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外国身份及语言文化差异,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找一份做社工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在研究生的最后一学期,我开始在求职网上检索。结果我发现,在美国,中英双语社工只在几个有限的大城市才有需求,远不及会说西班牙语的社工需求量大。偶尔遇到几个服务华人社区的机构,还希望你最好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粤语。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四川省德阳市残联和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社会康复部的社工打电话到我们编辑部.说他们中心的社工要对伤残康复人士进行离院后的跟进。由于伤残康复人士广为分布,离院后的有些工作需要当地的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员跟进.她看到我们杂志的《5·12周年纪念刊》,想和各地社工站建立联系,以此构建灾区资源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3.
一年了,做了太多琐碎的事情,有太多的话想要说,而真要说的时候,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仿佛一阵浪潮翻涌过后,只留下沙滩上的几颗小石子,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剑南社工名言”。  相似文献   

4.
成为“青年地带”社工的第一天,就听同事说:“下午D仔会来社工站……”我们很喜欢把服务对象统称为“仔女”,除了这样更加亲切外,其实有时还真像“凑仔”(照顾子女),只不过我们是用专业的方法有目的地“凑仔”而已。  相似文献   

5.
最近与社工同伴聊到深圳社工机构专业价值的话题,一位同伴说到有些社工机构存在专业价值模糊的现象,在与用人单位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具体业务沟通时易妥协,缺乏原则,也丧失了专业权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对社工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可以说社工机构迎来了“卖方市场”的好时机。但是,现实中却似乎仍然是“买方市场”。常常听到用人单位说“这个社工走了还会有新的社工来”,即你不愿意做,我可以找愿意做的社工。社工机构之间往往为了获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以一种卑微的姿态来面对强势的环境,以确保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岗位和项目。  相似文献   

6.
关系是一门学问,尤其在中国文化中更是如此。很多社工不愿触及“关系”的话题,在日常交流中常听他们说“处理关系不是社工专业的事”。果真如此吗?翻开所有社工专业书籍,“关系建立”均是一切专业服务的开始。若我们在服务中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最终往往导致部分案主或小组成员的流失,许多服务将会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7.
总说专业塑造人,殊不知专业只会塑遣那些适合它的人。越来越发现自己很适合做社工,社工专业也成功地塑造了现在的我。记得大学第一学期有一次社工概论课迟到了,进教室时大家正在看一部电影,看见我进来了他们都嚷着:未成年人禁入!那时我才17岁。那节课是我第一次看包含色情、暴力、毒品等各种不良因素的青少年电影。看电影时,好几次我都下意识地蒙上了自己的眼睛。那部电影开始了社工专业塑造我的第一步:洗脑。洗脑的过程是无形的,它在我不断的课程学习和实习中渐渐完成了:我们在课堂上辩论性工作者是否合理的问题,表演家庭矛盾情节,组建成长小组,观看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学习变性人的知识……我们去养老院体会老年人的心态,去社区体验基层的行政系统,去打工子弟学校接触城市角落的人群,去智障中心关怀与我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儿童,去慈善机构了解我国非营利机构的种种无奈与希望,去香港感受社工专业的魅力……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大学都能学到这些知识,知道社会上弱势群体的不易,知道怎样尊重他人和发现他人的优点,这个社会是否会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3,(1):57-57
社工B问:我在医院做医务社工。社工办公室是开放的,有时服务对象到病房拿药,在等待排队的过程中也会顺便到社工办公室“坐坐”、“聊聊天”。但此时服务对象未必需要即时的辅导,社工花时间陪着他们聊天也不是,不陪着也不合适。我们一般会安排一个同事接待他们,这样正常的工作难免会受影响。这类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相似文献   

9.
社工问:在服务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案主是非自愿、是因外力所迫(如法律规定、家人要求等)而被动接受社工服务的,他们对社工存有抗拒心理。这种情况下,社工该如何服务案主? 答:如何服务抗拒性案主是很多领域的社工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困境,尤其是从事司法类或者重点青少年等服务的社工。有些社工入职不久,经验较浅,容易被这类案主吓倒,还没有开始与之面谈就战战兢兢,底气不足。其实,社工大可不必如此犯怵。  相似文献   

10.
“不用麻烦你们搞卫生了。”老人笑着,重复这句话好几遍。 我们中心负责为100位孤寡老人提供全面服务,包含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和文娱康乐等。跟老人接触几次后,我发现,部分老人不太愿意接受社工提供的服务,他们一般会说“不麻烦你们了”、“我自己可以做”之类的话来拒绝社工的好意。  相似文献   

11.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0,(31):56-57
确立及肯定居民的主体性,是运用社区工作模式的一个前提 社工A问:做社区活动时,如何促使社区居民自己组织策划活动,而不仅仅是参加由社工事先策划好的活动呢? 答:你能问这个问题,可以说你已经掌握了“社区活动”的一个要点,那就是把举办活动的主体重归居民,而不是让居民被动地只参加社工策划的活动。确立及肯定居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听到企业界的人谈及CRM(客户关系管理),却很少在提供助人服务的社工界听到。我在上一期专栏中说到了社工的关系处理事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客户关系(社工习惯称之为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本期专栏即借助对CRM的介绍,与大家分享在社工机构里如何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知识还需要管理吗?我们只听说过个人智商,怎么还会有机构智商?这是我在谈论社工机构的知识管理与机构智商这个话题时,常常听到的反应。本期专栏就和大家分享这两个“匪夷所思”的关联性话题。  相似文献   

14.
从2009年4月开始,根据学校师生的需求,孟家学校驻校社工就开始尝试开展生命教育服务。到目前为止,一共开展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生命教育服务在2009年的4月~5月开展,可以说是驻校社工初次尝试生命教育服务。在此之前,社工只对生命教育有所了解,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师生提出这方面的需求,于是社工和班主任老师合作,针对三至九年级的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上海社工界最近流传一则颇为“轰动”的消息:浦东社工界三位“元老”相继离开浦东的社工机构,一个进了政府,一个进了事业单位,一个进了大学。放在平时,个把社工离职或跳槽简直是社工界的家常便饭,根本不会引人注意,这次为什么会引发一场小轰动乃至骚动?我想,问题正出在“元老”二字。当然,说这三位社工是“元老”,确有夸张之嫌,毕竟他们离法定退休年龄还很久;但要说他们“资深”,则一点不为过。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1,(4):50-51
社工A问:如何辨别、求证案主说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答:这位同工提出了一个很典型的问题,这是很多社工学生或者初入行的社工经常会问的问题。每次我问他们自己的想法时,一般的回答是:应该信任案主,而不应该怀疑案主。既然答案这么简单,为什么还要问呢?  相似文献   

17.
自希望社工2008年9月入驻学校以来,我感受到学校每天都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第一是我感到社会工作服务促进了课余文化育人的功能。很多学生喜欢来“社工之家”办公室,有事没事都要来转转,看看社工在做什么,部分学生更是—下课必来“社工之家”报到;师生每每经过走廊都会驻足停留,看看我们的标语、图片’开怀大笑。社工走到哪里都会有学生主动问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有人说这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元年,有人说是中国志愿者元年,而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更是中国灾变社工发展的元年。  相似文献   

19.
我多领导都会询问我们服务团队的社工平均年龄,亦有领导很直接地评论——我们的社工太年轻!这些领导偶尔无奈地反映我们的社工不够进取,在表达时不够大气,未能够向外好好地反映社工的业绩;亦有一些领导会感叹社工们未结婚,更没有孩子,人生经验不足,所以都不敢让我们的社工做一些太严重的个案,担心社工应付不来,反而令危机恶化。  相似文献   

20.
社工D问:我们岗位社工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份子,是不是应与商业划清界线?但仔细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不少社会服务机构开始与企业谋求合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