阴山学刊》2008,21(6):90-96
以《综合幸福感问卷》为工具研究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发现大学生幸福感在性别、文理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生干部的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城市学生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幸福感有显著差异;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主观幸福感;运动能提高幸福感,但过量运动反而会导致幸福水平下降。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回归作用的依次是运动时间、是否贫困生、年级、生活支出、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对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回归作用的依次是是否学生干部、年级、运动时间和城乡来源。研究发现SWB与PWB都是幸福感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