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以中文旅游文本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规约不同,提出要做好旅游文本的翻译,译者应动态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  相似文献   

2.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颇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在此以关联论、语用顺应论为认知理据,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了话语标记语三种主要的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揭示出话语标记语不但是动态言语交际中构建语篇的语言机制,而且是交际主体动态顺应策略的显性依据。同时,其语用功能也显示出交际主体对语篇、语境及交际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不断进行选择的活动,是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参与下针对语言结构和语境动态地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为了使该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在顺应论框架下建立了一种翻译模式,用来解释顺应翻译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5.
口译是极为复杂、综合的交际活动。在维索尔伦的适应论框架下,译者要在拥有不同文化历史等背景的使用者之间来回斡旋、协商。这一统一连贯的双向语言转换过程必然涉及制约语言使用,影响语言理解的语境各要素。译者需要确认适应性语境成分,并适应动态语境要素,并在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变异,做出语言选择。今后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指示语是联系语言结构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纽带,对指示语的正确理解是成功交际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此将从顺应论的角度对人称指示语中的映射现象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人称指示语中的映射现象体现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而心理方面的顺应则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潘洞庭 《云梦学刊》2011,32(3):147-149
词汇学习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高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Verschueren指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观察语言的使用,认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语言顺应的过程,这一语用理论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方法论价值。基于顺应论的基本理念,在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动态语境,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概述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着重论述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海军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153-154,152
本文依据语言顺应论,认为交际者使用语言时必须不断做出选择,使其顺应不同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  相似文献   

10.
李世琴  王宇 《云梦学刊》2006,27(5):136-138
教师语码转换是教师根据具体语境下的语言现实、学生的受话能力和心理动机等三个主要因素进行语言选择和使用的动态顺应过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有计划有原则地进行语码转换是顺利完成全部课程内容所必需的一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交际语境顺应理论入手,探讨商标翻译中的"陌生化"倾向,并指出商标翻译应顺应产品特点、目的语语言体系、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目的语文化。"陌生"应有度,译者应积极地进行动态选择顺应,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在Jef.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合观下的顺应理论中,语言的使用被认为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论的提出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而且将翻译研究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以该理论观点审视翻译现象,在探讨翻译过程、标准和策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林晓琴 《东南学术》2012,(5):273-280
通过多层面对比苹果公司提供的乔布斯悼词的两岸三地译文,对企业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研究有所启示。以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与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支撑,本文提出企业外宣翻译的本土化顺应策略:为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与目的,译者需要综合考虑目的国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受众心理等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以顺应目标市场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顺应论视角下,将赛译《水浒》中的文化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赛译《水浒》所选择的独到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证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对社会语境的顺应、对心理语境的顺应、对物质世界的顺应情况,实现语境的动态顺应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付家梅 《兰州学刊》2008,(Z1):174-176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个新的视角,即动态语境,来分析研究篇章语序。篇章交际过程就是语境因素与语言选择相顺应的过程,语言的顺应性是篇章交际的一种实现策略,语言使用者选定特定的语序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故本文试图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如何组织语序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重点强调译名对观众的影响,为此翻译时要考虑到观众的思维习惯、审美特点、情感因素、知识背景等,以动态对等和顺应理论为指导,做到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优秀的汉译名一般具有能高度概括全局内容的特点,在遣词造句上多用四字词组且好用比喻。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译名适当地追求夸张,套用旧有译名以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亦无可厚非,但要避免陷入庸俗化的泥潭。  相似文献   

17.
运用Jef Verschueren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以红楼梦回目中修辞格英译为个案,对翻译的本质及其现象作了定性研究,语境动态顺应为研究重点。并根据建立的翻译模式应用顺应理论在语言内部语境层面对两个红楼梦英译版本的回目修辞格进行了语言选择的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诗剧作品堪称世界文坛中的瑰宝,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研究在中国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语用顺应论以综观性的研究视角成为莎学翻译中的一个新方向。本文的理论框架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并以此从语言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对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关联-顺应视角下的委婉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不同角度对委婉语进行的探讨和分析一直方兴未艾。基于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之上的关联一顺应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一推理过程和顺应论中的语言选择顺应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交际过程中的委婉语。根据此模式,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过程是依据交际语境,寻求最佳关联,顺应关联假设,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过程。该模式有效地剖析了交际中选择和理解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同时也充分凸显出动态语境对交际双方选择和理解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从而形成了该种跨学科的翻译观,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顺应性对语用翻译的启示及其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