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8,24(3):15-18
唐宋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歌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诗气的考察.上述三方面,首次系统地展开了诗气之论,使古典诗气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与充实.  相似文献   

3.
吴井泉 《学术交流》2008,2(1):144-150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诗学为主流的现实主义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西方和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浸润下,尤其是从"左联"革命诗学和毛泽东的<讲话>中汲取灵感和理论资源而生成的.它既发挥了革命诗学的"理知主观"之长同时又吸纳了"客观写实"之优点,其理论构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其身上凝聚着两极对立中的审美偏移倾向;二是主观的楔入,现实主义诗学内在张力的凸显;三是对情感的肯定与认同,呈现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学的主体核心部分即训谕性也就是主观的人文理解要远远偏重于客观的真实性.这是延安诗学与其他的现实主义诗学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5.
检视后七子的诗学理论系统,不仅从探索创作径路的角度,主张"积学"的修习之道与"精思"的锻炼之工,并且基于追求创作理想之境的诗学立场,强调悟入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活动,进而达成在对一种高度技巧化的诗歌语言秩序的理解与组织的基础上,工致而不失自然地表现其各自的审美体验,从不同的层面显示了诸子归至诗歌本体而格外注重艺术经营的一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岩 《社科纵横》2006,21(8):122-123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学理论家,有《诗式》、《诗评》等多部诗歌理论著作。其论诗崇尚自然,倡导高古,开以禅论诗之先声。他的代表作《诗式》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上涉及诗歌创作、诗歌欣赏和批评诸多方面。本文力图深入分析皎然在诗歌艺术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挖掘皎然诗学理论的独特建树。  相似文献   

7.
刘小兵 《唐都学刊》2007,23(6):16-20
王绩诗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使其诗有较厚重的情感积淀与哲学内涵,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怀;"无事不兼修"的才情与狂狷兼具的个性气质,对其风格形成起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诗言志"、"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的创作观念,使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前代诗人的接受而又有所创新,才形成了自己诗歌疏野澹朴、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吴晓  田丽君 《浙江学刊》2005,(3):215-219
新时期以来的儿童诗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审美层面上说,当前的儿童诗呈现出三大趋向:一是艺术表现世界不断得到拓展;二是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艺术风格更趋个性化;三是审美意识的多维化发展.儿童诗是体现儿童生命本真的艺术,在改革开放的当下,坚持儿童本位与儿童视角,儿童诗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贺拉斯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早期罗马帝国时代。他凭借着传统的诗学理论,总结了当时新诗学的特点和他本人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古典主义的诗学原则,继承了古希腊模仿说的传统,阐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用,强调了诗人的基本修养,写成了《诗艺》,使他成为古典主义的鼻祖。布瓦洛生活在17世纪法国中央集权制时代。他对贺拉斯的《诗艺》既推崇又不满足。一方面,他祖述着亚理斯多德和朗吉弩斯的诗学主张,特别是继承着贺拉斯的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另一方面,他又结合着当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需要,用五年时间写成了《诗的艺术》。在这部著作中,他阐发了新古典…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在诗歌观念、审美态度、诗思方式、诗歌意象等方面的"现代"变革,一些诗评家注重新诗内在的艺术价值和规律,寻求新诗的自律性和独立的艺术地位,以"纯诗"现念来评价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以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积极适应着新诗审美变革的现代探求,在审美探寻动向、审美内质、审美价值尺度、审美对话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纯诗"批评体系,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对现代诗学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俄罗斯复兴以来,文论界的文化学研究十分盛行,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冲击非常明显。俄罗斯文艺学继续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始的"文化诗学"的走向。俄罗斯文论家看重和强调文化诗学的宽容性和兼容性。俄罗斯文化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跨学科倾向,同时也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文论家的人文思维特色。文化诗学不同于文化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文本;文化诗学的研究成果应该具有相应的审美形态。文化诗学的构建有赖于比较诗学的发展,而文学翻译和文论翻译又是比较诗学重要和必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认为,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科学、严谨、厚重,既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诗歌艺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精华,同时还紧密结合着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具有高度的民族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现代性。为此,作者从诗歌的审美术质、诗应具有的美的形式、新诗的精神──人格内容、对民族诗歌艺术传统的态度以及新诗的前途五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的诗学理论,肯定了他对新诗诗学的重大贡献,认为,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他关于诗的审美本质、诗美的形式、诗的人文内容及终极旨归的探讨丰富了现代新诗理论,同时也是促成他的诗学理论成为现代诗学的丰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侯传文 《南亚研究》2010,(3):145-154
关注文学本体的审美精神、形而上追求的超越精神和语言中心意识,是印度传统诗学民族话语的基本特征。其审美精神中既有对外在的形体美的关注,也有对内在的诗的灵魂的探讨以及对关感即审美享受的重视;其超越精神主要表现为解脱和虔诚的终极性超越,也有非功利的超俗性和重意蕴的超象性追求;其语言中心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修辞学为核心的庄严论的发达,以及基于语言学的对诗的理解和认识。印度传统诗学中的审美精神与唯美主义、超越精神与神秘主义、语言中心意识与形式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而没有绝对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正>从诗律学角度看,诗歌音韵体现在节奏、语调和韵律上。"节奏是一个一般的语言现象"~([1]),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及其他领域都存在。在文学中,节奏指音节的重复性运动,具有某种周期性。藏族诗人进行汉语诗歌的创作时,节奏上的追求总是来自于诗人最无法言说和把握的内心深处,属于母语诗学传统对节奏最基本的要求。音节和谐、顺畅,成为藏族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的美学需要。藏族诗学对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三大类文体:韵文体、散文体及散韵结合体中,韵文体有严格的音步和诗律的要求,又可分为单节诗、组诗、库藏诗、结集诗四类。韵文在藏族传统文类中占据重要位置。藏族口传文化发达,口传文学有诸多韵律形式,前文所提及的"道歌体"、"格言体"、"年阿体"是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11):93-96
盛唐诗学高峰之后,皎然的《诗式》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唐诗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了诗歌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新的诗学观点。皎然《诗式》提倡"中道",主张文质自然统一,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文质思想。皎然的文质思想对近体诗学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开启了中唐晚唐诗学,对宋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8,(3):123-133
北宋文人的诗学典范经历着不断的选择和不断的否定,诗学理念与审美追求也经历着不断的兼容、会通、修正、转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矫枉过正。天圣至嘉祐诗坛以韩愈和杜甫为诗学典范,又批判地继承了西昆体诗歌,吸取了其"尚学""尚雅"之诗学观以及一些诗歌特质,并用古体诗的"气格"及"以文为诗"的方式加以矫正。天圣至嘉祐诗坛对于诗学典范的选择及其诗学沿革,与宋代诗学"尚意""尚健"诗学审美观的形成,与北宋诗歌题材、文体、艺术、语言的革新以及宋调的发轫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孙学堂 《求是学刊》2004,31(3):95-99
本文从文学思想发展的角度切入,对"格调说"及几个相近概念作了辨析。"格调说"的实质是以汉魏盛唐诗为典则,建立重抒情审美的诗学理念。此种理念以知性形态介入创作,恰违背了诗歌的抒情审美精神。"重格调"是重文本结撰,它属于"以意为主"的诗学传统,黄庭坚所代表的宋型诗学和"格调说"均属于这一传统,前者的"意"多停留于思想内容层面,后者的"意"则被提升为一种包含了重才情、重神韵等多个侧面的诗学理念。"复古派"是明代"格调说"的主要倡导者,其诗学理念包括"拟议变化"和"格高调逸"两个侧面。"格调派"是对"复古派"和清人沈德潜的概称,沈氏是"格调说"的集大成者,其诗学理念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在更为圆活的意义上强调感情与形式的合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灰箱:诗的空白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山 《学术交流》2008,(1):151-154
诗的这个"灰箱",实质上是一个载负着审美模糊信息的诗的"空白结构".这个结构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书法艺术中的"飞白"、舞蹈艺术中的"定格"、音乐艺术中的"休止"、戏剧艺术中的"静场"一样,具有其他结构所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