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商代是一个以神为本的神权统治时代。这时事奉鬼神是商王室的首要任务 ,甲骨占卜是沟通鬼神与商王关系的手段 ,巫祝贞人是沟通鬼神与商王的神人 ,构成了神权至上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鬼神观主要是在有关礼乐的讨论中形成的,它既与传统礼学一脉相承,又有着较为浓厚的理学背景,是儒家鬼神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鬼神“实有”,源于理气的共同作用;出于“正理”的鬼神“无形与声”,而“非理之常”的鬼怪却有可见之“形质”;鬼神思想是构成礼学的重要部分,鬼神与礼乐有着内在相通性.朱熹对鬼神的讨论,主体上是一种哲学化的鬼神观,但十分复杂,它既有较强的理性主义精神,又受到了世俗的鬼神迷信及佛道二教的影响,从而染上了一定的非理性色彩,可视为传统儒家鬼神观念的一个代表,具有历史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天道鬼神等问题是很少涉及。其突出的特点是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孔子最重道德的修养。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之,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封建的伦理教育。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只有封建道德完备的“成人”才适宜于在高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封建道德来很好  相似文献   

4.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主题和讨论的核心在于鬼神的"明知能力"。从方法论看,是从鬼神赏罚论的观点论证鬼神明知的问题。关于鬼神明知论,《鬼神之明》的基本立场是兼有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的"折衷立场"。这与今本《墨子》所见关于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的三种立场(完全肯定、完全否定、怀疑)不同,是《鬼神之明》所特有的。中期到末期的墨家世界观以天、鬼、人三层世界观为特征,即以天上世界、鬼神世界、人间世界三层结构来认识世界。三层世界观将关于天与鬼神的个人宗教信仰、三利思想、国家统治论、天人相关论全部包容在内,成为墨家思想的根基。到了墨家末期,墨家内部出现了对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深表怀疑的情况,不同的是,《鬼神之明》并非只是单纯怀疑,还鲜明地提出了"鬼神不明"这种新的学说。如果墨家内部已承认鬼神不明,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信仰、中期之后学派层面上的墨家几乎所有的理论、国家层面上基于尊天事鬼的统治论及天人相关论,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所以《鬼神之明》虽是战国时期由墨家一派形成的文献,但今本《墨子》被编纂时,必然要排除《鬼神之明》。这样也就从理论上为墨家为何从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提供了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船山之鬼神观是其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船山之鬼神观承接了张载关于鬼神气本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气本论为其鬼神观的逻辑起点,论证了鬼神即二气之良能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生死气化过程中,论证了鬼神与人一也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伦理道德方面,船山阐释了守人道而鬼神之理已得的基本观点。船山之鬼神观凸显了其气本论哲学思想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吴波 《船山学刊》2005,(4):89-91
《阅微草堂笔记》的思想文化意蕴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一是纪昀本人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而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却又肆意称道灵异、张扬鬼神;另一方面,虽然强调天命的不可更改性,却又不断地强调人改变天命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其彰显圣人“神道设教”的创作动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程颢和程颐并不相信鬼神,认为鬼神之事不足信,杂信鬼怪异说者是"烛理不明";但在理论上说到鬼神是否存在时,二程的态度却是暧昧和模糊的,并不是从根本上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对鬼神的存在予以有限的承认。这种矛盾的鬼神思想与古代"神道设教"的影响有关,也与他们继承的正统儒家的鬼神观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恩来 《理论界》2007,(10):180-181
孔子的学生在《论语·述而》中记录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在鬼神观念浓重的上古时代,孔子何以不随俗谈鬼神?这确是一个诱人深入探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祝薇 《船山学刊》2009,(4):141-143
冯友兰作为现代新儒学中唯一一位接着程朱理学讲的代表人物,受新实在论和儒家传统理性主义的影响,其哲学呈现出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作为冯友兰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鬼神观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这一特征:他以“理”说“鬼”、以“理”释“神”,从经验事实的角度对鬼神观念进行了理性的诠释。理性主义色彩的注入,使冯友兰的鬼神观念摒弃了传统鬼神观念的宗教气息,彰显出一个儒者鲜明的现世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是否属于墨家作品? 这一问题近几年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鬼神之明》的"鬼神"观念与《论语》、《墨子》相比较,在内涵上确有相同之处。但在鬼神是否能"为祸福"上,楚简《鬼神之明》之"鬼神又( 有) 所明,又( 有) 所不明"的观点与《墨子》截然不同。就楚简《鬼神之明》全篇思想主题而论,断定其为墨家文献有方凿圆枘之嫌。  相似文献   

11.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思想的解放,而"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思想解放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一是呼吁打破对西方的盲从,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二是服膺马克思主义和转而"以俄为师".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博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相似文献   

12.
20年代末期,创造社、太阳社在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过程中对鲁迅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创造社、 太阳社的主张是一种历史主义的历史规划,鲁迅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鲁迅的革命理念是个体生命自由意志 向历史实践的扩展、转化。鲁迅以强烈的自由意志质疑创造社、太阳社的历史规划,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他们危险的 思想弱点。  相似文献   

13.
喻大华 《河北学刊》2005,25(1):181-186
在中国近代文化潮流中,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焦点,形成了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两大思潮,但复杂和充满矛盾的近代社会使得二者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被夸大,相互影响、启发的关系被忽视了。其实,二者有时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认识上的某些共识,彼此间也非壁垒森严,存在着师友关系和互相渗透、转化的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均产生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着共同的时代主题,因而存在联系和共同之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4.
喻中 《新疆社会科学》2011,(2):95-104,148
早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救时”,以政治为业,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救亡本位的“法治主义”。晚期的梁启超,立足于思想启蒙,他理解的“法治主义”,可以称为启蒙本位的“法治主义”。1918年是一个转折点,可以视为梁启超的“法治主义”从救亡本位转向启蒙本位的标志性年份。粱启超的“法治主义”,是理解现代中国法治观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郭荣丽 《北方论丛》2007,(5):114-117
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代表,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涉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中与西,文化的层次及文化的古今等方面。他沉入到文化的海洋中挖掘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哲学思想,这对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对当今中国文化的构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07,27(4):130-136
李贽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就被引入心学之门,而其思想的真正启蒙则是在"大衰欲死"苦读佛经之时。李贽何时苦读佛经?曾读那些佛典?佛典到底给予李贽那些影响,使他茅塞顿开、窥见生死学问之源光点,从而走向学佛一路,成就了狂禅李贽。这不仅是明代思想史上需认真探究的问题,也是明代文学史特别是明代文学编年史上需敲定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经研究可知,李贽思想的真正启蒙是在姚安鸡足山"翻阅贝经"的明万历六至八年;所读佛经为《坛经》、《般若经》、《心经》、《楞伽经》、《法华经》和《金刚经》等,信奉"有为教"与"净土宗",最终悟透因缘法,形成真空观,不仅从学理上明白了"生死大学问"的根本,而且找到了求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奠定了其后来"凡圣如一"的平等思想和"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非权威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于时代裂变的晚清时期,应对民族危亡,在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私利不可讲,而公利却不可不讲"的观点.他试图通过对"利国之与利民实相表里"的论证,完成对传统的"不与民争利"到"公利不可不讲"的转化.而他对"私利不可讲"的坚守,在体现了他作为"儒臣"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使其对义利观的认识无法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9.
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宗教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传统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许多优秀、先进的文化,同样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宗教思想,其中一些宗教思想已制约着西藏现代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制约高原经济发展的宗教思想,以便科学地认识利用它,用批判的眼光扬弃这些宗教思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践合理性的实质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或意义的反思与评价。因此,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观便是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根本要求。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绝对理性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成为现代化实践中各种弊端产生的认识根源。人类要真正克服和摆脱现代生存困境,就必须来一场价值观上的变革,抛弃原有价值观中不合理的内容,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规范和评价实践活动,从而牵引人类实践不断地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