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共同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历史发展的轨迹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取得胜利,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国家所以能够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赶上并超过…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国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只有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久发展,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所面临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同“四人帮”要搞“穷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而构成了他的人民物质利益观。邓小平的人民物质利益观,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的人民物质利益观,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民物质利益的实现必须以生产的良性发展为基础 邓小平真切关怀人民的物质利益,首先体现在他特别重视发展生产这一实现人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他明确指出:“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258页。以下只注卷次和页码)应该指出,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这个基础,一是说明要先通过发展生产把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出来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二是为了使人们进一步明确至少有以下两层更为重要、更有现实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一定要用最大的努力,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认真做好,以便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文艺工作者是搞精神生产的,在全党全国人民为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而进行的斗争中,自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创作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艺作品,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坚定人们对共产  相似文献   

5.
一众所周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如下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页)。这个表述虽然触及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个核心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尚有很大局限性的情况下,斯大林并未能从范畴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而人们不可能利用社  相似文献   

6.
一、讲求经济效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条十分重要的方针人们要生活就必须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要生活得越来越好,不仅要有物质资料的简单再生产,还要扩大再生产。这就必须使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尽可能少一些,劳动成果尽可能多一些,使每项劳动产品除了可供最必需的当前需要外,还能有剩余,才能有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在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观点和过去流行的“大过渡”的观点一样,也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具备了高度的物质技术基础,有可能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第  相似文献   

8.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精神文明又给予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两个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劳动者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需要 我们进行革命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越性,就必须使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快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制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党中央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一个伟大战略方针以来,举国上下,满怀信心,为贯彻执行这个方针,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但也有一些同志因为只看到我国当前物质技术条件总的说来还较落后而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信心不足。因此,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两种成果,从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对我国国情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制定现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这里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不仅具有客观现实性,尤其有着不可逾越性.这种不可逾越性的主要依据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由于: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契遇期。作为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刘元珍  赵洪军 《东岳论丛》2006,27(5):195-196
要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当前的着力点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用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实现人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全面发展;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正确处理当代人的利益与未来人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宏伟纲领。在这个纲领中,“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重要内容。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使社会科学成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武器,则其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浅谈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真地研究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找出内在规律,以便建立起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同时,注重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地调整、完善、改革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同消费结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内容的具体反映,而且是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必须首先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兴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志党和国家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及其意义,探讨把我国文化软实力硬起来的中国道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条战线的改革,正在顺利地进行和健康地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通过改革,认真把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同我国国情相结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在分配领域中,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不端国家的“铁饭碗”,不吃国家的“大锅  相似文献   

18.
关于精神生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一些论述,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重视和研究得不够,以致许多人在谈到社会生产问题时,大都把它仅仅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开始注意这个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我觉得人们对精神生产的特点及其规律,特别是精神生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而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说,显然是需要弄清楚的。因此笔者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必须依靠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人来建设。因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新疆劳动力资源,就成为我们实现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一)劳动再生产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身,要求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在“两种生产”按比例发展的情况下,新成长的劳动力人口就能得到及时就业;如出现“两种生产”比例失调的状况,不论是由于人口过快的增长,还是由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过于  相似文献   

20.
(一)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绝对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节约时间,也正象有计划地分配各部门所需的劳动时间一样,将成为在集体生产基础上的第一个经济规律,这甚至将成为更高度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绝对的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