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历史久远,这一习俗始于黄帝时代。尚黄习俗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崇日拜土观念,黄色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尚黄”成为黄帝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黄帝的崇高威望以及黄帝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持久影响,使得这一习俗得以沿袭和不断发展。尚黄习俗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较大,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一直多以黄色为尊。  相似文献   

2.
“男左女右”的习俗与中国古代遵守“男尊女卑”,以左为上,以右为下的“礼”的原则密切相关。本文以古代传说与相关古籍为根据,讨论古人关于左右空间的概念,“男左女右”习俗的形成,这一习俗在政治、军事、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以及这一习俗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五色理论看中国传统的用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色”体系是伴随“五行说”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而来,五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先民们的思想意识,所以五色理论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用色观念,从上古时期的“崇黑尚红”到艺术领域对“青”的偏爱,从中国封建史上“黄”的崇高地位到文人雅士对“黑白”的青睐,我们可以看到“五色”在中国传统用色审美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婚姻中的随嫁陪房习俗,是在婚姻当事双方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合力推动下,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陋俗。在这种婚姻习俗中,有无随嫁婢仆不仅直接关系到出嫁女子本身的利益,它更是女方家族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对于男方而言,年轻貌美的随嫁婢女,是男子潜在的性对象、妾的补充队伍。随嫁婢女的命运不是她们所能决定的,但成为主子姑娘的专用奴婢,凭着"陪房"的身份,却也并非全无所得。分析古代婚姻陪房习俗中的种种心理,我们或可称之为随嫁心态,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濮人与古代马来半岛文化──从色曼人习俗看古多佤人文化在马来半岛的影响尼嘎自古以来,马来半岛不仅是世界交通要冲,也是人类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与融合的舞台。罗佤人(luva)是现在佤族的一支,佤族与孟高棉诸族均属古代淄人的后裔。现今的罗佤人居住在中国云南的西...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但五人制足球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专用场地、专用足球和专用足球鞋等基础设施还不齐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五人制足球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为我国五人制足球的发展提出理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敬惜字纸信仰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习俗,它经历了一个从文字魔力崇拜到对文字内容敬惜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尚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文化元素与符号表达。蒙古族在其日常生活中崇尚白色、蓝色、红色和金色,这些颜色除了出现在其民族的美术作品、日常生活器物与服饰以及传统建筑蒙古包上之外,也反映在其城市建筑的色彩上。在蒙古族占主导地位的境外城市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色彩的蒙古族特色比中国和俄罗斯的蒙古族城市更多体现了蒙古族尚色习俗。通过对蒙古国乌兰巴托城市建筑色彩的分析,说明城市建筑色彩对构建民族城市风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矿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煤矿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是煤炭的发现与早期开发利用阶段;西汉至南北朝是煤炭开发利用走向成熟阶段;隋唐至元是煤炭开发利用的普遍发展与长足进步阶段;明清时期是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鼎盛阶段。这是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基本脉络。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民生日用燃料需求、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政府的监管制度与措施、古代煤业工人付出的重大牺牲和做出的贡献等,都成为影响中国古代煤炭业发展和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此外,军队办窑、寺院开矿,煤炭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以及后期煤窑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研究古代煤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代乞巧习俗是一种被信众圣化的习俗,其目的主要是祈祷神灵显圣。在乞巧习俗中,织女是集权、巧、善三位于一体的女神;乞巧习俗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多彩的仪式类型;在历史时空中,乞巧习俗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巧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口头文学、仪式、诗文、绘画等文化事项的互动,强化了乞巧习俗在历史时空中的稳定传承。  相似文献   

11.
"五色"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色”理论是中国古代装饰用色的核心理论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一理论均很重视 ,并影响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它沿用了数千年 ,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史 ,直至今天对现代装饰用色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对它的内涵的了解 ,对它与古代“五行”观念、等级观念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它的美学意义的阐释是探讨中国装饰史不可缺少的工作。为此 ,笔者结合古文献与工艺美术实践对“五色”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重新审视某些传统用色观念 ,从中发掘出能够启迪现代艺术思维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农书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它又有丰富的乡村习俗、日常生活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的社会史料,展现了一幅十分多彩的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画面。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唐韩鄂《四时纂要》二部古农书,不仅具有丰富的占候、择日、禳镇、婚丧、节日、农事、医药卫生习俗和乡村衣食住行生活诸方面的史料,还有大量的乡民生活节律和乡村景观等方面的史料。这在许多方面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是我们研究传统乡村社会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山戎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古老称谓,和崇山习俗密切相关。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都有崇山习俗。所以山戎一词,应是对古代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渊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最早起源于 16世纪的英国 ,后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逐步建立与完善起来。而传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前工业文明社会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保障制度类型 ,它的历史渊源 ,一是原始社会部落共同体互助相恤习俗 ,二是古代国家“敬德保民”政治理念。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 ,传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由古代国家主导 ,在不断吸收前代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5.
从隋炀帝时期开始,琉璃瓦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级的建筑覆顶材料,始终为皇家专用。元、明两朝亲王府第较多使用琉璃瓦,而清朝亲王等贵族府第只是部分使用。唐宋时期多使用绿色琉璃瓦,但金朝中都宫殿使用青色琉璃瓦。宋画中多有黄色屋顶,但难以断定黄色琉璃瓦为最高等级。元朝王府与元三都使用黄、绿等颜色琉璃瓦,可知元朝也无琉璃瓦色的等级规定。琉璃瓦颜色的等级规定见于明清两朝,黄色为最高等级,明朝在黄色之下有绿、青,清朝在黄色之下有绿、黑。  相似文献   

16.
尊贵的黄之色彩李子杰众所周知,大自然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以此构成了一个彩色世界,人类长期生活在这绚丽的色韵中,各地区、各民族对于色彩都有不同的美感。中国人视黄色为尊为贵,究其原因,则与黄土地、黄河水有缘。中国黄土之所以色黄,这是因...  相似文献   

17.
剺面亦称梨面、裂面、割面,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献祭行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兼有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可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地区遗留的岩画、鹿石的释读,认为辫面习俗最初出现于古代斯基泰人,后来随着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七一前四世纪)的开辟,斯基泰人在开拓与维护这一交通干线的同时,将这一习俗从最初的活动地域传播、影响到了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被匈奴、氐羌、契胡、突厥、车师、粟特、铁勒乃至后来的蒙古、女真等民族接受,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有其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8.
"开锁"礼是我国豫北地区的一项重要习俗,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这一习俗,仍可从中看到它对中国农村"重男轻女"旧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考察巴楚古俗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土族的祭祀舞蹈“於菟”(虎)舞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指出它与古代巴楚地区的崇虎尚巫之俗一脉相承。明初,江南一带(包括巴楚地区)的一部分汉人,来到青海同仁地区屯边守塞,其中不少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同时也将这一习俗带到青海同仁土族地区  相似文献   

20.
青、红、白、黑、黄五色,是彝族先民辩万物的颜色概念。由于这种概念的形成,在远古氏族,部族之间,人们对尚青、尚红、尚白、尚黑、尚黄各有侧重,就养成以五色辩别族群的习俗。五色概念折光地反映彝族先民的深文化,并作为贯串夷、夏文化的纽带,在中华民族远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