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春凤  赵仲杰 《管理科学文摘》2014,(10):129-131,133
流动人口融入社区进而成为市民是我们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构建社区多元化共治模式成为顺应时代的必然。只有通过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个体等社区多元主体以规划政策、承接服务、接纳差异、主动调适等形式共同参与流动人口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才能提升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实现群体间的积极良性互动,尽可能实现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  相似文献   

2.
2008年的雪灾春运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社区融合政策的缺失。为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的社区救助服务制度,发展流动人口文化指导政策,从经济基础、社会交流、文化心理等方面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是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以诸暨市店口镇推进外来建设者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从生活融入、服务融入、文化融入、政治融入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创新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疆针对流动人口"难管理"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人口流动必须依托于房屋"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要求,从控制出租房屋入手,创新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以房管人"为核心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决策》201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的657万增加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1亿。推进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和均等化服务,是破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6.
郭云涛 《决策探索》2011,(14):43-43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到201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2.6亿多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数量会进一步增加,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将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质量,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4,(22):22-23
正近年来,贵阳市对平安建设做出系列部署,其中"两严一降"是重要抓手。而平安贵阳升级版的核心指标定为"一降",即降低刑事发案率,这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治理工作中抓好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严打"和"严防",是夯实平安贵阳升级版的主要着力点。坚持"三管齐下",筑牢平安贵阳升级版的安全阀在刑事案件发案数中,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和特殊人群等三类人员作案数占到近80%。为此,围绕制约平安建设深入开展的重点人群,贵阳市坚持"三管齐下"加强服务和管理,着力消除治安隐患。一是开展"大排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二是开展"大收戒",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8.
部委声音     
《领导决策信息》2010,(29):M0002-M0002
王乐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中央综治委副主任 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把城市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着力解决他们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要纠正对刑释解教人员、违法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歧视的态度和做法,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要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引导、服务和管理,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创新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制,是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秦皇岛市的历史基础和地域特点,从转变服务理念、优化组织结构、抓住服务管理重点和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目标四个方面,提出具有较强区域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当前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平台。广东省近年来在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服务型管理、协作型管理。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创新,科学配置职能、合理设置机构、明确划分责权、不断完善法制、健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1,(17):2-M0001
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有序迁移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的关系,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为人口流动迁移创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13,(19):2-2
晋江市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为重点,以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为目的,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惠及流动人口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引导企业参与,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实施"五大项目",推动流动人口家庭从"工作晋江"、"居住晋江"向"融入晋江"转变。(一)安居项目积极为流动人口(以下流动人口指办理居住登记、连续在晋江居住满1年且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是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技术和法规制度等多方面。本文从系统构建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进行了研究,提出实现一站式服务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到中东部各市务工、经商、旅游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加日益增多,引发的矛盾纠纷极易增加。这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以及对城市管理规章的不甚了解,给各省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甚至对社会安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常颢 《办公室业务》2014,(15):242-243
近年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计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直接影响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面临人户分离的尴尬现状,使得工作难以开展、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根据个人见解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6.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化解不和谐因素是关键环节,需要通过社会普遍尊重、党委政府完善政策、用人单位真心善待、本地市民广泛沟通等方面努力,与社会方方面面构建起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对重庆市万州区近5年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发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流动人员增多,且流动性强,居无定所,变更频繁,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员政策外生育的管理难度很大,往往出现管不住和无法管的困难。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省内流动的占65%,跨省流动的占35%。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岁到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0%以上。近年来,苏州市凭借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也吸引了众多的务工者,截止2005年末,苏州市流动人口总数已达378.16万。大量流动人口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譬如给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应积极探索行政调控与市调节相结合的模式与方法,推动流动人口的有序流动和计划生育工作,从而不断促进苏州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转移人口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市民化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该文首先梳理了农业转移人口管理的政策演变过程,然后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农业转移人员素质不高、社会排斥、政府乏力、农业转移人员权益受损、制度缺失等问题,最后提出了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政府推动、放开户籍、统一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谭梅香 《经营管理者》2013,(30):298-29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强,这对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必须对现有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实现从传统"制约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