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只能读到鲁迅的书而读不到胡适的书,二是卷入"鲁胡之争"的大多数是文学中人,鲁迅跟他们是前辈同行.因此,如果在"崇胡抑鲁"的文章中找不到胡适的温柔敦厚,却充斥着鲁迅的尖酸刻薄,那是毫不足怪的.师傅当然并非不可以批评,但既然批评师傅的不宽容,自己对师傅的批评是不是应该宽容些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一书的作者,得知该书能够以中文出版,当然是一件特别感到欣慰的事。这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位老师的厚爱,仔细求实的翻译工作,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们在编排校对等工作上的帮助,才使本书得以问世。谨此也要向他们再三致谢。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是刘吉同志主编的一本党史著作,于1991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后记”中说:“对本书的编写体制、结构框架、史料应用、观点阐述等方面力求有所前进。”本人感到该书的确有其某些自身的特点,但在某些理论观点方面却存在“前进”的方向问题。本文不拟对该书作全面的评价,只想就某些观点作粗浅的评析,以就教于该书编者和理论界同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大陆从事社会科学教学或研究工作的人,一般是既不读鲁迅也少读胡适的,更不会卷入什么“鲁胡之争”。卷入所谓“鲁胡之争”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的。这些人,无论是“崇鲁抑胡”还是“崇胡抑鲁”,其实都是读鲁迅的书长大的,胡适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一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野草》的表现手法,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写道:“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胡了。”(《二心集》) “难于直说”的原因,研究者普遍归结于环境险恶。这是对的,但不全面。因为还有一些属于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一,作者思想深处的激烈的矛盾。他说过:“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两地书·二四》)。自己不甚了然的意见,当然“难于直说”了。二,作者对作品的社会效果的顾及。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他  相似文献   

7.
尚钺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一书,我全部都看了,该书简明扼要,是适合今天水平的一部历史好参考书。书的优点很多,王介平等六同志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号新建设月刊中发表的“评中国经史纲要”一文中都提到了,该文中对该书优点的肯定方面,我大致是同意的。该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讲义,据“编者的话”,对於古代史分期问题既“不敢轻从一般的说法,又不敢作盖然性或臆测式的判断”,因此,使一般读者读了之後,几乎有自魏晋而上,不知有是什麽社会的感觉。这反映了一个什麽事实呢?就是今天我们对於学术自由讨论的认识还不足,因此,这本书对社会分期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够明朗化了。当然这种现象,现在还极其普遍,不仅仅此书为然,即以我本人而论,我也是主张魏晋才开始是封建社会的,但是我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号文史哲上发表的“春秋战国之际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蒋百里在东京留学界相遇,浙江同乡会及其会刊《浙江潮》为二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作为超级读者的鲁迅,不仅认可与接受了《浙江潮》,而且成为其重要的译者与作者。“国魂”与“尚武”之说引起鲁迅的共鸣,并由此开启了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之路。蒋百里触发了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没有“飞生”,或许不会有“自树”,没有《国魂篇》,或许也不会有《斯巴达之魂》。在鲁迅文学发生的综合机制里,浙江同乡会及其组织者蒋百里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一环。民族主义促进了鲁迅“国民”意识的觉醒,尚武精神也内化为鲁迅的“战士”气质。关于“鲁迅的青年时代”,明治日本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当然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唯一的,“中国影响”与“中国路径”也同样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9.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论述鲁迅何以为思想家。鲁迅不愿你自己为思想家。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那些好意思自视神圣者相反,而逃遁名份,一方面也因为“思想家”之名司列复‘作家”、“教授”等那样有容易辨识的标志,被称为“思想家”的时候,某些无聊的人就起哄。但如冯雪峰所说,“在客观上”,鲁迅当然“是一个思想家”。”’之所以当然,除了其思想的独创性内容等之外,还可以从其文化素质来看.史沫特莱说,鲁迅是他那个时代“最有精湛的文化素养的人”,具有“天才”的“各种标志”。K这并非过誉。让我们从素质考察其成为思想家之要因。真正…  相似文献   

11.
由程郁缀撰写的《缀玉小集》于2014年3月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近十年来陆陆续续写的一些短文的小集。但虽曰“小集”,却有大情怀在,这大情怀就是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字里行间,熠然可感。书里有篇文章《乐把金针度与人》,是期于人,更是作者的自我期许,把民族文化的“金针”、知识学问的“金针”、哲理智慧的“金针”,掬奉与人而引以为乐。如作者所言,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境界”,当然也是一种情怀。  相似文献   

12.
赵宝煦 《学术界》2001,(6):267-268
本书是姚礼明博士的政治学论文集。它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作者在自序中说 ,本书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作者是用“生命”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我想这话的意思不外两点 :一是作者从事科学研究 ,严肃认真 ,兢兢业业 ;二是作者敢于开逆风船 ,说真话 ,不怕踩线惹麻烦。作者在“跋”中又说 :“这里没有趋时应景之文 ,也没有无病呻吟之作”。统观全书 ,可知作者所说的这些话 ,并非虚妄。我认为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 ,就是贯穿全书的求真求实的精神。作者立足于中国国情 ,坚持独立思考 ,不唯书 ,不唯上 ,敢于坚持真理。研究社会科学 ,…  相似文献   

13.
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讲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一科学的论断 ,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文化时 ,也曾批判道教中存在糟粕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教 ;也并未从道教文化中“悟”出一个“食人民族”的结论。另外 ,还可从鲁迅先生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与迷信应严格区分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 ,反对盲目主张消灭中国宗教(包括道教 ) ,宗教属于精神信仰 ,反对诽谤“龙”图腾等观点中 ,看出鲁迅对中国道教的认识是有其宗教观作理论基础的 ,是十分深刻的。因此 ,我们不应贬低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葛红兵所著《“五四”文学审美精神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了。该书收录了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和近几年来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开阔的文化视野,个性化的批评风格,深入探讨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与形式,鲁迅的“殉道者”人格,周作人杂诗的独创性,许地山小说中“贞女”与“圣女”的内在矛盾,沈从文的原始人性批评观,苏江、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等诸多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急待突破的问题。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描述,该书都有独到的见解,极富启发意义。《“五…  相似文献   

15.
当笔者怀着一种探寻大学精神的心态读完陈平原教授馈赠的新著《大学何为》一书后,曾与作者就此书所表达的某些观点交换过一些意见,颇获憬悟。如今四年多的时间尽管过去了,但围绕“大学”这个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特别是平民百姓家依然在给予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且又越来越不解的高度关注。有鉴于此,并考虑到大学这个神圣殿堂,  相似文献   

16.
“我”既不是S城人或寒石山村民一般的庸众,也不是魏连殳那样的“古怪”与“异类”。魏连殳对二人关系的认知——“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是符合事实的判断。二人虽然交往认识,但精神个性迥然有别,不宜视为同一类型的人物。对《孤独者》的文本细读再次呈现了鲁迅作为精通人性心理的文学大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李大钊的进步人道主义观刘彻,刘云龙鲁迅先生在评述李大钊理论时说:“一是他的理论,在现在看起来,当然未必精当的;二是虽然如此,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①今天看来,李大钊理论中“未必精当的”某些部分是否也有某些积极的...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基础》译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兼·彼得逊所著《人口》一书的前九章。作者彼得逊在序言中这样告诉读者:“本书不是年鉴;虽然提供了很多最新的数字,但主要是以数字为例来阐明观点。本书也不是专业手册,书中所教的一些人口统计方法不是用来培训专业人员的,而是让非专业人员懂得人口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作者对本书意图及其特点的一个很好的概括。与我国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确很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理论论述较少,而介绍简明实用的原理及技术方法较多;在章节布局和内容的安排上颇费匠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从“Г·В·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一九五五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一书第四章节译出来的。一九五六年“共产党人”杂志第六期发表了西道洛夫关于本书的评论。该文批评了近年来苏联哲学史家对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批评多于研究”的现象,指出作者В·А·伏明娜在这本书中“力求克服这些不正确意见,并且在很多问题上指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独创性”。这是探讨普列汉诺夫的哲学遗产的“重大尝试”,是一本比较公正的、一般正确的和有益的书。  相似文献   

20.
读《阿Q正传》,你当然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种在中国土地上生生息息、世代流布的“集体无意识”心态,领悟到一种直到今天依然沉潜着的“国民性”心理病态.你也可以感受到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可以看到民国历史的形象缩影.读《阿Q正传》,你当然会认为这是一出喜剧,你会情不自禁地发笑,但这是一种含泪的笑,是悲喜剧的统一.如此多元地剖解阿Q,自然会形成阿Q的面面观,因此也就有了永远解读不尽的阿Q.也只有如此多元地解读阿Q,才能深刻地领会鲁迅这颗二十世纪中国最优患的大脑那深遂无尽的思想魅力.孙中田教授在他的《历史的解读与审美取向》一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面对历史的文学和文学的历史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品评的深刻思考和位置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