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性别与权力的传统关系被动摇,但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关于中国男性化建构的命题较少被研究。老舍小说是其人格气质及人格理想的集中呈现,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男性气质建构及理想形象的深入思考。英语世界学者雷金庆及陈伟明从现代与传统的衔接点切入,考察传统中国男性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语境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重建这些模型造成影响,探究新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文化史意义。老舍小说《二马》及一些短篇小说成为主要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的俄罗斯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地处东西方交界,在历史上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这使俄国始终面临着廓清它与东方和西方的关系问题。本文考察了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在俄罗斯冲撞、交融的历史,分析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论战及文化走向,对俄国的未来文化走向做出有益的选择:在现代化过程中把西方现代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整合成新型的文化型态。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展现出一个让西方世界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形象.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林语堂通过三个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即日常生活审美精神的策略化萃取、经典文化形象的浪漫式形塑和文学人物性格的理想化构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与重构,唤醒西方读者的文化认同意识,实现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融合,为当下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浪潮下,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不平等,中国电影面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输出无力回击。在这样的困境下,本文对中国电影学习西方的影响作了正向思考,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抛掉被西化被同化的思想负担,积极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电影的制作传播经验,寻求与西方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想象,在被西方广泛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中国电影,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是20世纪后期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小说创作方法。它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结果,受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而产生发展,但又有其中国特色。文章分析中国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认为它是源于西方又异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中国特色小说新文体。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是构成现代科学的重要社会形态。正是随着中国的科学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规范,中国的科学文化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应先从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入手,考察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而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又反过来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从而揭示二者内在的互动关系。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从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每个代表性时期中国科学建制的结构和功能、科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建构的社会学特征,这将包括科学社团、科学期刊、科学教育、科研机构、科学发展政策与法规,以及科学共同体、学术规则、科学交流、奖励系统、精神气质、科层化等层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与对世界文学的倡导下,本着中国朦胧诗歌在中国诗歌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特将与朦胧诗时间发展较为吻合 的英语后现代主义诗歌,尤其是美国该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求从中去探求东西方文化,特别是诗歌在政治、经济等因素影 响下,在诗人诗歌创作思想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以此来判断二者在东西方文学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世界文学是站在一个更高 的平台来研究人类文学创作所带来的精神财富,站在具体的东西方文学的比较角度中去看待,也是跨文化视野下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亚东干文学是世界华裔文学艺苑中的一支奇葩,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色彩不但显示了其在世界华裔文坛中的独特性,还启发我们思考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东干亚文化与世界华裔文学的关系。深入研究中亚东干文学,对世界华裔文学研究具有拓展新领域和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东西方文化文学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它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西方文化与文学影响,在借鉴接受西方文化文学的影响中,在传承中国文化文学的传统里,努力走向世界.它是努力走向大众雅俗流变互动的文学,在走向大众化的路途上,将求雅与随俗努力结合起来,构成其独有的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域外汉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域外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国内本土学者的研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以西方学术研究理路来观照中国文学,并袭用西方流行的理论、方法、概念和术语,从而形成自具特色的中国文学研究.在建构中国文学研究世界话语权的语境下,域外中国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汉学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100多年前,中日两国前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学史。中日两国近代国别文学史的建构是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国民国家”意识的产物。“中国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受当时西方强势文化的促迫,而且是以日本为参照系,借鉴了日本笹川临风、古城贞吉的两种中国文学史著作的(1898年出版),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的中日文学、文化的互动性,这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从古代型进入近代型的一个突出特征。中日文学都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貌,是个动态的构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中日文学既有其共同性,也明显地存在差异,尤其在“意识形态性”上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了解当前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冲击的一个侧面,以及当前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反思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现象。面对全球异域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现象的融合和发展,中国古典舞应更加坚定自身的优势,保护自身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要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自身的舞蹈文化传统,分明文化界限,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古典舞的建设进程,更好地建设中国古典舞。  相似文献   

14.
老舍小说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参照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老舍的创作道路和小说世界为坐标系,向中国当前文学创作提出质询。采用比较中分析、归纳、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途在于:强化作家的精神主体力量,同化西方文化;在对文化人格、人生态度的选择和确认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学技巧;发扬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15.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思想和文学三个方面。在越南文学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中,这些影响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佛教、道教等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则贯穿了整含越南文学的创作进程。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探寻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诗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和进步性发展原则;文学真实要求作者反映世界和生活的真谛与本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逻辑和规律。西方文化诗学研究从考察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到关注历史认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按照语言学模式重新审视历史,弱化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特点,强调历史的共时性、互文性和建构性;真理的产生不再为人们所发现,而是在不断建构和创造中。  相似文献   

18.
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知识传承者和道德守卫者的角色。中国文学中有大量由文人创作、刻画文人形象、表现文人生存状态和人生理想的“文人主题”作品。通过对《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人形象在英语世界的建构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文人形象的建构是中国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抓手,对传播中国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念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这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个棘手而重要的问题。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激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是追赶西方的脚步,所以输入西方文化和文学经验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被强化的是一种以西方为现代性标准的进化论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与西方文学的对话,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关系即是如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既直接受益于西方生态文化的启迪,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因而表现出不同文化交互杂处的共生状态。中国生态作家接受西方生态文化与文学作品启迪,也存在着误读,更多地体现的则是自身的精神特质,使作品呈现出广阔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许多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