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士人与市民阶层文化趣味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衍生出一种雅俗交融的戏场格调,在此语境中产生了李渔的戏曲叙事观念。李渔对戏曲审美意蕴的主要要求是"机趣","机趣"的突出特点是机智诙谐而意味深长,它融合了文人的才情与市民的智慧,是晚明文人重"趣"的人生态度与文化趣味在戏曲理论中的表现,反映出新的时代文化特征。李渔自觉地在戏曲创作中追求"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格调,将机智和才情隐藏在诙谐中,滑稽笑闹消解了现实世界的紧张与沉闷,精心结构的故事在戏场散布欢快,实现了文化心理的公共交流。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对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文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文学提出了挑战.雅文学、俗文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作为通俗文艺大师,李渔的传奇和小说在人物构成、情节处理、思想表达诸方面都显示了对实际生活的贴近:展示罗列普通市民的情感,指导普罗大众的生活,通俗流畅,娱乐性极强。在当时及后世的观众以及读者群中都获得了极好的影响。但这种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旨归,不仅自娱、更为娱他的创作实践却遭到了历代的恶评和诋毁。李渔的这种遭遇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取向上雅俗之争的又一个表现,同时恰可以为传奇和传统小说的衰落作一注解。  相似文献   

4.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小说的突出特征就是对小说及其创作过程的自觉,自我意识无处不在,这必然导致对传统文学的解构与反讽,元话语与元叙述随之产生,元小说风行一时.人们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文学的枯竭"与小说家"才思枯竭".其实,元话语与元叙述的产生既是小说家自我意义的体现,也有认识论的必然,揭示"文学的枯竭"的观念误区,有利于文学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民间诗歌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小说整体构建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小说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民间立场,深刻地表现民族精神和再现历史内涵,更好地凸显地域特色和提升语言韵味作出了贡献。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既是文学雅俗互动的一种必然规律,又是文学回归民间传统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雅俗研究尽管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雅俗的区分仍然显得混乱.传统雅俗研究中的困惑与矛盾,根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在意识形态理论中,往往将雅俗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容易忽视二者之间互相转化的运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一种动态的活动,能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从生产(艺术创作)--消费(艺术接受)的动态循环过程来对雅俗问题进行研究.在新的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为主、其他理论为补充的多角度综合研究,将成为中国文学雅俗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以张爱玲"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别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凡俗性,语言艺术的"新旧杂陈"性,修辞手法上比喻和意象运用的繁复性,心理描写上的深刻性以及文学品质上的雅俗交融性,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人们重视李漫的戏剧理论,却轻视他的小说创作,这对于文学研究无疑是一种缺憾。由于李渔传世的戏剧作品并不多,所以他的创作理论更多地体现在短篇小说之中。李渔的短篇小说创作较早地表现了文化审视的自觉精神,对封建本季封建家庭关系和社会人情关系的畸形与霉变,作过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萌芽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表现,因此,具有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李劫人有一系列以民国时期四川匪盗为题材的小说.和传统文学中的匪盗想象有所不同,他的匪类题材小说没有侠匪义盗的浪漫表现,作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它们严肃而具有批判性,完全是时代的反映、文学的自觉,体现了新文学关于"人的文学"的理念追求,尤其是代表作<死水微澜>历史地反思了匪性精神作为民间文化力量在历史转型时期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制度的角度,对文学评奖这一范畴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论文提出,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同时,作为具有某种独特性的文学评奖的出现是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而这些特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文学评奖。在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相应地形成了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不仅提供历史素材也是人类道德生活史的画卷,它揭示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存在,是人类追求诗意性存在的成果;伦理学追问生活及人存在的正当性,是人类追求合道德性存在的结晶。二者的结合为我们展现既美又好的生活,即人最好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明治文学从1906年开始到1910年,呈现出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各自繁盛的局面。1912年前后,此局面逐渐崩溃,日本文学走入新的成熟与分化,到1923年9月左右即被一个新均衡替代——社会主义文学与新感觉派成为当时文坛引人瞩目的双璧,而1914年正是日本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重要一年。考察其前后文坛情况与社会风貌,可以发现,代表日本近代文学的自然主义文学与代表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文学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当代重庆文学合法化身份的取得是在直辖以后,而空间的地域性与作家身份的地域性是认识和研究当代重庆文学的重要前提。当代重庆文学迫切需要全国性的认同。这种全国性认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术的全国性认同和受众的全国性认同。本文认为,当代重庆文学要能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凸现出全国性的所指,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地域性体验的全国性认同;第二,进入全国性的传播体制;第三,加强学术评价与文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第四,制造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人的原创文学主要是诗歌,尤其是阿拉伯抒情诗曾经对欧洲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欧洲骑士文学的影响;其二是对欧洲十四行诗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问题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一种故意将阿拉伯人"侏儒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乔厂长上任记》无疑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乔光朴作为改革文学主人公的代表,具有了"类"的意义,他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又有精神上永不言败的相通之处。在特定历史阶段,这种硬汉精神与大众的阅读心理期待达成默契,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体系内加以考察,指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即古代中国是世界文学的摇篮之一,中古中国文学丰富多彩光辉灿烂,近代中国文学历史较短成就不高,现代中国文学正在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学界常将一些介于雅俗文学之间的作品(比如无名氏、徐訏等人的创作)误认为是打破了雅俗文学的界限,对此需要加以澄清,并用一种"中阶文学"的新概念加以定义。同时,随着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属于这个文学(文化)类阶的作品正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介绍和引进这一重要的理论新术语和新思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中阶文学",在于其是否具有传统伦理道德观或中产品味,并将此(庸俗化的、保守的、过度感伤而显得做作的)品味美化,投诸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判断和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