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卢珉  傅洁 《社区》2005,(9):46-49
此处流动着过去的影子在北京鼓楼大街的东南侧,有一个后圆恩寺胡同。它默默地静立在那里,任凭历史风尘的洗礼。元朝时,在后圆恩寺胡同里曾建有圆恩寺。据记载:寺为元至元年(约1286年)间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曾重修。据上个世纪80年代调查,此寺已全部拆除。但这个胡同因为它位于过去的圆恩寺之后,故而得名。胡同的西部比较狭窄,而东部则比较宽阔,7号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院内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西洋风格的亭楼,中西合璧,非常壮观。在这个院子的西边不远处,就是茅盾先生的故居。一进胡同东口,便看见了甲1号那座古色古香的宅院,这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与利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四合院的保护与利用,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旧城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北京传统四合院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北京传统四合院对于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难于判别、难于操作的问题,应通过开展综合研究建立一套传统四合院的评判标准,注意使保护传统四合院的工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鲁忠民 《社区》2001,(3):62-63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于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5.
李明德 《北京纪事》2014,(2):110-112
正北京胡同四合院门楼上的砖雕、石雕装饰,有着高度的观赏价值,独具艺术光彩。门头上的栏板及两旁戗檐上的砖雕图案不仅内容丰富,其雕刻技法高超。虽经百年以上的风雨侵蚀,这些精美佳品至今仍保存完好,与整体门楼建筑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极好的装饰效果。追溯北京砖雕艺术的历史,以明清时代最为兴盛,那时府第、会馆、民居的四合院门楼  相似文献   

6.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干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色的民宅,它是由东西南北四面形成一个口字形状的庭院。标准的四合院有着严格的布局,门楼、影壁、外院、内院、垂花门、正房、厢房、廊子等,井然有序。北京四合院强烈地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尊卑有序的理念,讲究对称、自成天地。这不仅表现在院落的大小、房屋的高低、门楼的型制等等外部设施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的功能和使用上。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分。大四合院以王府、高官和富豪私宅为代  相似文献   

7.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正规的胡同,集中在皇宫附近的东西两侧,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齐地排列,其中居民多为皇亲贵族。简陋的胡同,大多在离皇宫较远的南北两个方向,其中居民多为商贾平民。 胡同中的主要建筑,几乎全是四合院。这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9.
段凝 《国际公关》2015,(2):44-47
他说,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温暖柔和。走进东四附近的一条胡同,大街上的喧嚣立刻变得宁静。宏盟集团副主席、亚太区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国际公关》记者轻按门铃,应门的是一位老先生。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旁摆放着不少绿植,它们  相似文献   

10.
王彬 《社区》2005,(8):38-41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  相似文献   

11.
初见张巍,他穿着中式麻布上衣,察蓝色裤子,87式军用布鞋。他说布鞋穿了10多年,方便又实惠。他29岁,却对北京的胡同,胡同的讲究颇有研究,他说人一生可以带走的是一个好记性和一副好肠胃。他有着浓浓的北京情怀,眷恋着老北京的胡同生活。他是老北京网的“掌柜的”,正全心全力记录  相似文献   

12.
《北京纪事》在1997年连续三期刊登了王伟新先生写的"京城胡同抢拍记"系列--"三进椿树林"三上过街楼"三过状元府"。胡同、四合院是古都北京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一些看似很平常的胡同和四合院没准就是某位名人曾经的居所,光椿树林地区就聚集着许多京剧名角的故居--尚小云故居在椿树二条、余叔岩故居在椿树小头条、荀慧生故居在离椿树胡同不远的山西街……7年的时间过去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地方,现如今还有没有那些名人的遗迹或受社会关注的古迹了呢?2004年春天,我带着这些问题重新走访了这三个地方。  相似文献   

13.
正地图刚刚完成不到一年,可怎么看,它们都像是年代久远的"古董"。这30份卷成筒状、裹着报纸的地图,每张足有一开大。抽出一份摊开,泛黄的纸面上,黑色墨水的笔迹,密麻麻地画着北京二环内,曾经的胡同区、老字号、四合院原址,甚至颇为写意地标出了现存  相似文献   

14.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15.
帽儿胡同、雨儿胡同、鸦儿胡同……这些胡同名听起来奇怪,但它们的背后却都有一段掌故,静静地讲述北京城那3000多年的历史;鸟巢、水立方、磁悬浮列车……彰显着北京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步雄 《北京纪事》2009,(1):77-78
像老北京失去了四合院一样,我失去了曾经的母校——北京第九十五中学。2002年,北京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位于宣武区韩家胡同的北京九十五中学被取消建制,改成了一个体检中心。说不大,九  相似文献   

17.
言慧珠往事     
《北方人》2007,(3)
一家人,五个剧种1919年的深秋季节在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的一座四合院里,降生了一个女婴。四合院的男主人原名咸锡,就是后来更名换姓、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他的妻子高逸安为专演老妇人的早期电影明星。这个女婴就是后来比父母还要走红的言二小姐——言慧珠。言家生活不怎么富  相似文献   

18.
先有四合院,后有北京人作为北京人基本和主要的居住样式,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当时居住在西辽河上游的契丹人,男子个个能征善战,契丹首领很早就觊觎着城池繁华的幽州首府蓟城.  相似文献   

19.
北京前门外的施家胡同里有座"袖珍小学"--施家胡同小学.在那小小的两进四合院里,满装着我们的童年梦想,它就像一条漂洋过海的小船,曾经载着我们走过很远.  相似文献   

20.
四海 《北京纪事》2013,(12):89-89
胡同景观的慢慢消逝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最让人无奈的事,就像春天风筝的飘散一样,承载文化的符号渐行渐远,让这个城市看起来是那么的陌生和乏味。但是,有一个人想留住她,他想留住这城市的色彩,虽然,他只是用他手中的铅笔。在那淡黄的画稿上,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文化北京的再现,也是胡同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