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英国哲学家洛克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并由此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在洛克的语言哲学体系里,人类的思想或观念传递是通过交流的行为过程来完成的,而交流的完成又必须借助于语言或语言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交流的内容在于思想,而且,语言的意义或语言句子的意义决定于思想和思想的统一性,语词的意义决定于组成心灵思想的观念;语言或语词的意义赋予和规定具备心灵行为的任意性特征,然而,关于语言体系创造的统一性和目的性原因问题,关于语词意义的观念源泉问题等,洛克困于经验论的原因而未作进一步的探讨,要探究这样的问题,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论无疑能够提供一种帮助。  相似文献   

2.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以及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就语言任意性问题提出了相对立的观点。双方都赞同语词是观念的符号,语词的意义在于其所指示的观念;但洛克认为语词与观念的结合是任意的,莱布尼茨则主张这种结合有一定理由可寻。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两人的论点,然后分析双方各自立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梳理相关争论在历史上的脉络,澄清不同学者在术语、思路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最终尝试提出洛克和莱布尼茨论证中的共同问题,以及对此类问题解答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洛克的个体化原则可以简便地概括为三个要素:事物所处的时、空位置和所属的种类。然而,如果我们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来确认个体,就会发现,它允许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存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个体。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重合存在的个体表明了洛克哲学的内在矛盾。为此,本文将通过考察洛克的抽象观念理论,来论证这种有悖日常直观的重合存在是由于混淆两种个体的严格意义和日常意义而造成的。进而,结合同一性的讨论语境,我们将表明,只有在其严格意义上,洛克的同一性理论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洛克的符号学包含观念理论和语言理论两部分,构成了洛克意义理论的完整结构。符号学是为他的认识论服务的,有必要在认识论视域下图示洛克符号学中的三重标识关系及其与认识论的关系。知识不同于真理。在知识层面,观念标记的缺陷和语言标记的参与会导致不可知域的形成。在真理层面,以观念标记构成的心理命题则因无法彻底摆脱以语言标记构成的口头命题的影响而与后者一样不易成为真理。观念标记在自我心中实现理解,而语言标记则在主体间摧毁人类理解,标记的这种错位性质使洛克的知识体系成为必然性与随意性的矛盾体。洛克符号学中的矛盾特性预示着现代符号学的困境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洛克观念来源理论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洛克把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分为两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部分,即感觉与反省。所谓感觉就是指外部事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而反省则是经验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不是以外界事物为对象,也不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因此,洛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二元论者,他没有把“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以为,这是值得讨论的。首先,洛克的观念来源理论是对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具体论证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霍布斯把根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语言用法论,突破了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意义"指称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主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语词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的规则,揭示了语言和人类其他行为间存在的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将语言的具体使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用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否认了语言所具有的指称外在事物的功能,而过于片面和绝对,走向了语言意义理论的相对主义之路;用法论也不能解释元语言的话语使用。  相似文献   

7.
“自组织”理论认为语言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本文综述了词语理据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语词的理据性;语词理据可分为语词内理据和语词外理据;语词外理据是语词内理据的基础,两者交融,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项狄传》叙事结构的重心不在于故事的相对推进,而在于其大量的离题话。这些离题话的组织形式显示了"观念串连"理论的影响。根据洛克的观点,人在醒着的时候,在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头脑中都会产生"观念串连"现象,"观念串连"现象是人的存在的体现。文章认为,洛克所指的三种"观念串连"现象,在《项狄传》的离题话中都可以找到例证,洛克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项狄传》的离题话,说明小说叙事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语词有外延、内涵和形式三种用法;语词意义包括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语词的本质是观念,是"反映";语词无不表达概念;区别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有助于解决分析哲学所碰到的某些难题,有助于对定义这一逻辑方法作出科学分类,以修正传统定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从人们形成的实体观念来看,洛克认为它们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这些简单观念由可感性质形成,通常指向的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可见的有形实体.洛克的实体可以归为两大类: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但是,他用的实体的含义更主要是人们设想的"支撑",即本质.这些"类本质"在人们心中往往指向"实在的本质",洛克认为是事物的内在组织,但是这些内在组织是不可认识的.实体观念不可能反映实在本质,只是名义的本质.他在言说本质时,认为本质是一种抽象.这种实体观不同于亚理士多德以及经院中的"实在论",却又与之相关,体现了洛克的经验主义,延续了近代科学之路,也给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洛克是否明确提出了一种现代民主理论,在西方学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现代民主理论的五要素出发,依次考察洛克的人民主权观念、同意学说、代表观念、多数统治学说和反抗权理论。没有足够的文本证据支持认为洛克明确提出了一种现代民主理论的观点,但洛克对现代民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则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2.
对一种理论思想的教条化 ,反映在语言中 ,就是对语词意义内部诸矛盾的平衡和相持加以绝对化。要使语词意义的稳定化倾向既能反映概念的本质、防止教条主义的运用 ,又能确保交流的无碍进行 ,根本基准是将“理解意义”与“语词意义”结合起来 ,在实践发展中深化概念本身对认识对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在于使用”论点的确在《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并不是说这种重要性在该书每一节都有所体现。在该书前137节中维特根斯坦对语词意义的评论主要集中在语词的“使用”和“实指解释”,第43节因为提及了上述论点,因此显得重要。在§43b中理解“实指”概念必须以正确区分“实指定义”“实指解释”和“实指描述”三个概念为基础,维特根斯坦所使用的“实指解释”是在假定了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具备了完整语言能力的情况下,才认为某个名词意义可以通过“实指”动作将语词“意义”和它的“承受者”联系起来以得到解释。“整体式”阅读主要关注后期维特根斯坦“描述”视角和“评论式”风格。基于“整体式”视角,在§43a有关“意义在于使用”的观念中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在提供某种意义理论,他只是在对语词意义作描述而不是下定义。语词“意义”和其“用法”不仅不同,而且不能互换,这个“使用”概念只是对所有有关语言游戏事例的概括,只有在语词具体使用语境中才能理解语词意义。维特根斯坦在第43节是在谈论语词语言学意义而非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喻产生于事物之间的结构对比,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则体现为语词不合常理的并置。不合常理的语词并置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动力,语词替代使隐喻的话语呈现出新的意义与惊奇的美学效果。隐喻语词张力的消失其是走向日常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语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每一个语词都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这构成了人际交流的基础。然而,语词的意义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漂移。语词的意义漂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反映和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研究语词的意义漂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更好地实现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17世纪末认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洛克的语言观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洛克的语言观建立于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并非是直接的;洛克的语言观对于正确认识翻译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词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某些机制,同时可以揭示模糊语言的认知特点。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英汉模糊语词的认知心理、思维模式和情感认知等三个方面的差异,考察英汉模糊语词的意义构建和内在认知机制,以求较为客观地揭示不同语言背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奥斯汀对感觉材料理论的驳斥是他运用语言探究方法检查传统哲学论证的一个典型范例.他认为“我们是感知物质事物还是感知感觉材料?”这个传统知觉问题本身似是而非,而建基在“依据错觉的论证”之上的感觉材料理论则包含大量迷惑人的谬误和各种隐藏着的动机.艾耶尔所表述的论证包含许多语词上的误用或滥用以及诸多对知觉事实的错误概括,其真实动机就是要把现实世界观念化或虚幻化.奥斯汀对感觉材料理论的驳斥并非仅具有否定意义,在批驳感觉材料理论过程中,他还在知觉对象、知觉方式、知觉描述、经验性质等方面提出正面的观点.他的观点至少校正了我们思考知觉问题的框架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戴维森等人曾先后基于不同理由对"一门语言"的观念提出质疑。戴维森认为,约定论语言观对语言能力的描述需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这三条原则与人们对"乱语"现象的成功诠释不相容。约定论语言观不能解释"乱语"的成功诠释;共享的语言知识对于成功诠释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如果认为一门语言是语言交流实践中双方必须共享的一个受制于约定的规则系统,那么,交流的成功(尤其是对乱语的成功诠释)就表明没有这种意义上的"一门语言"。从这个立足点重构的戴维森论证,既可以避免达米特和巴昂的解读缺陷,又能保留戴维森语言哲学的一些重要洞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