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东北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步入文坛,是在1936年。这一年,上海的文学期刊《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比较集中地刊载了两萧、端木、舒群、罗烽和白朗的作品。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以及散文集《绿叶的故事》,萧红出版了散文集《桥》,舒群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还专门  相似文献   

2.
<正> 《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是三十年代东北左翼作家萧红、萧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写于一九三四年,同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于一九三五年出版,且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生活和斗争,开抗战文学先河的著名作品。多年来研究这两部小说的文章不少,但多数是分别作评析,或者在指出它们若干共同特征的同时,着重论述各自不同的特色。萧军同志在《<生死场>重版前记》中指出:“这两本小说,当  相似文献   

3.
萧军是我国著名老作家。三十年代初登上文坛。1933年,曾与萧红在给尔滨出了第一个合集《跋涉》,1934年携未完成的《八月的乡村》的手稿,逃亡青岛,后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关怀、支持下,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出版了他的《八月的乡村》及萧红的《生死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强烈的反响。《八月的乡村》成为萧军早期创作的里程碑。 解放以来,我国评论界,文学史界未遑对萧军创作进行研究,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原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浙江省的文学创作百花争妍,尤其是诗歌、戏曲和报告文学,在全国创作大势中的地位日见上升,引人注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密切注意全省创作状况,组织人力进行研究,先后主持编写了《浙江新文坛概观》(1979年——1983年卷)和《当代浙江文学概观》(1984年——1985年卷)两书。前者于去年年初出书,颇受好评,可惜因内部印行,外界较难得到。后者终于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 就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来说,这样全面、完整地反映一个省的文学创作现状的著作,还是第一本。《概观》及时总结创作经验,无疑对繁荣创作有促进作用。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资料储备。其意义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5.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9,22(4):60-63
《史记》中之所以没有史官传记,并非由于史料不足或史官地位卑微,而是别有隐情。因为遭遇“李陵之祸”,司马迁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结。而为补偿自卑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而且创作了《太史公自序》,这实际上是《史记》中唯一的一篇史官传记,且具备世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曾军 《云梦学刊》2010,31(5):41-42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由陈思和主编、王光东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年》(以下简称《60年》)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它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时间范围,将这一时期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文艺政策、理论争鸣、作品讨论以及推动和引发理论创作思潮的各类文献进行了全景式呈现。编者以其对当代文学的亲历观察和积极推动,让读者有可能通过这些文学史料文献去发现当代中国、思考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结集出版的《当代藏族散文选》(以下简称《选》)是建国以来、同时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第一部由藏族作者创作的散文作品选集,它标志着当代藏族散文创作的长足发展。在《选》中,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被作为沟通历史、社会和人生,表现时代精神,激励民族意识;揭示民族心态,表现人类情感;反映区域风情,彰著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和美感信息纳入作品。这  相似文献   

8.
学术信息     
《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学研究》简介《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学研究》(李灿朝著)2011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明末清初越中地区文学与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宏观把握,是一部关于明末清初越中文人与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选取地域文化传统、政治环境、文学思潮三个视角切入,绪论之外,  相似文献   

9.
一、副刊——文学的起点新加坡独立前,新马两地的文学,合称马华文学。马华文学是承接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余波而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1919年10月初由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出版的《新国民杂志》,是马华文学的起点;直到1925年,新国民日报的《南风》和叻报的《星光》这两个文艺副刊的出现,使得马华文学有了营垒,力量增强,是马华文学运动的开端。(注1)其实,报纸的副刊和期刊一直是马华文学发展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叶圣陶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并富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且说叶圣陶的散文创作,他曾结集出版过《剑鞘》(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和《西川集》(1945)等多本集子,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政论、杂文、小品、随笔和信札等数百篇。尽管郁达夫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曾收录叶圣陶散文5篇(入选篇目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而阿英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如同郁达夫一样,也对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评价。然而,194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家和新文学选京,在谈及中国现代散文时,往往只提到《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极少数几篇叶圣陶散文作品,致使一般读者难以窥见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 ,文学史的编著逐步打破了集体编写、体例相似、论述稳妥的一元化格局 ,而出现了一些个人论著式的文学史作品 ,使文学史的研究出现了视角各异、架构不同的多元互补局面。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门岿著的《戏曲文学——语言托起的综合艺术》(以下简称《戏曲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年 4月出版 )正是以其独特的架构和独到的剖析成为一部引人注目的专著式文学史作品。这部论著属于乔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主流”丛书 ,丛书采取“本体论”、“流变论”上下两编的结构框架 ,《戏曲文学》成功运用这种“二元组合的双向审视”(乔力…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欧洲汉学协会正在进行三项主要学术研究。一部分研究经费由欧洲科学基金会资助。这三项研究的课题内容及其进行情况如下:一、(分析说明的道藏分类目录》: 对明代的《正统道藏》5,305卷及《万历续道藏180卷,按时间前后及其性质加以整理分析,进行系统安排,为道教经典中传记性、历史性的内容作索引,写出分类目录的说明提要,以供世界各国研究道藏的汉学家参考之用。这项学术研究于1979年开始,可望于1984年底前后完成。二、《中国现代文学手册:1900年——1949年》  相似文献   

13.
一自“五四”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就成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时期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极少,也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时代风貌。至三十年代,这种文艺创作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变: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剧增,思想内容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在新文艺创作领域,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历史现象。 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创作的活跃景象,在一九二八年以后的革命文艺刊物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太阳月刊》(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七月)共出版七期,发表作品五十篇,写工人的占十九篇;《新流月报》(一九二九年三月至十二月)共出版四期,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五篇;《拓荒者》(一九三○年一月至五月)共出版五期,发表作品五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三十七篇。这种创作现象,在某些进步文艺刊物上也有一定的反映。象《文学》的第一期上,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重写文学史”的倾向和对地域文学研究的关注成为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两道声势浩大的洪流。其中,由张毓茂任主编、高翔任副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沈阳出版社1996年8月版,以下简称《史论》),即以新的结构、方法、资料和观点呈现出独到之处。《史论》选择了一种益于发挥论的优势的疏朗的结构。以论为逻辑起点预设,在内层结构上选择了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文论为内容的版块组合,从而有效地阻断了来自时间序列的对论的干扰,拥有了自由度较大的空间。而后,在外层结构上,选择了依历史时序分期与创作实绩、作家论交织的叙述策略。如果说内层的结构设置有益于论的发挥,那么,外层的结构设置又增加了史的丰富,使得人们能够在史与论的交汇点上发现文学事件、作品的定位。前者奠定了全书结构疏朗有致的风格,后  相似文献   

15.
综观近年来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传记 ,历史人物传记多为史学专家所撰 ,作家传记则多系文学专家所著。由此 ,读者掩卷之余不免有历史人物传记缺乏文彩、作家传记缺少历史厚重感之叹。像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那样文字精彩的传记 ,像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曹聚仁先生的《鲁迅评传》那样具有历史棱角的传记著作便格外为人们所珍爱。正是怀着这种心情 ,读史学家冯祖贻为著名作家张爱玲所写的传记 ,就有一种少有的满足和欣慰。一建构一部著作 ,最显撰者匠心的无疑是发凡起例和谋篇布局。虽然有些传记作品的结…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郭延礼著《秋瑾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由齐鲁书社出版了.这是《年谱》作者继其《秋瑾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1982年版)以后,关于秋瑾研究的第二部专著.秋瑾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过去学术界是重视不够的.秋瑾就义后七、八十年来,虽然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著和文章,但作为学术研究总觉得零碎、肤浅,以致有许多问题众说纷纭.如秋瑾的生年、生地、就义日期,赴台、赴湘、出嫁、两次东渡和两次返国时间,居长沙事、居京岁月等问题,迄今难以统一认识.《年谱》作者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心情,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二十余年来,孜孜不倦,南北奔走,广泛搜集资料,详细考辨,精心研究,终于著成此书.可以毫不溢美地说,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秋瑾年谱中的最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刘梦溪 《云梦学刊》2015,(3):157-158
本书文字原为我的研究陈寅恪专书的一章,初稿成于1991年,首刊台湾《书目季刊》,1991年第四期和1992年第一期连载。199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王永兴先生编)收录。北京大学已故王瑶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项目,此文作为其中的一章,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题目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  相似文献   

19.
张思齐 《殷都学刊》2013,34(3):50-60
宋濂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其文学创作各体皆善,而尤其长于传记.宋濂的传记文学创作包括单篇作品和《元史》中的纪传体作品两个大类.宋濂《王冕传》的结构与八股文相近.宋濂《王冕传》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由奇之怪这一传主性格逻辑发展的链条之上.它由八个环节构成,这与八股文的运思在机制上十分接近.从宋元时期到明清时期,八股文是一道浩荡的洪流,它向一切文体渗透,也渗透到传记文学之中.从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看,宋濂的传记文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宋濂生活在元、明易代之际,其传记创作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谢常青 《学术研究》2001,(12):115-117
《马万祺诗词选 (三集 )》共选录马万祺 1992年至 2 0 0 0年 4月所创作的诗词作品 2 2 0首 ,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中华文学基金会主编 ,谢常青笺注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中华文学基金会和澳门基金会 2 0 0 1年 3月 2 8日在澳门隆重举行了《马万祺诗词选 (三集 )》的首发式。1992年至 2 0 0 0年的澳门渡过了回归的后过渡期 ,并在 1999年 12月 2 0日开创了澳门历史新纪元。在这 8年里 ,马万祺为实现祖国统一第二站而不懈努力 ,和全澳人民一齐谱写了澳门历史新篇章。一、澳门回归的赞歌1999年 12月 19日深夜至 2 0日凌晨 ,中国政府代表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