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2.
鲁豫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本色主持入,她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和智慧制作着一期期精彩的节目,现代社会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发展,现代的思想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鲁豫也正是基于此在不断地讲述着一个个的鲜活的人的故事,让我们在忙碌的数字社会中仍然有一方让心灵适然的花园。这个“有故事的花园”,便成就了鲁豫,成就了那个讲故事的《鲁豫有约》。  相似文献   

3.
尤正亮  伍志燕 《现代交际》2023,(6):11-18+121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德福“二律背反”问题,并对这个难题展开了思考。以正义原则为视角,分析康德解决德福关系难题的过程,从中发现了德福关系的运动变化,即从无从谈起到德福不一致、再到加入了配得性概念而不能实现完满的德福一致,最后在“至善”中消解德福的“二律背反”,达到完整的德福一致。与此过程相伴随的是正义原则从不存在是否正义到非正义再到非完全正义,最后实现完全正义。因此,正义原则就蕴含在德福关系中,直至德福一致,正义才得以显现自身。  相似文献   

4.
天问子 《老年人》2008,(9):36-3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子曰诗云”的“诗”指的就是《诗经》。  相似文献   

5.
许倬云教授著的《万古江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副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全书谈论的是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以“江河”指代历史,是有悠远传统的比喻。所谓“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有人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认为“孔子的观水”,正是“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的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南怀瑾,《老子他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22页)。其实,社会史的进程正是这样。千百年来,不同社会力量的聚合与分流,运动与滓潴,冲蚀与激荡,一如江河。梁启超在表扬司马迁的史学成就时,说到当时之“中国社会,譬之于水,其犹经百川竞流波澜壮阔以后,乃汇为湖泊,恬波不扬”(《中国历史研究法》)。而成功的史学论著,可以看做这种种现象的水文记录。  相似文献   

6.
天问子 《老年人》2008,(6):42-43
众所周知,《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相似文献   

7.
19、20世纪之交,西方社会思想开始东渐,促使舶来自欧洲的社会学途经日本传入中土。严复所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名著的出版问世,不仅为国人接受西方社会理论开启了先河,而且也使这些著作成为汉译经典。由此以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以“秩序”为经、“进步”为纬重组社会生活的社会改良思潮也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8.
《晏子春秋》中包含有丰富的服饰方面的内容,例如“为教”是目的、制服不能“失生之情”、为政者应当“温而知人之寒”、国君当法圣王服制之义、衣冠受制于礼法等,都对今天的着装及礼仪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楠 《当代老年》2008,(11):26-27
一首并非直接表现爱情的“情歌”,成了中国社会打破思想禁锢的见证: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已无可阻挡。  相似文献   

10.
单晓启 《现代妇女》2013,(10):136-136
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理想追求。“正义”一词在当前和谐社会下一直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话题。从理论研究看,近年来正义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各个学科都十分重视对正义的研究与探索。从现实生活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的关注重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比较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从强调效率转变为强调公平和正义。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社会正义;要实现社会正义,关键在于解决分~ff-3L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义、利关系论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不是单从“利”的角度来谈论经济问题,而主要是从伦理规范、道德行为即“义”这一方面来表述他们的经济观点,并且认为“义”重于“利”。在儒家伦理经济思想史上,孔子第一个谈论义利问题,并作出贵义贱利的结论。孔子的义利思想如今已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得到了科学的阐释和评价。必须坚信义中有利,利中有义,义利合一,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德治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13.
兰岚 《现代妇女》2014,(8):299-299
《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曾经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和时代问题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大学”“小学”的区分,及“新民”“亲民”的不同理解,可以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不同的理解思路,进一步发现其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这个名字凡中国人几乎都知道。孔子是谁?这个问题却不是人人都拿得准的。一个被历史、传说、学术著作和闲言碎语层层包裹起来的圣人,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塑造着自己的孔子,很遗憾电影《孔子》却和我们和孔子都没太大关系。在这部以“孔子”为名的影片中,孔子没有站立起来。有趣的是,更早些上映的西班牙电影《城市广场》(Agora)虽然选用了人群消失在其中的广场作为名字,但它却让我认识了希帕提娅(Hypatia),并为这相遇而内心起波澜。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理想国》开篇记录了苏格拉底与西蒙尼得、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和格劳孔就什么是正义展开的辩论。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虽略胜一筹,但他的观点仍然难以完全让人信服。其他三个人的观点虽一一被苏格拉底批驳,但也有合理和可取的地方。对正义的界定,是道德、伦理、法律、政治等体系建立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自建立起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辩论为引子,在对四种观点进行评析后提出,符合公认的礼仪和规则才是正义,而且正义是被广大民众认可的,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5):46-46
儒家历代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生。提倡仁、义、礼等价值,挺立道德主体,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战国初年成《论语》一书。公元前479年卒。颜回,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九年)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公元前481年卒。  相似文献   

17.
杨江 《金色年华》2008,(5):50-50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家语》里说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令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虚”、“静”是老子哲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都是老子以“无”之最高境界观照实有的政治和人生领域,是对社会政治和人生领域“有”之道的境界表达。老子认为,达到“无”之境界合一的“虚静”境界,才能觉悟到应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领域的“虚静”的行为方法和原则,老子的“虚静”观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的人们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受到西欧中国学热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一见倾心",对孔子、老子的学说更是仰慕不已。《论语》共20篇,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仁""义""礼""信"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就成了整部《论语》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古今中外翻译家的经典译文,从耳熟能详、集中表达孔子思想的语句入手,对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应该对全剧的艺术负责。领导相信我能拍好这部戏才用我。既然由我负责,就请不要干预!”她特意在信的结尾处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