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对早期中国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的源起、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考量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两汉厚葬风气的盛行造就了墓室壁画的发达,而三国两晋时代社会的衰微却间接造就了佛教石窟壁画的兴盛。两者一为纯然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一为来自异域的艺术样式。它们虽然在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后世中国的艺术发展中交相影响着中国传统美术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技巧,也间接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两大风格流派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发掘卷草纹出现的文化原因和其独特艺术样式的形成机制,对卷草纹图样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冬青 《老友》2009,(8):50-51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经典的石窟艺术用神妙之法使石头会讲故事、壁画会跳舞,更将一座座不朽的艺术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是集雕塑、壁画、洞窟三位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它吸收了外国宗教艺术的精华,并将其民族化、世俗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精品--雕塑为东传佛教造型艺术之精品,洞窟是中西宗教建筑艺术之合璧,壁画则达到了唐宋绘画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第四窟薄肉塑飞天壁画是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壁画中绘塑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聪明与智慧,其非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敦煌壁画1000多年以来发生了由"天"的形象到"天人"形象的历史嬗变,反映在由"乐生"到"乐死"、由"天堂"到"天堂与人间"、由佛的歌颂到菩萨歌颂、由画的艺术到舞乐艺术的嬗变。其原因在于,佛教东传过程中经历了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壁画创作则由希腊画师凭借希腊画法到中国画师凭借中国画法的转变,致使图像的所指与能指均发生变化。由此说明中国古代"通变"之说、变文与变相理论的价值以及中华文化和艺术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高昌盛行有一千余年,其著名的佛教石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现存最早,洞窟保存较多的石窟群。其精美的佛教壁画、佛教造像艺术,为研究高昌佛教文化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吐峪沟石窟壁画为中心,分析早期佛陀、菩萨、飞天造像的基本特征,探寻其影响的来源,以还原最真实的高昌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对研究河西及中原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艺术论著《画经》美学思想初探李景隆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藏族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藏族的壁画、唐卡、造像以及建筑艺术、酥油花、堆绣等造型艺术,都是独树一帜的佛教艺术。这种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促进了佛教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9.
金翅鸟本为印度佛教神鸟,伴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坐骑和护法存在。金翅鸟形象传入中国后,受本土文化、河西地区石窟艺术、早期南传佛教、中国儒释道、汉代墓葬壁画、汉代建筑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风格、北魏汉化政策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使得云冈石窟艺术风格呈现本土汉化。云冈石窟金翅鸟有机借鉴和吸收了中华传统的“凤鸟”形象,这使得云冈石窟金翅鸟形象造型上不似印度石窟、克孜尔石窟等那般凶猛乖戾,更多了贴近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中唐至晚唐石窟中具有吐蕃或吐蕃与印度波罗样式的壁画以及藏经洞所出具有同样风格的绢画从作品内容著录、图像渊源、年代判定,与吐蕃本土及汉地艺术传承的关系、相关的政治文化背景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指出唐蕃时期唐蕃美术的交融是后代蔚为大观的“汉藏艺术风格”的源头,也是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1.
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佛教盛行,促成了宗教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其中的寺庙壁画这一部分,尤其显示出它光华闪灼的成就。佛教的壁画,是佛教传播过程中伴随出现的产品,它的基本内容离不开宣传神学迷信。但作为塑造具体形象的艺术,唐代寺庙壁画把宗教的想象和绘画技法上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凝注着无数画师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以此成为反映一个时代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标志,给当时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昙曜五窟作为跨文化时代背景下开凿的中国早期佛教石窟,其艺术风格受鲜卑游牧文化、河西文化、中原汉族文化、西域犍陀罗文化的综合影响。昙曜五窟佛教造像之发型样式主要可分为水波纹发、磨光肉髻及丝发三类,是为中国早期官造佛像发式的基本形态。佛像发型样式的“云冈模式”之成形与发展,对诸如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古代各地石窟佛教造像的发型样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壁画在中国重新获得生命与发展,是在“文革”后的新时期。当代壁画应该真实生动地反映本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应该创造出丰富的、活泼的、多姿多彩的艺术语言,应该是真正属于大众的艺术。为此,壁画工作者应该深入生活,面向社会;应该批判地吸收而不是照搬、照抄中外古今壁画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应该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壁画 ,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一种独立的面貌成为艺术园中的一朵花葩 ,和大型雕塑一样被称为“纪念碑”性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壁画具有光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 ,有了大型的建筑物 ,同时就有了壁画这一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 ,从春秋战国孔夫子观“周公辅相成王图” ,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由于壁画艺术是和历朝历代的建筑相辅相成 ,经过数千年的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等历史原因 ,较远古的壁画随着建筑烟销灰灭 ,但是从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壁画残片足以证实在秦代宫廷建筑中就已经绘有大量…  相似文献   

16.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第一次高峰时期的作品,其雕刻内容博大精深,融中西文化为一体,其造像样式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养人是云冈石窟雕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风貌最客观真实的记录。综合分析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对于认识北魏平城时期佛教供养形态及佛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域式造型特征始终贯穿于莫高窟各期壁画佛教造像艺术中,本文以莫高窟早期三窟壁画中飞天造型为切入点,对其具体特征予以分析研究,推导出西域式造型特征在莫高窟早期三窟佛教造像艺术之一飞天造型中的复杂演变过程,归纳出隶属早期飞天艺术独特的西域式造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六世纪末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也叫“像教” ,即注重形象艺术教育的宗教。佛教信仰者认为 ,雕塑和绘画佛像能得福。因此 ,在各种各样的宗教美术中 ,佛教美术取得的成就最大。公元前 2 71年阿育王即位后兴起的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受到希腊艺术和印度民间艺术的影响 ,其内容主要是佛本生和佛传故事 ,虽多带有象征性 ,但已奠定了“像教”艺术的基础。一世纪晚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健陀罗佛像艺术 ,把佛陀作为主要的崇拜偶像。当时印度南部的摩菟罗地区受到健陀罗艺术的影响 ,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摩菟罗佛像艺术。公元四世纪初健陀罗佛像艺术与芨多佛像艺术融合 ,形成了印度式佛像———芨多佛像艺术 ,印度佛教的“像教”艺术进入了灿烂辉煌时期。西汉晚期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的佛像艺术产生于东汉中晚期。经过三国两晋的发展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曾两度出现高峰。下迄明清仍雕塑绘画许许多多的佛像艺术。长达一千七、八百年时间轰轰烈烈的佛教“像教”艺术运动 ,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深入传播和发展 ,而且许多时期都代表了中国美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取“整体描述”的方式,在中西诗学传统的理论背景上,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形态上的“风格化转变”:主体化艺术取向,并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主体意象的主要营建样式(原创、变异和譬喻)的详尽归纳与分析,呈现出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朝向西方诗学的“异质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阜新地区出土了众多辽墓壁画,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四家子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辽萧和墓壁画以及黄家沟辽墓壁画等。这些壁画的内容题材、图像样式和艺术特色突出展现了契丹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性,其绘画的风格技法、构图布局充分展现了辽代绘画成熟高超的艺术水平,形象生动地折射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契丹历史文化内涵,涉及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