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芦洪波 《生存》2020,(8):0089-0089
本文在理解诗意和作品艺术手法的基础上,通过选取意象和营造意境的不同来比较李贺与白居易、李白诗风的不同,再通过知人论世的原则明确其被称为“诗鬼”的表现及成因,使学生不仅能体会本诗描写音乐手法的高妙,更能提升通过意象选取、意境营造和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钱春美 《生存》2020,(3):0058-0058
送别诗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重要内容之一。送别诗教学过程中引入全文阅读教学方式可以改善语文课堂,改善阅读训练,良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强化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积累诗歌知识培养学生诗歌阅读思维,提升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送别式阅读教学运用新闻阅读教学方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及时调整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李德民 《学术交流》2005,(5):133-137
酒,作为诗的一个意象,不但具有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而且具有变幻无穷、不断出新的魔力.酒文化在诗中的意蕴千变万化,诗的意境和主题就千差万别.在诗中,饮量的大小、饮速的快慢、饮者的多少等因素直接决定着诗境的美学效果,诗人的情感起伏,诗情的格调定位.至于酒象在表达相思、送别、田园等主题时所产生的效力则更是气象万千,令人回味.多变的酒象铸造了不朽的诗魂.  相似文献   

5.
王维诸类诗作成就斐然,其送别诗也别开新意,独具特色,“多情自古伤别离”(柳永语),“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语)王维的送别诗也抒写惜别并暗蓄优伤,但于惆怅感慨中溢出健康旷达的格调,透出清新活泼的气息,潜藏着催人勃发、激人自勉、慰人起放的青春活力和动人魅力。下面试就王维送别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美学特征作些分析。 王维的送别诗从不同角度书写了送别的各类场面,抒发了自己的微妙感情。首先是那些慷慨豪壮、蓬勃奋发之作。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  相似文献   

6.
万克良 《生存》2020,(11):0224-0224
通过鉴赏,我们可以对诗词内容有全面、深刻的掌握,并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诗词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很多初中生难以胜任的工作。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诗词鉴赏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困境来改进教学方略。争取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方法,促进其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刘广利 《生存》2020,(12):0183-0183
古典诗词的意境的鉴赏是一个重点。如果能够把握住古典诗词中意境的规律,抓住鉴赏的核心内容,掌握鉴赏的基本步骤,对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古典诗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的色彩,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淳淳禅韵和禅味。猿作为唐代文人禅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在佛禅思想的浸染下具有了宗教性(禅性),体现出心灵的显化;禅境的外化和佛禅的化身等意蕴,开拓了猿意象的内蕴,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1.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李成军 《学术交流》2007,(4):172-174
义山诗和梦窗词都具有朦胧性,这主要表现在艺术结构上。其特点是都注重章法细密、深厚的情思贯穿于密集并置的意象组合之中,都遵循诗人的情感逻辑,创作思维具有跳跃性。义山诗和梦窗词都是其复杂心情的反映。李、吴诗词均不受时空限制。义山诗和梦窗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把客观事物转化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义山诗和梦窗词的意象结构在虚实关系上突破双方的界限,或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实现虚实之间的转换和融通,极好地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14.
卓明忠 《生存》2020,(11):0116-0116
自古即有的“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一体”的现象和理念为现代古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区别于在狭窄应试眼光下针对诗歌本身进行的分析与鉴赏,而加之音乐和舞蹈、历史和哲学的内容要素,从而使诗歌的审美空间、思想空间与意蕴空间,也即其格局与深度得到扩展,使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得以深刻,使其人文素养及语言文学修养得以提升。本文则便是基于此使诗歌格局与深度拓展的目的,就“诗乐舞一体”和 “文史哲一体”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具体渗透方式做出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李江杰 《社科纵横》2012,(7):144-145
综合性大学文学教育公选课是有效落实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针对公选课学生与中文系学生的不同专业要求以及文学知识积淀差异特点,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构筑文学思维,借助情感、态度、价值观效应,加大人文教育比重,而强化涵咏,侧重对文学意象的感悟、审美意蕴的品味,则是艺术鉴赏的重要措施,并且加大第二课堂的开发以实现学生文学知识的迁移与文学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薛梦 《生存》2020,(11):0102-0102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高效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鉴赏水平,深化古诗词学习的效果。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四点具体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抒情诗中,有感情和意象在浑然流动,那便是诗人的情调。用文字写就的种种幻象,大都不同于日常的经验;诗的语言也异于散文,并因此而产生诗的神韵。神韵是内在的,它以诗的心理学形式来吸引读者,而这吸力来自于意象的张力,在于诗的文字中音与义的互渗,在于诗人的“意识流”里,有感情流与意象流的对应。神韵就是这对应结构造成的。1 静态的意象系统仿佛是个混沌之网,它割裂了日常经验的连续性,留下了网眼似的无数空白。当读者用联觉联想来补充这些空白时,意象就流动起来。留网眼,  相似文献   

18.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以其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中的璀璨明珠.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的一个教学问题.本文从把握诗歌背景、诵读、意境、意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鉴赏古典诗歌教学,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诗美学的“意象”这一审美概念的文化学渊源进行了言之有据的探讨,对它的诗美学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作者认为,把“象”加以“意”化并形成审美状态,其动态化的建构,是经历了选择、困惑、解脱,进而获取的流程。它的功能扩大,成为实际的或具体而微的审美评价标准,转而成为诗美学的创作规范——建构了中国诗美学特有的意象型思维模型,并经过延展、深化,“意象”论内涵趋于丰富、具体,其范畴建构形成多兄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