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列宁的说法,意识形态就是思想体系,意识形态领域就是思想理论战线。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现代社会主要有两个对立的意识形态,即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这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制度存在,这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也就必然存在。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相互之间的殊死斗争,近年来,在国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1989年底以来,国际形势出现了两个突出的变化:一是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而新的格局尚未建立,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间的动荡之中:二是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频频得手,继东欧剧变之后,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在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将会移向中国。美国的当权人物登台亮相,宣称要“和平演变中国大陆”,说什么“中国拒绝放弃共产义主制度,是对亚州和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威协”。在“和平演变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  相似文献   

3.
再论“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它是美苏冷战、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的国际大背景下的产物 ,是中共对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坚持扶蒋反共和敌视中国革命的对华政策所作出的必然回应 ,也是中共全面总结近代中外关系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但这决不意味着仅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共对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考虑。但“一边倒”外交政策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中国从 5 0年代起就逐渐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积极提倡各国人民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实行和平共处 ,最终摆脱了美苏两极的制约和影响 ,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活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而,确保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党对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对防止和平演变,顺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是罗斯福政府扶蒋联共政策的体现,标志着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种"半官方"关系,但是由于受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美苏冷战等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还是执行了片面的扶蒋反共政策,所以美国政府眼中的中国是有偏差的,而美军观察组对中国现实的认知和判断是真实的,他们预言国民党政府将要真的陷于崩溃,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亚洲战略构想,二战结束初期便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苏全球冷战政策的全面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迫使美国逐渐调整其亚洲冷战政策。1948年10月正式确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伙伴,来抗衡苏联及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本文通过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因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8.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在议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前途光明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深刻揭示美国叫嚣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只是美国为掩盖自身面临的矛盾所施放的烟幕弹,阐明“美苏必战”是战争喧嚣,中国的内战也不会引发美苏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对立的加深、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加快,使得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一方面,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另一方面,全球化发展也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宗旨与合法性。因此,认清全球化背景的利弊及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寻求应对之策,争取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采取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宗旨意识、扩大兼容并蓄、掌控网络舆情、加快经济发展等举措来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平演变已成为当今国际敌对势力破坏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战略和主要手段。反对和平演变的历史任务已经更为鲜明地提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客观形势不允许我们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麻痹大意,坐而论道,贻误时机。九十年代是反对和平演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谨慎地总结过去,冷静地观察现实,细致地规划未来,自上而下、争日计时、积极主动地做好反对和平演变的工作。对此,本文对反和平演变工作的对策谨作一定层次的探讨,盼能以此引起各个方面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里指出,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三大考验之一。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高等院校来说,反和平演变也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反和平演变的政治观念。西方的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和破坏一直没有停止,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以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斗争便从来没有停止过,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坏同样从未停止过。他们惯于使用软硬两手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硬的一手是军事干涉、经济封锁;软的一手则是搞和平演变。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但都没能阻止社会主义阵营  相似文献   

13.
维系战后秩序40多年的世界两极格局,到80年代末迅速瓦解。当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国际力量出现了动荡分化、重新组合的局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总的时代旋律下,在此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主要不是用以前的武力大战方式,而主要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进行。尽管国际局势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总的和平屏幕中,不时会出现暴力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血腥场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的对立,使得“新秩序”的形成过程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会突出“和平演变”一手,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与颠覆,企图重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之间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成为矛盾冲突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重点放在中国,而高校又是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制定高校反“和平演变”战略对策的核心应该是:高校要绝对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深入持久地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用社会主义占领高校阵地。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 ,美苏两国为争夺全球霸权 ,在“确保相互摧毁”原则下 ,制造和部署了超过实际需要的战略核力量。同时为防止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美苏双方在 1972年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这个条约成为 30多年来国际战略稳定的基石。冷战结束后 ,美国逐步放弃了“确保相互摧毁战略” ,转而追求美国自身的“绝对安全”。美国不仅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 ,而且积极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核战略原则的变化和反导条约的失败预示着 2 1世纪的国际战略安全将陷入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16.
“和平演变”是当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威胁。反“和平演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一项紧迫的、长期的任务。回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坚持这场斗争,直至取得彻底胜利,使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1年以来,随着前苏联解体、部分档案的解密,国内外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1.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2.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3.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以下新观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人本价值取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国际上美苏两种力量泾渭分明的抗争格局与国内新生政权亟待巩固的严峻挑战,党的新闻宣传承担着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赢得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新生政权认同的历史使命。为此,党对新闻宣传开展全面价值重塑与体制重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体系,彻底改造旧有新闻宣传体制,确立党管宣传基本制度,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一元化格局。新的价值理念和宣传体制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为新生政权巩固和新的国家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基本价值与基本体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著述中,结合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颇有感触,故写有感四题,以抒发内心优患之情。有感1: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每个人要走什么样的路,由每个人自已选择。每个国家要走什么样的路,由每个国家的人民自己选择。不过这种选择的正确与否,它受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制约,并不是以哪个阶级和哪个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她诞生那天起,就走着自己的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当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