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当代齐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齐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相比较而言,齐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齐国历史、齐文化的整体研究方面以及对齐文化的某个重要人物的研究,如在齐国历史、齐文化的整体研究方面,则有李新泰主编的《齐文化大观》,王阁森、唐致卿主编的《齐国史》,王志民主编的《齐国史》,宣兆琦编著的《齐文化通论》和《齐文化发展史》等,以及齐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齐文化丛书》;对齐文化的某个重要人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稷下先生、管仲、晏婴等人物及相关著作的研究方面,其著作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相似文献   

2.
齐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 ,与齐国历史相始终 ,独立存在800余年 ,如果计算其影响和消融 ,时间就会长得多了。齐国在春秋战国之时称霸诸侯 ,称雄一方 ,长盛不衰 ,文化中心也由曲阜转移到临淄 ,可见齐文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作用。这也正是齐文化研究在当今能迅速崛起的原因。十几年来 ,齐文化研究已蔚成大观。最近 ,由宣兆琦研究员和李金海研究员共同主编的、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齐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 ,使已经五光十色的齐文化研究更为灿烂夺目。与以前出版的几部论著相较 ,《通论》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以来,齐文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术成果颇丰。但总体看来,对齐国艺术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由山东理工大学张越先生主持完成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齐国艺术研究》的推出,是第一部全面研究齐文化艺术方面的学术专著,可以说是填补了齐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反映了当下齐国艺术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新高度,在学术上有诸多突破,要者如下。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系年》篇中许多关于齐国的记载,为研究齐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齐长城的设置年代和地域问题,众说纷纭,《系年》明确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解答了学者的疑问。通过《系年》,还可以了解代齐前后田氏的地位和世系问题;梳理春秋战国时期齐与晋的关系发展,战国初年齐与越的关系等问题,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系年》"襄平"一地,见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可以印证"襄平"在齐境。  相似文献   

5.
以“八主祀典”、“时节祀典”、“宗庙祭典”、“封禅大典”、“方仙道”等为主要内容的齐宗教,在齐国的历史发展中,既是齐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齐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宗教是统治者收服人心、巩固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反过来看,齐宗教又对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齐宗教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齐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齐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齐宗教以其系统的体系、完备的形态、独特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齐国《韶》乐蠡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齐国 《韶》乐, 是我国古代雅乐中的一颗明珠, 它展示了上古乐舞的突出成就。它起源于帝喾的 《九招》, 后经帝尧承传, 舜夔修改, 形成了 《箫韶》。之后, 又经夏后启再舞, 商汤加工, 西周继承推广, 至公元前 544 年的鲁国有了大的发展。但是, 真正适于它生长壮大的气候和土壤, 却是在齐国。期间, 它随着齐文化的形成、成熟与发展和周礼对东夷文化的不断渗透与融合, 于齐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齐 《韶》  相似文献   

7.
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齐国的诗歌、散文、辞赋等都有着较高的成就,素有“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美誉。诗歌上,《诗经》中收入了春秋中叶以前齐国诗作十一首;另据有人统计,从《诗经》至战国末叶300余年间,共有王公大夫诗作20余首,齐国就占8首。(《论<诗经>至楚辞年间诗歌的发展》,载《吉林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散文上,齐国有《管子》、《晏子春秋》、《鬼谷子》、《尹文子》、《荀子》等作品传世,数量从多,品类繁丰,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齐国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檄而言练”,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鬼谷眇眇,每环奥义”,“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等等。辞赋上,在齐国产生了中国第一个以赋名篇的赋作——荀况的《赋》。荀赋共有《礼》、《知》、《云》、《蚕》、《箴》五篇,篇后另附有《佹诗》二首,名为诗,实亦骈散相间的赋。从辞赋发展史上看,“相如之赋,敷典摛文,乃从荀法”(王芑孙《读赋巵言》)荀况之赋在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汉赋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化考辨周立升蔡德贵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今天属于山东省管辖的这块地方,素称齐鲁大地,也雅称“齐鲁之邦”。这是由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分属于齐国和鲁国管辖和统治。齐国和鲁国都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影响。但由于鲁国产生过历史上最伟大...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在稷下学者的引领下发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学术变革.《司马法》正是这场变革的代表性成果.对于《司马法》,不仅应该看到,其作为一部兵书,既确立了田氏集团在齐兵学系统中的正统地位,也建立起适应战国时代战争形势的强兵理论.同时还应看到,这部兵书也是对齐国思想学术的传承和推进,映射了齐国的价值信仰、文化基因和时代思潮.从价值信仰方面看,该书在适应客观现实需要的同时,总体上秉承了宗周礼乐精神.从文化基因上看,其深受姜齐文化传统影响,人本主义倾向与功利实用主义特质十分鲜明.从时代思潮角度看,该书诠释了黄老“稷下主旋律”在兵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王羸政最后灭掉齐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交真正意义的政治大统一。然而由于相对落后的秦文化不能满足新建统一王朝的需求,由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齐文化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极大的适应性,所以齐文化并未伴随齐国的灭亡而消弭,相反,却在尚未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前期秦朝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阴阳五行学说、封掸说、稷下学等对秦朝的影响尤大。秦朝后期发生的“焚书”“坑儒”两大事件皆由齐人而起,自此,齐文化走向了沉寂。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慎到的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化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分析了慎到居齐的必然性;齐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善因思想不仅成为慎到学术的一部分,对慎到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慎到思想中的黄老意识、人性自为学说也丰富了齐文化,影响了齐国文化的发展;至稷下学宫晚期,由于齐国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慎到的学术理论无用武之地,再加之稷下学士的待遇日益恶劣,慎到离开了齐国。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11世纪开始,在今天以淄博市为中心的这方热土上孕育出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它经由太公建国,方略荫及后世;桓公治齐,雄居五霸之首;威宣盛世,侪列战国七雄。历经800年的岁月沧桑,在海岱之间积淀出了“尚贤”、“崇法”、“兼容并蓄”这些深厚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秦汉以降,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齐文化的传承几近湮灭,齐文化研究也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20世纪后半叶以来,海内外中华学子为挖掘、研究、开发齐文化资源作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尤其是近20年来,一大批关心支持齐文化研究的领导、学者更为齐文化研究做了大量的开…  相似文献   

13.
《诗》三百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了。但是,在秦“焚书”之后,《诗》三百篇也和其它先秦典籍一样,遭到了毁灭。汉兴,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才下令全国“献书”,搜集整理已经散失的先秦古籍。《诗》三百篇,是属于先秦古籍之一,也在搜集整理范围之内。在汉代,传授《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鲁国申培公所传的诗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诗称为“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称为“韩诗”,赵国毛  相似文献   

14.
“恶金”辨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以甲兵赎罪以补齐国甲兵不足时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组夷斤(属斤),试诸壤土”。今人多将“恶金”释为铁,认为春秋早期齐国已较普遍地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因此,“恶金”确系何种金属,这是关系我国古代冶金史、特别是古代史分期问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史料,有必要予以辨明。  相似文献   

15.
《齐文化丛书》的出版(1998年出版)是一件好事,它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和丰富的历史资料。齐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博大精神,著述丰富。对中国后世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有重要建树。如《周礼》、《管子》、《考工记》、《孙子兵法》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古典。齐文化之所以比较发达,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齐自始封之后,经济就比较发达。加上地处海洋,能“通渔盐”,商业、手工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有较大的发展和开放。曾经出现诸如“稷下之学”的盛…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丛书》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欢迎词淄博师专校长《齐文化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张光兴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学术界关注已久的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和重点出版计划、山东省“八五”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山东省出版总社十大精品图书规划——《齐文化丛...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中国与南海地区(今称东南亚)的友好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节的来往,貿易的活跃,物貭文化的交流,达到新的阶段。上承汉唐,下启元明。斯时,三佛齐国与宋朝的关系尤为密切。三佛齐名与地三佛齐之名,首见于宋人的著作和《宋史》(赵汝适的《諸蕃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宋史》均有《三佛齐》条)。而五代宋初人王溥撰《唐会要》一书提到天  相似文献   

18.
齐瓦当是指带有齐国文化色彩的瓦当,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汉代的齐国及周边受齐文化影响的地区所发现的瓦当,其基本范围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瓦当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整幅画面的布局以及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同于别国的艺术特色。齐瓦当以其特有的内容、新颖的构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附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甚至远古文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考工记》是两千多年前由齐国人编纂的一部手工业科技文献,也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关手工业制造及工艺技术的记述。早在1996年,在齐文化发源地山东淄博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科技典籍国际会议”上,学者们就此书的科学价值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考工记》研究的一个高潮。重温这部我国手工业制造编纂史的奠基之作,对指导科技档案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六种以“海中”为名的星占书,主要流传在汉代到唐代,是中国古代天文书的一个特殊品种。从今存约470条佚文看,它们是在阴阳五行等流行观念影响下,经由观察、形成理论、提出预测、加以验证等步骤形成的,一度对社会风尚产生影响。鉴于华夏人的“四海”概念产自齐国,“海”一名出自齐语,其内涵联系于商代人的“玄冥”观念,可以判断,上古中国人对于“海”有两个基本认识:其一认为海是连天之水,因而陆续建立“盖天”“浑天”“宣夜”等宇宙意识,并在齐宣王、闵王时期形成“大九州”学说;其二认为“海”代表“晦暗”的神秘世界,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愿望,并在战国至汉初形成海上仙山传说和海上求仙风气。《海中占》是在这一背景上产生的,所以其占卜素材以殷周之际、秦汉之际为前后两界。考察《海中占》的来历,有助于揭示上古华夏人海洋观念和星占学的发展过程,以及齐国作为“海王之国”的文化贡献,进而理解上古华夏人面向星辰、大海而展开的知识追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