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藏传佛教在热贡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热贡艺僧和民间艺人,将来自域外的佛教绘画艺术,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热贡独特的宗教艺术——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精华,是热贡文化的重要内容。绘画唐卡和堆绣唐卡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热贡地区果花飘香、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形式多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热贡艺术馆陈列展览的唐卡绘画精美绝伦,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2.
热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藏传佛教艺术的感染力,其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和分析了在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贡绘画唐卡多样的传承方式,分析了其产生的问题,认为需从政府、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微型唐卡藏语称为杂嘎利,指篇幅很微小的唐卡。此类唐卡篇幅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见方,主要是藏传佛教用品,根据杂嘎利用途的仪式,杂嘎利大致可以分为旺杂和朵杂两大类,另外还有一些用于供奉、装藏随身佩戴等用途的杂嘎利。本文通过2013年北京远方春季拍卖会拍品中的两组微型唐卡的分析来探讨微型唐卡的题材内容、形制和功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琼  罗布 《西藏研究》2009,(5):60-67
唐卡是西藏的独特艺术,不仅蕴含着藏传佛教的深奥哲理,更折射出藏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文章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唐卡“万有图”中的九宫、八卦、十二属相进行探析,旨在发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子,展现藏民族非物质文化基础及独特的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卡在今天不仅被视为"热贡艺术"的标志,更被卷入一场全球性的文化遗产化进程。然而,被誉为"热贡艺术"的唐卡,其生成价值、传承方式和技艺表达与其独特的认知体系有关,因此,冠之以"艺术"这样的外来词值得商榷。本文以此为例,试图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当下的传承形制进行探讨和反思。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甘肃河湟地区为汉、藏、蒙等多民族交汇的重要之地,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复杂性在此地得到了集中体现,其中尤以藏传佛教信仰及传播最为兴盛。文章即从甘肃永登县博物馆保存的一批明清唐卡入手,选取其中一套26幅的珍贵组画作为基准,将其与其他唐卡的进行图像比对,通过对唐卡中上师的不同教派的分析,推测出这套唐卡是绘制在明清之际河湟地区鲁土司家族由噶举派改宗格鲁派之际;并结合文献试图对鲁土司家族及河湟地区15—17世纪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加以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7.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藏娘佛塔是世界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之一,由十二世纪来吐蕃传教的印度班智达弥底大师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本文就弥底大师与藏娘佛塔的历史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王磊义 《中国藏学》2016,(1):185-190
本文以元代遗存的一幅唐卡为引入点,阐述藏传佛教绘画融入的蒙古元素。明末格鲁派再次传入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地区,在内蒙古掀起了建寺高潮,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内蒙古的发展达到鼎盛。从内蒙古地区遗存的明清壁画、唐卡中可以看到逐步融入佛寺绘画的内蒙古地域特色。文章列举了内蒙古佛寺壁画中的蒙古元素,以及在佛寺发现的有蒙文题记的唐卡和博物馆收藏的多幅反映蒙古族民俗风情、偶像崇拜的唐卡,以此证实,这些画作为蒙古族在吸收藏文化中出现的本民族绘画特色。  相似文献   

9.
黑水城出土唐卡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科兹洛夫劫自额济纳旗黑水城的绘画作品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简要介绍了从俄苏时期到苏联解体以后近一个世纪俄罗斯学者对黑水城具有藏传风格的绘画———唐卡———的研究状况 ,并就近 5 0年间 ,特别是近 10年之内欧美学者对西夏唐卡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述评。文章同时回顾了国内的唐卡研究状况 ,指出包括西夏唐卡在内的西夏藏传风格艺术研究仍是一片有待学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其中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是藏民族智慧和想象的结晶。唐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经历了一个多年的沧桑 ,特别是在汉地宗教艺术的不断影响下已日臻完善 ,精美无比 ,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表现力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宗教题材画、历史画、风俗画、自然地理和天文历法及藏医藏药画、动植物画等。在透视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装饰与夸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艺术规律和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1.
浅析唐卡绘画艺术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唐卡是唐卡艺术形式中流行最广,也是最为常见的形式.线条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奇妙变化使绘画唐卡呈现出无尽的审美意境.文章从唐卡动静交叠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手法、情景交融的体验方式来看唐卡绘画艺术的意境关.  相似文献   

12.
市场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田野工作的方法,以黄南藏族自治州唐卡市场分析为个案,对西方经济学理念中的市场提出质疑。认为"市场"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资本运作的时空,而是一个包含经济资本、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运行和相互转化的"扩大的市场"。由此对目前中国市场转型理论及实践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13.
王彦 《民族学刊》2012,3(2):17-22,9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非遗"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传承渠道、制品内容、形式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一方面拓展了技艺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使得马尾绣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但我们不应该夸大这种削弱的消极意义,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传承状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湘西一门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凤凰纸扎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细的制作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传承危机不断显现出来,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探讨湘西凤凰纸扎的传承危机,并对其传承保护提出建议,希望为纸扎的传承保护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现代文明和主流文化的强势渗透以及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加之现有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许多弥足珍贵的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濒危和消亡,因此,必须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寻求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察了旅游中的民族文化整合与传承问题,结合具体个案民族文化主题项目"印象·刘三姐"对旅游环境导向中的民族文化和符号进行了以文化整合过程和结构的解析,以其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山歌的原生、再生、衍生方式加以阐述了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基于其源在社区,而且承在社区的特点,选择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践行方式。为实现开发与传承的良性互动,应以民族村寨为依托,构筑参与平台,提升参与能力,营造参与环境,充分实现社区主体角色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引导历史记忆有助于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广州珠村为个案,以龙舟节为切入点,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其端午节俗的基本内涵、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的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与重新适应。  相似文献   

20.
民俗传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广泛地使用"传承"一词,但对于其内涵、外延、内容与形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文章明确地界定了传承的基本内涵,并从构成要素和传承方式两个维度阐释了民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民俗传承构成要素包括民俗传承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客体和民俗传承"场"。民俗传承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传承途径来看,分为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和书面传承等;从传承主体的多寡来看,分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从传承组织形态来看,分为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