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论述审美关系方面的独特性最能体现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形态特征。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关系最为独特的理论范畴,它以触物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无预先立意的情况下偶然碰撞并交融为基本的情感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物充满了主动的宇宙生命感,与审美主体之情相互依存从而互为主体性。第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结果的独特理论范畴,尤其是其中的兴象范畴,最为明晰地揭示出感兴生成意象的独特审美经验。第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独特品格皆有深刻揭示,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胸襟情怀和人格修养,同时也强调客体所表征出的独特的宇宙生命感。需加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并非同一概念,前者具有更为广泛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泽龙 《人文杂志》2004,(5):125-134
论文较系统地阐述了 2 0世纪 30年代现代诗派象征意象的暗示能与朦胧性、意象的全感官性等意象诗论 ;京派的契合论、意象与情趣论、意象显隐论、灵感生成论、意象联络论等意象诗学观。探讨了 40年代七月诗派的具象化的感觉论、体验意象论等意象主张 ;九叶诗派的意象的诗质化、智性化、意境化、凝定论等意象诗学观。并分析了 30、40年代意象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话轮沉默是一种间接言语形式,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是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以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对象,以关联理论为依据,结合其语用特征,通过会话语篇中的有关话轮沉默的例子,探讨意义沉默的丰富含义,揭示其作为自然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金鹏善 《阴山学刊》2002,15(4):31-34
兰草的长篇小说<沉默的子宫>,通过意象营造的方式,表现出作品的特点类似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追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哲理色彩的意象化叙述,具有极强的张力,同时,意象的形象特征上还具有荒诞性.这些特点使小说在审美上突破了题材的局限性,扩大加深了题旨、寓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它们是化育流行的,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另一方面,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相似文献   

7.
意象最早发源于《易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早期的意象带有艺术形象的某些特点,观念意象演化为审美意象,与文学交流融合,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同时,文学意象对于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生成功能和作用,使文学语言的自主性特征得以加强,大大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美国文坛,雪莉·杰克逊是一名享有盛誉的作家。与那些文风富于浪漫情怀和性格柔情似水的女性作家不同,她的写作技法是暴力和血腥的。她喜欢采用一些难以忘怀的场景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来震惊读者,她的短篇小说《摸彩》正是她文风的典型例子。在此,通过分析文中意象意义的虚与实,来揭示杰克逊对沉默大众、资本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一首诗的产生或发动,可以是思维之泉受某种意识的作用从内部不期然而然地冒涌,也可以是外物的偶然触发启开了感知主体情感与思绪的阀门.女诗人傅天琳的《七层塔顶的黄桷树》当属于后一种情况.旷野七层的高高的古砖塔顶上,生长着一株黄桷树.这奇特景观,打动了观物者的诗心,于是,这一物理性的自然现象就引发了一场有着丰满人文含义的心理事件.由于这一心理事件的发生与演展,作为观照对象的自在之物——一棵生得不是地方的树,也就被赋予了通灵的精神意识,呈现出它的悲剧性的生命情状,并用她无言的姿势,诉说她勃郁的生命感觉、无奈的悲情、难耐的隐秘的愿望和绝不放弃的生存意志.正如同诗题所描述的特异客观景象攫住了诗人的视线,触动了她的善感的情怀,这首诗让我们读后久久难以释然.一种强烈的生命感,突破了惯常的咏物抒情的模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同情欲,以仁爱的心态关注世间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处于厄境中的生命.这里的生命感是双向互动的:观照对象身上的被诗人所发现所着色因而被我们认同而成为存在的生命感(本位的),与诗人自身源于深刻的个体生存经验的已定型为一种人格内容的生命感(利他的),在以我观物、物我交流中融贯成一个相互赋形、相互对视、相互诠释的有感染力的审美张力场.  相似文献   

10.
中秋作为一个以“月”为核心意象的节日,在宋词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秋之中、月之中的和谐对称之美;“月”意象的独特审美;“无月之中秋”的审美;“嫦娥”与“桂花”的意象审美.而这些审美特征又带来了特有的表达效果,具有特殊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