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诗经》和《周易》中的“汔”字,古注、今注及词书释义分歧很大。《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毛传:“汔,危也。”郑笺:“汔,几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诗,杜预注:“汔,其也。”《后汉书·班梁列传》引此诗,李贤注:“汔,其也。”《孔子家语·正论》引此诗,王肃注:“汔,危也。”朱熹《诗集传》:“汔,几也。”《康熙字典》用此例,引毛传、郑笺、孔疏后曰:“按诸家反复相训,是汔为几也。左传昭二十年引此诗,杜预云,汔,期也。然则期字虽别,亦是近义。”旧《辞源》用此例,释义为“几也,一曰其也。”旧《辞海》用此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著名半神半人羿(后羿、夷羿)、死于谁手,在古籍中的记载,是否可以统一起来?这倒很值得作一番探讨。 《左传·襄公四年》云:“(寒)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羿犹不帐,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 这项记载告诉我们,杀羿的元凶是浞。但浞大约是幕后的“策划者”,直接杀害羿的凶手,则是“家众”(即“施赂于外”的“外”)。  相似文献   

3.
省文考略     
省文,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眼的语言现象。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清代刘淇之《助字辨略》。例如:于又《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作“于蕃时雍。”应劭云:“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愚案:训“于”为“于是”者,以“于”为省文也。如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公羊春秋·隐公五年》:“郑伯克段于鄢。”《传》云:“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愚案:“如”之训“不如”,犹“可”之训“不可”,省文也。  相似文献   

4.
二、经济类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 郑注:玄谓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币余,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矣。 贾疏:云“玄谓赋,口率出泉也”者,按《大府》云九贡、九赋、九功各别;又见《司会》云“以九贡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令民职之财用,”贡,赋及功各别,赋为口泉也。是以郑君引汉法,民年二  相似文献   

5.
在《山海经》诸多“远国异人”中,凿齿、中容、雕题、贯胸等“国”,旧注多无解或误解,笔者以为这些“国”或“民”,大都因其特殊风俗而得名.本文拟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予以考释.  相似文献   

6.
楚俗尚巫辨     
楚人信鬼好祀之说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异宝》、《淮南子·人间训》曰:“荆人畏鬼”,高诱注:“好事鬼也”。《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词章句》亦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秦汉去先秦未远,且民俗民习具有“活化石”的特性,诸子之言当不是无稽之谈。降迤唐代,元稹诗又云:“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元氏长庆集》卷3)。及至近现代,特别是当代,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将先秦时期的楚文化概括为“巫术文化”。但随着楚史研究的深入和楚文化研究的开展,我们认为对于“楚俗尚巫”这一提法,很有必要提到文化史的高度加以重新认识,并对如下问题逐一给予辨析和澄释:1、尚巫之俗在楚国产生、发展的阶段和时限;2、在楚国尚巫之俗的内部结构中,各因子和子系统的地位、特点及其来源;3、在楚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尚巫之俗所处的层次。囿于篇幅,本篇拟按巫术构成的各项因子,首先完成对春秋时期楚文化中各相应部分的逐一考察。  相似文献   

7.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切、磋、琢、磨,本来指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尔雅.释器》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汉王充《论衡.量知》亦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后来人便常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9.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0.
“营窟”一词,屡见于古代典籍。《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孔子家语·问礼》同。《孟子·滕文公上》:“上者为营窟。”郑玄注《礼记》云:“寒则累土。”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以地上累土而为窟。”王肃谓:“掘地而居谓之营窟。”赵岐注《孟子》云:“凿岸而营度之以为窟穴而处之。”焦循《正义》:“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朱熹《四书章  相似文献   

11.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12.
“嫦娥奔月”因由试析——兼与袁珂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嫦娥奔月”是艳传古今的著名神话。遗憾的是,在今天从古籍里可以查找到的出处,却极其简略。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嫦)娥窃以奔月。 (羿)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淮南》未言妲<嫦>娥与羿的关系。在读到同为汉代著作而时代要比《淮南》晚得多的张衡《灵宪》佚文后,我们才知道:“嫦娥,羿妻也。”①但是,作为妻子的嫦娥为  相似文献   

13.
一、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初五册《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哀”字,课本未注释,一般讲作“哀怜”、“悲哀”、“哀痛”。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实在使人感到哀痛。”阙勋吾等合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也确实够悲哀的了。”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册)注云:“哀之,哀怜她。”  相似文献   

14.
《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 郑注:郑司农云:“傅或为付,辩(按原文为辨,据《校勘记》改)读为风别之别,若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 《周礼·秋官·乡士》:“辨(按原文为辩,据《校勘记》改)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 郑注: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 贾疏:云“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者,劾,实也。正谓弃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的“道”何谓“道”?《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侯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就是说:“道”为秦时所置,“...  相似文献   

16.
“耰”是古汉语常用字,散见于古籍文献中,如《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这些“耰”字,不外乎两个含义:(一)摩田器也,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二)覆种也,用耰平土、掩盖种子。 然而,对于“耰”字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说它是锄头把。《史记·秦始皇本纪》:“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史记索隐引孟康注:“耰为鉏柄。”《汉书·陈胜项籍传》:叫巳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服虔注:“耰,鉏柄也。”吴楚材等《古文观止·过秦论》注:“耰、鉏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注:“耰,鉏柄”(修订本  相似文献   

17.
《元史·太祖纪》: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个地点,冯承钩译《多桑蒙古史》注云:“《元史》谓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此二名皆属蒙古语名,疑其士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汉地”。可见早就使人有些迷糊。直到近年,也还有一些同志理解的不十分清楚。例如说:“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经略西夏时,病逝在萨里川·哈老徒的行宫,终年六十六岁”。又如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进攻西夏的征程上。《元史》记载:‘(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从文理上似乎说萨里川·哈老徒是西夏地方。  相似文献   

18.
《小雅·采薇》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毛传:“阳,历阳月。”郑玄笺用《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谓“阳”指十月。后世注家多从之。按,“阳”不是指十月。诗首章云:“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时当岁暮,薇已萌芽(岁暮春天即将来到,许多植物已暗暗发芽)。次章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薇菜已长出柔嫩的苗株,时节已届初春。三章即写“岁亦阳止”。四章云:“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棣花开,也为春日。前  相似文献   

19.
苏轼《出峡》诗云:“新滩阻风雪,村落去携杖,亦到龙马溪,茅屋沽村酿。”龙马溪在何处?冯景注云:“《环字记》:‘马鸣溪在夔州府,俗称龙马溪。昔土人牧马于溪上,产龙驹,四蹄利爪,朱驶赭尾,高可七尺。州将闻,以贡行在,载至溪口,攘鬣长鸣,跃于江。溪以名。”其意以为诗中龙马溪即夔州府之马鸣溪。查初白不同意此说,他在《太平环宇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什么是祥瑞、瑞应、符瑞、祯祥? 祥:吉祥、《说文》:“祥,福也。”一云善也。段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征兆有时也可谓之祥,如《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瑞是什么呢?《说文》:“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典瑞,掌王瑞,王器之藏,注云:‘瑞,符信也’。瑞为圭璋琮壁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春秋左传》杜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论衡·指瑞》“异物见则谓之瑞。“祥瑞,可以和事件同时,或先或后出。既可以作征兆,也可作证明。祥瑞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