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齐鹏飞 《中华魂》2013,(4):21-23
“中阿边界条约”,是中阿边界谈判的“标志性”成果。该条约的“前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阿富汗国王陛下,为了保证存在于中国和阿富汗两个独立和主权国家之间愉快的友好睦邻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决定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等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本着友好合作和互相谅解的精神,正式划定和标定中国和阿富汗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坚信,两国边界的正式划定和标定,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区的和平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十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目前,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等国在提交各国大陆架划界案时,先后对南纬60°以南地区的外大陆架提出了主张要求。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即60°S以南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南极条约体系是一个涉及国际南极事务众多方面的系统,对于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解读南极洲领土主张七国提交的大陆架划界案和有关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跟踪研究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的有关南极地区的划界案案例,分析了沿海国在南极地区的大陆架划界主张对南极条约体系法律地位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历时13年谈判之久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附件六即《责任附件》终于在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获得通过,该附件是规定南极地区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第一个专门国际文件。附件以在南极条约地区开展活动引起环境突发事件时采取反应行动和不采取时承担的责任为中心,形成了有该条约特色的责任制度,另外还对诉讼管辖权的问题作出了规定,该附件还涵盖了一系列合理的减小环境损害的措施如预防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应急计划等。责任附件虽然是南极条约协商国对南极环境保护上的又一个成果,但是囿于南极环境的特殊性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它的生效以及真正发挥对南极环境保护的应有作用还需假以时日。  相似文献   

4.
柬埔寨和泰国对于隆端寺地区的领土主权争端主要是由于附件地图中所标出的隆端寺的归属与双方签订的边界条约中所确定的边界不符所引起的.1962年国际法院虽然依照地图判决隆端寺是柬埔寨的领土,但是由于判决本身存在争议,尤其是对地图效力的论证以及对泰国适用禁止反言原则的合理性.近几年,由于柬埔寨申请将隆端寺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功,使得两国的争端恶化.泰国对于判决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柬埔寨也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对1962年判决作出解释的请求.国际法院下达了指示采取临时措施的命令,但是两国的争端能否得到最终解决还是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美两国从战后自身利益出发而强加给中国政府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实质是前苏联与国民党政府拿中共问题作交易相互满足对方要求的产物.该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助长了国民党蒋介石独裁内战的决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南极海域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59年《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重叠适用于南极海域时产生了权利义务的碰撞与冲突。在"南极条约区域"内,基于《南极条约》确立的主权冻结原则以及《体系》建立的南极环境保护价值导向,任何形式的海域主权要求都缺乏基本的法律与政治基础,因而是非法和无效的。南极条约体系不仅否定了主权要求国基于"双焦点主义"而提出的海域主权要求,而且限制了各国依《海洋法公约》享有的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权利;在"南极条约区域"外,岛屿主权国延伸至"南极条约区域"内的合法的外大陆架权利及专属经济区权利与《体系》的冲突,则因南极地区特殊的地缘状况与政治法律安排而得以缓冲和兼容。作为"非主权要求国"与南极事务大国,我国应警惕个别国家试图瓜分南极海域并将其据为己有的战略企图,坚决反对主权要求国对南极大陆附属海域任何形式的主权要求,积极推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成员国对南极海洋事务的集体决策权与管辖权,努力维护我国在南极海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中印边界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印重开边界问题的会谈,两国成立了边界问题联合 工作组,确立了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及边界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制定了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和框架,逐渐达成 了边界问题不构成两国发展关系障碍的共识。目前,中印边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在边界实控线划定上双方存在分 歧;边境毗邻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给中印边界问题解决带来潜在影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竞争性因素使得在边界问题解 决上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问题的现状,使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这对地区 局势的稳定、对中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大国战略关系的动态均衡都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税自主是一国主权完整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连关税权都无法自主,也就根本无所谓国家主权的完整了。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缔结《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以来,腐朽的清王朝,屈服于列强的种种不平等条约,课税自由主权沦丧殆尽,国家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以军阀为首的北洋政府篡夺了革命果实,掌握了政权。他们为了财政上的需要,曾经为恢复关税主权作出过一些尝试,但由于北洋政府本身的软弱无力,终以失败而告终。伴随着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了赢得世界各国的承认,国民政府的第一项重要举…  相似文献   

9.
李任远 《国际论坛》2013,(3):26-31,79,80
英国对南极"伊丽莎白女王领地"主张主权,其合法性存在争议。依据先占的规则,参照人类在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英国没有实际控制"伊丽莎白女王领地",不能基于先占取得在该地区的主权。由于《南极条约》的效力,目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领地"的主权主张不能影响此地区的主权归属,其主权归属仍处于未定的状态;"伊丽莎白女王领地"主张的提出也违反了《南极条约》的宗旨,英国不享有对"伊丽莎白女王领地"所在地区的主权。  相似文献   

10.
中英1894年签订《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条约前5条是关于定界的规定,划定了除中缅北段未定界以外的边界。由于对有效占有的理解、条约文本、以及地图的失误,中国反而丧失了实际管辖的小江流域,也遗留下南段未定界。中缅近代遗留的南、北两段边界争端,除近代欧洲列强侵略原因外,也源于中国对领土划界、国际法领土取得和变更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及时理解国际法有关领土理论的产生与变更、在积极运用国际法解决边界争端之时更谨慎地注意技术上的细节,才是真正解决国家边界争端的恰当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边界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也是至今中国仅存的陆路未定界中争议最大的一块地方.1960年中缅北段边界的划定并不意味中国政府认可了"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邓小平曾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把争议较大的中印东、西两段边界联系起来解决,将是两国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妥协、互利方案的最佳途径.在处理敏感的麦克马洪线问题上,印度政府应吸取中国与其他邻国达成边界协议的经验,果断处理中印边界争端,其间如何引导以及应对民众情绪,将成为印度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朝鲜的目的,在中朝宗藩关系问题上试图通过与中朝两国签订近代条约的方式,利用国际法与宗藩观念在属国、主权等问题上的分歧,来否定中朝两国之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宗藩关系。朝鲜壬午兵变时期,福泽谕吉为了支持日本政府的对朝政策,从中朝宗藩关系形成的历史上和实质上以及与近代条约的矛盾上,分两次对中朝宗藩关系进行了否定,其目的就是为日本政府排除中国在朝势力,进而侵略朝鲜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13.
齐鹏飞 《中华魂》2012,(24):33-35
92.45公里长的中阿边界,是新中国成立时与12个陆地邻国之间长达约22000公里的陆地边界线中最短的一段,而且由于中阿边界谈判以前两国关系友好,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简单,两国边界“沿穆斯塔格分水岭而行,地形明显,边沿地区几无人烟,平均海拔5500米左右。近数十年内,中阿边界一直平静无事,不存在争议。”所以,中阿边界谈判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分阶段进行的中外边界谈判中用时最短的一次。按照当年中国外交部上呈报告之总结的话就是——“中阿边界谈判从今年(1963年)6月17日起在喀布尔举行,至8月1日历时一个半月,双方已就边界条约草案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主权构成研究,中国在主权所有权层面上是统一的,但在主权行使权层面上是分裂的,即海峡两 岸的分裂性质是主权所有权统一之下的主权行使权分裂。它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 国,但在一个中国内部却存在着分裂,即海峡两岸的分裂是统一之中的分裂。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它 有利于我们分清海峡两岸与东、西德和南、北韩在分裂性质和程度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地区的重要岛屿,1925年生效的《斯瓦尔巴群岛条约》在群岛上确立了“主权确定,共同开发”的原则,但是条约的适用范围并未涉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随着海洋法的发展,条约所建立的公平制度是否可以适用于群岛的上述区域,挪威与其他缔约国就此产生争议。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视角,遵循《斯瓦尔巴群岛条约》的宗旨,对该条约作出目的性解释是解决群岛海域法律适用问题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表面上看是由琉球问题所引发,实质则是日本明治政府实施对外扩张的结果。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中日两国在东海地区首次出现对立局势。随后双方虽通过和平方式签订条约结束了这一局势,中国清政府也开始加强东海海防,但由于琉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得中日两国在东海的对立局势持续发展,日本最终成为了中国东海地区的“永久大患”。  相似文献   

17.
条约解释需要考虑时间因素,然而,《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条(c)项是否涉及以及是否已解决条约解释中的时际法问题,尚存疑议。该公约第31、32条并未明确规定时际原则,但该原则以间接方式蕴含于第31.3条(c)项中并以第31.1条中对善意的公开规定方式而间接存在。条约解释的"同时性原则"已发展为与"演进解释"原则并举。国际法的演进使得对先前条约的理解和解释通常难免借助于其后相关新条约的生效以及包括嗣后协定、嗣后惯例、准备工作等在内的诸多条约解释因素。并无解决变化了的情况影响条约解释程度之普遍性答案。  相似文献   

18.
从南极条约体系演化看矿产资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领土主权和矿产资源是国际南极事务中的两个敏感问题。《南极条约》的缔结搁置了对主权问题的争议,为国际社会探讨另一个敏感的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条约体系围绕矿产资源问题演化主线的简要回顾,深入分析从《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最终过渡到协商产生《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原因,讨论了在条约体系框架下协商成员国从分歧走向合作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就如何利用南极现有的国际共管体制和机制以有利于我国和平利用南极,得出几点原则性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望厦条约》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早期中美关系的结束和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美国为了扩大在华贸易规模,派出使团来华谈判。清政府也指派了钦差大臣与美使商议贸易条约。两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反复交涉,从最初的照会战到最后的互相妥协,最终成功签订了条约,使两国交往走上了有章可循的轨道,也使两国的外交关系从一开始便打上了不平等的阴影。  相似文献   

20.
康熙帝为稳定边疆、安定边民,反击、防御沙皇俄国侵扰,于康熙二十二年特设黑龙江将军,并将衙署建在位于黑龙江岸的黑龙江城(瑷珲).随之加强黑龙江地方建设,派遣驻防军,先后筑城黑龙江、墨尔根(嫩江)、卜魁(齐齐哈尔),设置多条线路的驿站,派督耕屯田,设立官学,移民实边,使得黑龙江(主要是瑷珲、墨尔根、卜魁)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城为前沿基地,两次向俄军盘踞的雅克萨城发动进攻,掌握了中俄关系主动权,建议举行中俄边界会谈,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自此东北边疆出现百年和平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