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人类学视角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人类学与民族体育文化特征的关系,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现代世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来源,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铸型作用,表现为探索人类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真谛,形成与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内容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的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推动人类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生存环境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生存环境对体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体育的内容毫无例外地源与人类同生存环境的交流;另一方面,体育的地域性、民族性又在具体细节上受制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社会在同生存环境的相互改造中不断向前发展,这个过程也使得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体育对人类的价值活动必须通过生存环境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是以西藏古代人类的活动为基础,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西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西藏古代体育,逐步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用于训练武士、宗教祭祀、竞赛娱乐等,从而形成了颇具西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延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适应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行分析,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阐述适应体育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旨在厘清适应体育发展脉络,挖掘其产生与发展的哲学基础.通过分析发现:残障现象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依照目前科技发展我们对残障的发生仍然难以预知;适应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必然过程,源自人的需要的适应体育与人类发展相适宜,其本质问题在于内在的自身和外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融合,这是人类摆脱自然困境的选择;适应体育归根结底就在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工用火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三峡是我国重要的化石人类遗迹分布区.也保存着很重要的人类用火遗存。在距今约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三峡地区古人类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石烹法”炊食技术。该技术的发明,使三峡地区古人类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煮食方法加工熟食的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该技术迅速向我国其他地区传播。三峡地区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古人类演化地区,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类用火技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方。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文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需要、享受和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要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从而使人身心各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任妮妮 《理论界》2009,(12):158-159
人类从野蛮走到文明,从自然走到社会,离不开文化的教化和培养。正是文化的沉淀塑造了千差万别的人类性情,也是文化的熏染成就了万紫千红的社会景象。文化代表了人类成长的全过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就像浩瀚大海的一个支流,体育文化既体现着大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显示着自己的独立性,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对体育文化不了解,这大大影响了体育文化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太极文化是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被视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所追求的是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价值取向。文章着重探讨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浅谈体育哲学的范畴和对人天关系的认识牛亚莉体育哲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科学,从广义上说,体育哲学是关于体育认识的学问。人类对体育认识的结果、结晶则常常以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范畴的形成发展过程又可以被看做是人类体育认识史和体育思想史的缩影。由于这门学...  相似文献   

10.
体育法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法学初探王孟林一、体育法学与体育法体育法学的产生是以体育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当社会的政治、经济、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体育法特别是成文法以后,体育法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恩格斯指出:“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格萨尔》史诗中大量描写的远古游牧部落社会中藏族人民武器的制造和使用,射箭、赛马、摔跤等具有体育形态的体育活动形式,以及马球运动的产生作了探讨。认为史诗《格萨尔》的体育活动形成了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早期穴约公元1-7世纪雪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也反映出西藏原始部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利中 《学术探索》2003,(12):63-65
原始宗教是原始氏族———部落制社会的伴生物,是氏族制社会的上层建筑。适应氏族———部落制的社会存在,原始宗教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初民的生存需要和群体组织延续的需要,原始宗教在事实上从诸多方面满足了这种需要,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上体现了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可以说,如果没有原始宗教及其文化功能的发挥,人类文明的维系、积累和传承就失去了精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描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曾经的尴尬境遇,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十七大"报告所提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腾飞出现了历史的发展契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需要;是重塑文化自尊,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中华民族体育的软实力的需要;是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觉醒。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理应成为新时期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发挥她独具的教化功能和"和合"的人文精神是必须把握的精神实质,是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把握的基点。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16.
锦江苗族盘瓠龙舟节是以苗家祭龙拜祖为核心的一种独特的民俗,充分体现了巫术与原始宗教的特点,与苗族祖先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锦江盘瓠龙舟节有两大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堪称龙舟竞渡之最。第二,锦江苗族由于长期封闭和落后,古文化保存完整,透过锦江盘瓠龙舟节这个活的文化遗产,可以窥探出龙舟竞渡古老的原始意义——原始渔猎活动与巫术结合的产物。不过经过长期的演变,宗教和巫术的色彩也在逐渐淡化,体育竞技和娱乐的色彩越来越浓。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最后20年,中国女性文学出于“女人是什么”的叙述欲求,在“寻找女人”的话语思潮中,完成了女性性别的认同和理想女性的蓝图。进入新世纪,女性文学开始关注女人寻找什么,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留下了女性在不断寻找过程中的探索的步履。  相似文献   

18.
"原始思维"说及其现代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思维或原始智力的研究是20世纪的一大显学.在进化论人类学的模式之中,西方的理性首先把原始思维定位于人类进化的低级阶段;而随着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加深,后殖民主义思想的普及,对理性独大现象的反思与批判的展开,人们在西方思维传统以外寻找能够补救理性思维之偏失,改良人与自然关系之途径,原始思维又重新成为西方人敬重、学习和效法的对象.昔日被蔑视为野蛮人的原始人,如今被陷入物质主义和增长癖困扰的西方人奉为天人合一式生存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高校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谐理念意蕴丰厚,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各个方面,体现了重要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其中,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的理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际关系理念,报孝亲恩、感念恩情的感戴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了享化上的支持,不仅是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更是关注大学生内心和谐,达到个人修养理想境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体育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所认同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与行动纲要的总和,它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创新的内在需要。高校通过以中华体育文化精神为基石,融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优化体育文化育人环境,让体育文化叫好又叫座;深入挖掘体育文化活动内涵,打造经典体育文化品牌;丰富体育文化载体形式,使体育文化育人产生倍增效果,多种实践途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促推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