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说法,把夏、商、周称为三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已显示有国家的意义。夏代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中国历史年代,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才是正确纪年的开始,以前的年代不甚确切。那么,夏代年代究应如何断限呢?根据史记夏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说夏“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是四百三十二年,商灭夏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六十二年,当由此上推,得出夏的年代断限。则夏代应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时间约五百年左右,距今约四千多年。解放后出土的偃师二里头文化,洛阳王湾出土的文物,根据测定数据,在  相似文献   

2.
二里头遗址是中、晚夏城 ,晚夏后期都。桀有二都 :一是早夏故都斟寻阝 ,在今河南孟州 ;二是河南邑 ,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今河南巩义西南斟寻阝故城非夏都。河南二里头文化不是夏文化的全部 ;也不是后羿代夏后的夏文化。二里头考古文化是中、晚夏文化或是晚夏后期主体文化。明辑本《竹书纪年》不是伪书  相似文献   

3.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4.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先夏文化可能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西方羌戎居民东进豫境而形成的,包括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和王湾三期文化前期。夏文化形成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禹征三苗”之后,中兴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少康之时,包括王湾三期文化后期所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所代表的晚期夏文化。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灭于商  相似文献   

5.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稿》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黄老政治”中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进驻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立即派肖何接管秦朝的法律文书户籍,以便于重建新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7.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8.
从考古界现有的结论即夏都“原”是济源西北四里的庙街遗址所存在的矛盾入手提出问题 ,然后根据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从三个方面梳理考辨。 ( 1)济源一带是夏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 2 )济源西关汽车站遗址、庙街遗址和原昌遗址的内涵、年代及规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 3 )将不同时期文献记载“原”的方位 ,从方向、距离、坐标和内涵找出相对应的遗址。最后认为“西关汽车站—庙街”遗址是夏代帝少康、帝杼的都城 ,原昌遗址为西周的原国 ,春秋时晋国的原邑  相似文献   

9.
有幸从《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看到韩长耕先生《佛教传入中国论考》(以下简称《论考》),颇受启发。拜读之余,觉得有关中亚和印度的一些基本史实难于苟同,特作考辨。(-)关于月氏贵霜立国和向西北印度扩张的年代问题《论考》说:“大夏国在弥兰王死后的第十七年亡于月氏(公元前93年,汉武帝太始四年),大月氏势力正式伸入西北印度,”“月氏王印最久,前后共达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93—公元后319)”。《论考》肯定,大月氏人侵入印度西北,征服印度各小国是在公元前93年,而由此推论,月氏贵霜国的建立当然就应远在公元前93年以前了。这与史实不合。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是一个“史”的概念,对其时限及分期的探讨非常必要。文章将“红色经典”的时限界定在192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划分为四个阶段:1920年代的发轫期,以“三个属性”为基本特征;1940年代的形成期,赵树理的小说和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名方式分别代表了“红色经典”最初形成的两种方式;1950至1960年代的繁盛期,“红色经典”在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凝练成一种新的、日趋成熟的艺术品类;1970年代的衰落期,后期“样板戏”的理论和实践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2010年本刊从第一期开辟了大型特别策划“追寻南下的足迹”专栏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1月27日,山西省新闻出版局2011年第四期《审读快报》刊登了审读员文章,题目为《创新专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本刊大型特别策划“追寻南下的足迹”栏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诗经》“德音”考辨刘运兴“德音”一词乃商周习用熟语,于《诗经》中凡12见:1、《邶风·日月》第三章;“乃加之人兮,德音无良.”传曰:“音,声;良,善也.”笺云:“无善恩意之声语于我也.”2、《邶风·谷风》第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疏曰:“夫妇...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立意要紧”《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与香菱论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段话虽出自小说中人物之口,实际上也是曹雪芹的写作主张。曹雪芹特别强调立意新颖,“不袭前人”。《红楼梦》第37回写道...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08,(1):32-32
在今年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创作的电视剧《香樟树》、广播剧《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话剧《平头百姓》、歌曲《青春与世界联网》等4部作品入选,获奖作品总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省第一。在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市以20部获奖作品的骄人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并获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组织工作奖。  相似文献   

15.
《易·乾》卦爻辞中,六次出现“龙”字,历代学者大多数解释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喻阳气及圣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有关爻辞的解释也大同小异。可是,近年来,李镜池在所著《周易通义》一书,赵天吏在《说龙》(《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却提出了:“龙,龙星。”“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并对《乾》卦爻辞作出了新的解释。两说虽冲破传统,别出新意,但未免失之主观偏颇,恐不符合爻辞本意。为此,特将“龙”及《乾》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涉称王之后,号为张楚。两千年来,我国文献上有谁曾经用过“张楚”这个年号来纪年呢?就目前所知,首推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在其《五星占》里,记载土星行度的秦始皇三十八年(实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写就着“张楚”二字,那一年七月“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7.
《春秋》、《左传》都有些朔日的记载。《春秋》所记的只限于“日有食之”;《左传》则在日食之外,多了两则“日南至”(即冬至),一则是“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正月辛亥朔”,另一则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二月己丑朔”。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推算,凡是“日有食之”的干支日名,基本上都正确;而两个“日南至”的合朔和冬至的日名,都是错误的。这就有了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探索秦汉“直道”的热潮。继史念海教授在《文物》1975年第10期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后,《瞭望》周刊、《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于1984年8月先后发表了画家靳之林沿“直道”作画的消息,从而对秦汉“直道”经地的一些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86年夏,陕西省交通厅史志编写委员会又组织省、地、县有关人员对子午岭一段“秦直道”进行实地考察。接着,王开同志在《西北史地》1987年第  相似文献   

19.
也论“权妃被毒杀的真相”赵熙天罗庆四先生在《历史大观园》1990年第6期上发表的《权妃被毒杀案的真相》一文中,就《历史大观园》1989年第3期上刘法绥先生发表的《明成祖诛戮后宫》一文的一些观点。阐明了自己的不同见解:1.权妃未曾被封为贵妃,只称为显仁...  相似文献   

20.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曾有过正确一致的结论;因为,《南史》与《梁书》虽则均有《钟嵘传》,而语焉不详。对于《诗品》一书,也只是很简略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历来有两种《诗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