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子百家"的实质是对先秦时期各种学说及思想的形象概括,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者的拷问,也呈现出了自身学术发展的特点。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出现了五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即《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通过古人的认识,可以窥见"诸子百家"从其演变到最终定名经历了启蒙与变奏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2.
梁向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6):89-92,108
伊斯兰教入华之初,回族先民为了使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能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而不致湮灭,便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华化"。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华化"的方式、内容、代表人物及客观原因进行了概述和阐释,旨在说明回族先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3.
宋高初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9-77
被追诉人逃匿后,我国现行刑事追缴制度及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均无法及时、有效地弥补刑民交叉案件中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为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保障刑民交叉案件中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被追诉人逃匿情形下,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应允许被害人就其未得以退赔的物质损失,向管辖法院先行提起民事侵权诉讼。为保障刑民交叉案件先民后刑处理方式得以顺利开展,我国应立法肯定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的被害人对保全财产的优先受偿权,并赋予被害人不服民事诉讼中止裁定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4.
邓文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173-176
本文介绍了汉族与汉语的产生与来源、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等方面的情况,认为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并非如目前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只有两三千年,而是至少有六千年.这就把中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往前推了三千年.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先秦时期语言研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荀子的语言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尔雅>,认为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非常发达,为后来的语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八思巴文、满文分别是元代与清代的"国语",尽管在当朝都曾被大力推行,但在该朝代灭亡之后,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还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汉语自身的优势以外,语言使用者数量的多寡对语言的发展趋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的语言政策也对语言的发展速度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世铁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129-134,139
愿望动词是能愿动词中的一个语义语法类。从语义上看,它表示说话者或动作者的主观心理愿望;从语法上看,它必须后接动词性结构。“欲”“愿”“要”三个古汉语中的主要愿望动词在先秦汉语当中出现的频率很不均等,其中,“要”虽然多次出现,但尚未发展成为愿望动词。从“欲”和“愿”作愿望动词的用法来看,由它们构成的句法结构和该结构的句法功能呈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说明了能愿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7.
严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1):68
明清时期中国小说大规模传播到了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直接促进了东亚地区汉文小说创作的全面兴盛.中国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东亚各国汉语学习的旺盛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学习尤其是汉语口语学习便成为明清通俗小说得以在东亚各国广泛流传的重要契机.对中国体制的模仿及文化崇拜,给中国小说在东亚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机会,也为东亚汉文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创造了契机.正是在吸收和改编中国小说的过程中,朝鲜、日本及越南的汉文小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徐岩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60-62
有关郑州商都的大量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郑州商都时期先民已经懂得依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对都城的形制和布局进行规划、对水加以开发利用及修建排水设施以及对垃圾进行处理,说明了郑州商都时期当地居民已经具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意识,且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有意地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以保证环境的清洁和水源的充足。 相似文献
9.
庾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5):162-165
本文通过梳理先秦文献记载 ,对于先秦时期钟的实用功能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透视 ,论证先秦钟铃弥补了人类喉舌的不足 ,发出清脆、嘹亮、冗长、铿锵等等不同音质的声响 ,传递各种信息 ,满足古代社会生活的多种需求 ,在古代社会的交通、宴享娱乐、军事征战、渔猎生活、宗庙祭祀等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先秦钟的多种实用功能再一次印证艺术源自生活 ,源自人们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宏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34-235,246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以“先王之乐”为“正”,民间音乐(郑卫之声)为“淫”,主张教民以“正乐”,使民为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儒家思想申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特列吾哈布力·阿克木巴依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哈文版)》2014,(2):46-50
本文对古代西域的粟特人经商活动与集聚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粟特人在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和西域各民族的形成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东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探讨了今广东、广西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民族形成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前汉语中外来词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汉语的贫乏,它是新时期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频繁接触的必然结果。当前外来词使用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语言工作者有责任规范和正确使用汉语,使汉语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朝时期西域的汉族及其对开发建设西域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101-106
汉族是西域的古老民族之一。据我国史籍明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族通过联姻、屯垦戍边、出使经商、任职等途径大量入居西域,从而改变了西域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并为推动西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域与祖国内地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和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72
语序的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研究基本项目之一,更是进一步认识汉日两国语言差异不可或缺的课题。本文仅从语序静态层面初步了解汉日语序的倾向性特征,概括为汉语"趋前",日语"附后"。 相似文献
16.
赵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0-92,103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与地域、民族、情感、思维等因素密切相关。汉语语言具有丰富的感叹词,这得益于汉语言对语言自然属性的保留,它已被西方有些学者所肯定。汉语感叹语的思维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意象性、视觉性、音乐性、动态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华林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地名学孕育萌芽时期,各种文献和出土文物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学信息。其特点是: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多,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少,但就在较少的人文地理通名中,诞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名─—郡和县;专名由单名向双名、多名过渡;方位地名发达;然地名渊源解释零散。 相似文献
18.
萧洪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6):1-6,14
从先秦到汉晋是土家族处于民族形成的过渡时期,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在群己关系上的"质直好义",在天人关系上的"俗好鬼巫",在古今关系上的"我思古人",在族群关系上的"务在救时";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抱才而隐,乘机见用"的哲学家蜀才,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以社会实践需要释易,重视实效、适用,以分析卦爻象启示社会,凸显自己的政治情怀。 相似文献
19.
郭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134-139
先秦时期是中国颈饰习俗起源、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水平低下的史前先民已通过对具有一定硬度且有耐性、美观的物品进行加工来装扮自我,其审美现象背后,隐含着思想意识上的原始追求。夏商时期,颈部装饰已显现侈华,贫富、等级初露端倪,饰品形制和表意更为复杂化;至两周时期,颈项装饰升华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时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识融为一体,成为人们行为举止、社会地位、等级秩序、礼仪制度的象征或外在标识。先秦颈饰习俗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先民精神追求的发展历程,并以此推陈出新,固化为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对中华民族后世习俗乃至各种制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继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8-23
先秦时期的祭祀禳灾是由早期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发展而来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孕育,到夏、商和西周时形式逐渐多样化,春秋战国时则渐渐趋于衰弱。早期的祭祀禳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消除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提前防范灾害发生、与药物相结合有治疗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