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工作是否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能发展起来吗?社工的岗位设置在哪里?社工的价值观与理念真的很重要吗?社工真能助人自助吗?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当社工运用个案方式工作时,能力是否太微不足道了?  相似文献   

2.
工作三年,该是怎样的心态? 初看到深圳社协通知的社工评分,着实是……五味杂陈。做社工,专业告诉我们要接纳,既要接纳自己的喜悦,也要接纳自己的失望。每一位督导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每一位社工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做一个让每一位受督导社工满意的督导?我认为基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担心:社工在地震灾区能坚持多久?没有政策、没有资源、没有救灾经验,有的甚至连“身份”都没有,仅凭着专业精神,社工们能在灾区呆下去吗?  相似文献   

4.
残障人士是社会上的困难群体之一,怎样才能有效地为他们服务是我从事残障服务后一直思考的问题。记得刚开始进行残障服务社区宣传时,残障人士对社工不理不睬,认为社工只是做做样子,还把对过往的不满全部发泄在社工身上。部分残障人士甚至说:“我们需要钱,你能帮我们争取吗?”一腔热情为他们服务却得不到认同,我对是否可以继续为残障人士服务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5.
关系是一门学问,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更是如此。很多社工不愿触及“关系”的话题,在日常交流中常听他们说“处理关系不是社工专业的事”。果真如此吗?翻开所有社工专业书籍,“关系建立”均是一切专业服务的开始。若我们在服务中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最终往往导致部分案主或小组成员的流失,许多服务将会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导刊》2014,(7):48-49
社工B问:由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项目,一般需要接受由专业第三方进行的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一般需要大量查阅包含了服务对象个人信息及隐私的项目文书资料,有时评估专家甚至需要社工帮忙约见服务对象进行访谈。请问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评估呢?在评估的过程中,社工怎样才能尽量遵守对服务对象的保密原则,既保证服务对象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同时也支持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福利机构的高龄老人是社工服务群体中的重点对象,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他们往往给人记忆力差、情绪易激动、固执己见等印象。社工则需要对这些传统印象“去标签化”.以平等、尊重、不批判的态度去按纳他们。专业服务的首要环节便是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让老人能够尽快认识社工、接纳社工,确立社工在老人心中的专业形象。为此,笔者从实务的角度,结合社工理论,对社工和老人初建专业关系进行了总结,在此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自卑、茫然、无奈,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深感绝望,是社区服刑人员的共性。社工介入时。充分的倾听和完全的接纳是打开服务对象心门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14,(31):54-54
社工A问:在社区矫正服务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有犯罪行为未被控诉或出现新的违法犯罪行为时,社工应如何恪守保密原则?答:这一情况涉及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两难问题。所谓伦理的两难是指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对优先考量何种价值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10.
督导答疑     
老人服务中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社工A问:我是一名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祉工,在工作中我和一些同工对老人服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仍感到困惑,即:社工在老人服务中可以承担什么角色?社工对于健康老人的服务应该有怎样的基本认识?社工如何开展老人服务方案?希望督导老师能与我们分享。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13,(1):57-57
社工B问:我在医院做医务社工。社工办公室是开放的,有时服务对象到病房拿药,在等待排队的过程中也会顺便到社工办公室“坐坐”、“聊聊天”。但此时服务对象未必需要即时的辅导,社工花时间陪着他们聊天也不是,不陪着也不合适。我们一般会安排一个同事接待他们,这样正常的工作难免会受影响。这类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相似文献   

12.
我的社工学生深夜给我发来长长的短信,短信里提到:“社会运动难道只有暴力的形式吗?”“这种事件在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肯定不会是单一的,而我们社工能不能有所作为呢”“健全成熟的社工介入机制,是不是可以充当社会运行的润滑剂、移风易俗的先锋?”  相似文献   

13.
社工B问:镇社工站所要服务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约150户)以及残疾人(100名)分别散居在各个村。对于居住偏远、过于分散的服务对象,如何更好地开展服务?针对服务对象复杂的情况,如何开展个案工作?如何寻找服务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我当初由香港社会服务界“转战”内地.社工教育及服务时,被好些同行质疑:你们这些“空降部队”会水土不服,反而不及本土经验可以那么融合。除了同行,甚至连部分服务委托人都会有这样的忧虑。当时我想,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呢?难道他们不明白,社工的基本信念就是在公平及平等的原则下尊重个别差异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2,(22):58-59
学校社工如何增进校方对社工专业的认知 社工A问:学校社工如何在与老师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增进校方对社工专业的认知,并逐渐提升社工专业在学校的认受性? 答:在上一期《督导答疑》中,我一开始就强调学校是既有的组织,在教育系统中拥有主体性的权威。也就是说,社工专业在进入学校这个服务提供的载体时,本身只是作为这个主体所界定的第二专业去辅助教育专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是响应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社会工作入门的第一课就是强调社会服务的策划,推行和反思自己的服务计划都要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对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来说,“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是他们耳熟能详的理念和原则,却未必能将其贯彻于实务工作中。那么理念与实践的落差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社工的收获     
未必只有金灿灿的奖杯才能诠释社工的成绩.社会的认可、服务对象行为模式的改变不也是一种很好的证明吗?  相似文献   

18.
社工协会作为社工行业的自律组织,在政府与从事服务的机构闾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社工协会与政府部门携手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仅有助于社工机构的发展,而且能提高资源整合效率。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社工协会如何处理好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如何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提供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要求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保持专业的关系,但服务对象未必能认清这种关系,社工的“友好”容易使他们把社工当成朋友看待,他们也就会按照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社工,例如在节日送礼给社工,以表示对社工辛苦工作的肯定和感谢,或者希望通过送礼而获得社工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不少读者一定对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10周年本刊专题策划中,姬中宪一篇文章中的几组问句记忆犹新:“社工是居委会的吗?”“社工是志愿者吗?”“那社工是,厶\务员吗?“是事业编制?”“那你在公司?”“那什么是民办非企业?”…… 很多社工都遭遇过这类提问。那么,当前,“社工是什么”、“社工不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吗?相信大部分地区的社工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社工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