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中四才子”指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时下文史界在提及此四人时大都将他们视为整体,有的甚至将他们视为文学社团。这一概念的形成,与《明史》的记载有很大关系。《明史·徐祯卿传》曰:“祯卿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今人在编年谱时大都将“吴中四才子”形成的时间定为“祯卿少时”,即弘治十年(14 97) ,徐祯卿十九岁时。但这并无事实依据。据现存资料,“吴中四才子”的名目在明中叶并未出现。虽然在弘治、正德年间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经常被并提,但未有称“吴中四才子”…  相似文献   

2.
郑燮乃“扬州八怪”之翘楚,唐寅是“吴中四子”之魁首,两人皆以行迹怪诞、狂达自放斐声文坛。郑燮一生兀傲高洁,不苟与俗;唐寅更是风流跌宕、傲睨一世。但在生命支点的寻觅和探求上的不同抉择,却使他们虽有“相似的执著”,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3.
《词林正韵》三卷,清朝人戈载撰。戈载(1786~1856)字宝士,江苏吴县人,承其家学,潜心于宋人宫调声律之学。与朱绶、沈传桂、王嘉禄、沈彦曾、吴嘉洤、陈彬华合称“吴中七子”,今人又称为“后吴中七子”。①《词林正韵》乃戈载的穷年力作,此书出版后,取代了流行已久的吴烺等人合编的《学宋斋词韵》,被吴中填词家奉为金科玉律。一《词林正韵》分上、中、下三卷,凡十九韵部,十四部为舒声韵(包括平、上、去),五部为入声韵,收字一万三千零一十四个。书前有词友顾千里、董国琛、朱绶、吴嘉洤写于道光元年(1821)的序,又有戈载自己所写的“发凡”。…  相似文献   

4.
74穹窿山     
穹窿山地处苏州城西二十公里的藏书镇内,为吴中诸山之最,海拔341.7米。相传,古代青松子炼丹升仙处,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翻开它的历史,有过辉煌与衰败,也涌现过神奇的道教人物,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吴中最早的道院、江南著名道观一上真观。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被誉为“穹窿福地”。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诗言情”是诗歌的最主要功能,然而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二者做了高下之分:言志之作往往得到更高的评价,而言情之作则往往受人冷漠。明代中期诗坛可谓上述情况的最好注脚:复古诗人、诗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受人青睐,而处于同一时期的吴中诗人群体则极少受人关注。然而实际上吴中诗人雅致的生活情趣,以及反映在诗文中的日常生活主题,对思考如何缓解我们当下日益繁重的生活压力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士籍贯与文学关系密切,不同时期文士籍贯总是以密集点的呈现表明其分布状态;中晚唐文化虽呈南移趋势,陕西和河南籍的文士密度仍居前列;《丹阳集》编撰的意义在于确认以籍贯为单位关注文学现象的意识,而初唐“吴中四士”的出现隐含着北方文人势力强盛南方文人势力弱小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7.
易名《“哭庙”辨》一文(载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认为:一、“哭庙”不是任何形式的“哭”;二、“哭庙”是“对着孔子牌位撕裂秀才的帽子。”两说似有可商。关于哭不哭的问题,易文引述《吴门补乘》时略去了上边几行文字,原书云:“……诸生又以事不白群奔哭孔庙,庙与抚署相先后,哭声达署,抚大惧。(下接“吴中故习……”)”读此,“不哭”之说,不辨自明。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而且在诗画中也有所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主要代表之一的文微明的诗画,从题材到形式都程度不同的呈现出“俗”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作者的平民市民化,对“俗”认可的文艺观,以及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魏良辅对南戏音乐进行了加工、改造使其成为昆曲,促进了嘉靖、万历时期戏曲的空前繁荣,故王骥德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魏对南戏的嬗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实际上,昆腔的发育和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明正德、嘉靖年间),其间,不少人都为其发展奉献出过智慧和才能,张风翼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关于他的贡献成就,徐复祚说过这样的话:“吴中旧曲师太仓魏良辅,伯起出而一变之,至今宗焉。”凤翼对明代戏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戏曲发展史上是值得一书的。  相似文献   

10.
左东岭 《江海学刊》2023,(1):229-236
元代平江文坛是吴中地域文学演变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过程有三类家族可以作为代表:以袁氏家族三代人为代表的书香世家,他们坚守着平江文人崇尚隐逸而嗜好山水诗歌审美的传统;以王氏家族三代人为代表的仕宦之家,他们由朝廷重臣逐渐向酷爱诗画隐逸的文艺审美方面演化;以沈氏家族为代表的巨富之家,他们由“勤慎敦愿”到收藏图书古玩,再到“辄能别识”审美鉴赏的演变。元代的平江文坛经由这三类家族的文化积累与地域染化,终于形成了崇尚山水隐逸与爱好书画诗赋的文艺审美生态。  相似文献   

11.
李双华 《学术论坛》2006,(7):147-150
吴中诗派为明代文坛重镇。明中叶李梦阳崛起文坛,倡导复古,其目的是要重振传统悠久的古典主义文风,其真正批评的对象是宋元以来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而吴中作家正是这种趋势的重要代表。尽管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喧嚣一时,但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以个人日常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始终占主导地位。吴中派是推动近世文学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病中和黄道元至日禅寺梦愁诗”(134页,诗题) 笺:“[日禅寺]苏州无日禅寺之名,日疑西之误.西禅寺,即南观音庵,在吴县县学前。吴中四大禅寺之一。”按:对此诗题的理解似误。不应改“日”为“西”。“至日”,指农历“冬至”。当时苏州“俗重冬至”。宏道《岁时纪异》(182页):“尤重冬至,三日罢市,驰贺一如元旦。”据题意,当是黄道元于冬至日随众游禅寺而作恶梦,疑为将死之兆而发愁作诗,宏道因和诗慰解之。宏道从这年八月十三日患疟疾,拖延了五个月,几乎死去。所以这首诗都是写自己病中生活和病中所想到的对人生  相似文献   

13.
祝允明的诗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弘治末,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吴中文人亦深受其影响,祝允明是未入七子阵营在吴中本地发生复古转向的文人.他提出诗"各有所至"的诗歌观,在时代、风格、诗体的取向上,表现出平览、通达的开放思维;否定唐后诗风,认为"诗死于宋";并主李(白)优杜(甫)劣论,究其本质实是对宋代浮泛学风的批判.祝氏以在野身份所拥有的复古意识改变了吴中的诗歌传统,使其在接受主流文学影响之后,整合新的元素,向更接近主流文学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4.
茶陵派与吴中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吴中派在文学上表现出四点地域特征:博学之风、任情之性、尚趣之乐和崇古之情.李东阳与吴中士子交往甚多,不少吴中人士在与茶陵派交往过程中,深受茶陵派诗风的影响,自觉接受了李东阳的诗歌主张,在师法取向、诗歌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共同志趣,而人生追求的相异又使两派各有不同.通过对茶陵派与吴中派异同的研究,探讨两派在文学上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5.
咸通十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懿宗咸通年前后,诗坛上活跃着一群齐名一时的诗人,这就是咸通十哲。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八云:“唐人一时齐名者,……韩、柳、四杰、四友、三俊,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沈、宋……皮、陆,吴中四士,庐山四友,三舍人,大历十才子,咸通十哲等(?)。”径称“咸通十哲”似首见於此。可见咸通十哲乃是一群“志以诗称”的诗人,可与文学史上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等作家群前后映美。但也许是人们对咸通十哲作为一个文学群体认以不足,故咸通十哲这一个作家群至今尚未引起文学史家的应有注意。今不揣翦陋,先就咸通十哲的若干问题略作考论。 咸通十哲及其由来 咸通十哲据其名似乎只十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张乔传》即称“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虫宾)、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  相似文献   

16.
徐祯卿的《谈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祖籍常熟,后徙居吴县,遂占籍为吴县人。徐氏“天性颖异,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弘治乙丑举进士,除大理寺左寺副,乞徙南就养,会失囚,降国子监博士,卒子京师,年三十三”。徐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祯卿既有《迪功集》所收诗作传世,又有《谈艺录》显示出对诗歌理论的建树。《谈艺录》皆其研究诗学的会心之言,备受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评道:“祯卿虑淡而思深,故密运以意,当时不能与梦阳争先,日久论定,亦不与梦阳俱废,盖以此也。”清初诗论大家王士祯尤其折服此书:“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朱琰称许说:“昌谷有《谈艺录》一卷,说诗能到  相似文献   

17.
江西文人群以其淳孝仁厚、隐忍以行的道德操守和性格特征,在残酷嗜杀的明初得以尽其天年,超越吴中、越中文人而成为明初文坛的主要力量。其典雅淳朴的诗风文风与明初政治文化需求趋向一致,从而成为文坛的主导风格,并深刻影响了笼罩明代文坛近百年的台阁体。  相似文献   

18.
韦应物是唐代盛、中转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 ,因其诗风的独特、成就的突出 ,以及生活方式的迥别于流俗 ,历来被目为例外于当时诗坛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横的方面 ,以韦应物在文学上的社会交游为考察对象 ,剖析了“吴中诗派”,特别是该派的中坚诗人顾况、皎然、秦系等人与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关系 ;另外还分析了与韦应物过从甚密的孟云卿、刘太真、畅当、阎防、薛据、丘丹等人对韦应物诗歌创作的影响 ,旨在揭示 :韦应物虽然是当时诗坛的一个例外 ,但并未完全脱离其所身处的文学环境而孤立存在 ;其诗歌创作与其文学交游 ,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既是唐代“吴中诗派”的重要成员 ,又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茶圣”。他的《茶经》既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 ,也是在中国茶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 ,具有开创性、转折性和示范性的意义 ,在茶文化的研究中极具价值。陆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首先明确地将食用茶转变为饮用茶 ,从而也将食茶的实用性转变为品茶的审美性 ,并进而从审美角度论述了品茶过程中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具体形态 ;他在煮茶之水、饮茶之度、烹茶之火等方面又较突出地体现出了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观念。毫无疑问 ,这一切都与他诗人与茶学家的双重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 明代神宗万历年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创建了东林学派。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赞扬他们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 东林学派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十五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危机发展的结果,是在农民起义和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的震荡中产生的。明代后期,朝政日益腐败。以皇帝、宦官、贵戚和权臣为代表的封建上层统治集团极端昏庸腐朽。他们穷奢极欲,疯狂掠夺和兼并土地。仅一小撮皇室、权贵就以官田的名义垄断了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江南富庶地区被地主霸占的土地一般均在三分之二以上,加之田赋税收的苛重剥削,迫使广大农民沦为无地佃农。以吴中地区为例,农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日知录》卷十)。在朝内,阉党(宦官)把持朝政,厂卫(特务)横行,矿监税使分布全国,官吏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局面,“三家之村,鸡犬悉尽;五都之市,丝粟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