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揭示汪曾祺散文所显示的文化色彩 ,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他是借生命之力的体验去融合儒道精神的。汪曾祺早年对生命的悲悯 ,成为他 4 0年后散文价值取向的生命回响。汪曾祺散文的核心是民间化。在这个意义上 ,他以认同民间的方式 ,发掘出最具民间日常意味的存在形式———吃的种种方式和传承 ,为饮食立传 ;并以充满人性的人物表现为生存立法 ,发掘出生命中最自由的一瞬 ,从而使其与之所依托的民间风俗意趣相谐相洽。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在其自身的现代文学观念和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思想内涵两个维度上得到了展现。作者对人和人的命运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并拥有开放的、自由的、妇女观和婚恋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题材的探索、语法的革新方面 ,还是在语言观念、体裁特色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现代性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中国小说创作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汪曾祺的高邮小说为主 ,从生命与文化的角度 ,分析了汪的恋土情结的文化传承 ,指出汪曾祺小说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是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历尽坎坷 ,具有漂泊感、倦怠感的汪曾祺的美好生命意识的补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风格迥异、成就显著的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和国家权利意识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距离.他着力建构的是一个充满自由和生命活力的民间文化形态,由此也带来了其美学风格上冲淡平和的特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中彰显了独有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对汪曾祺的研究中,学界注意到了他的作品与儒家思想的紧密联系。汪曾祺的童年生活、求学历程以及创作思想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通过《大淖纪事》来分析儒家思想,尤其是"仁"的思想在汪曾祺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文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叙述、结构等文体要素去蒸馏汪曾祺小说世界丰厚凝重的文化意味,可以透析出其闪灼的结晶体——传统文化。因为这些要素本身就是归向传统的衣钵。“字思维”产生作家语言的诗化追求,叙述方式与主体心态、结构即氛围的独到处理,不仅反映出作家在小说修辞上文体意识的自觉性,而且反衬出他对当代文学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论汪曾祺文化人性形成的自觉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文化人性特征是他有意识地构建的结果。他的文化个性的自觉意识比较多的体现为文学对他的诱惑和熏陶,导师对他的影响和引导以及生活对他的教育和磨炼,正是在学习、生活、创作中,他有选择有改造地吸收了故土文化、师恩家学、传统思想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是当代中国独具魅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从民间立场的角度分析了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边缘角色地位以及这一地位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其作品呈现的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文化心理;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供的独特元素.这些因素无疑是构成汪曾祺文学世界魅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士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而且在文化上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与特殊的价值。当前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对士的理解,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理解。这种理解基本上是从士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在历史上的表现和功能,即从“相”和“用”两个维度进行的,对于士之为士的“体”却缺乏深切透辟的体认。之所以选取马一浮作为省思士之为士的典型,不仅因为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孤寂、最笃实地恪守了士的精神,而且因为他对士的本质有与孔子不一不异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小说家中,汪曾祺并不是高产作家,然而却以为数不多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他文体意识的自觉,创造了一种只属于他自己风格的文体.“汪曾祺的小说很有风格”,而汪曾祺小说的风格,就在于他的作品充分地运用了淡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造诣颇高。他的小说影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并不为潮流所动,因而他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主要小说集有《邂逅集》《晚饭花集》《莱萸集》《初访福建》等。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色,从而具体论证其小说作品在文体方面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具体意义,以使读者对汪曾祺其人以及他的艺术成就有所了解;同时,也充分了解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散文是文化转型期文人传统复活与转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标本。从作家与现实的关系看,汪曾祺所持的是“边缘化”立场;同时汪曾祺还以他的创造让我们重温了审美化的入生之勉力,他以文人的精致雅趣关怀去掉了日常生活的粗鄙,代之以诗意和书卷气。汪曾祺散文的意义不仅表明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写作和传统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而且展示了以汉语写作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创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文化学与文学三个学科领域。心理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目的在于从生物上发现、诊断、治愈个体病症。而文化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性历程中未被揭示的创伤文化结构,其目的在于从历史上揭示现代社会深层的欲望机制,批判现代性与全球化的负面问题。文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次上的感性表述,其目的在于从叙事学上厘定创伤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边界,超越现代性的创伤。这三个维度互相影响,互相补足,构成了创伤研究的基本人文学科结构。跨学科地考察创伤研究,是后疫情时代揭示疾病与人、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王澄霞先生《污浊何以成圣洁———从文化批判视角重评汪曾祺〈大淖纪事〉》一文进行了解读,认为王文以自认为"认真"的批评态度重评汪曾祺《大淖纪事》却得出肤浅的结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王澄霞先生的批评态度有些极端;他的批评纬度与汪曾祺的写作纬度存在一定错位,以"道德视角"进行文化批判,得出的观点有失偏颇。分析了爱及对自由与美的追求是汪曾祺化"污浊"成"圣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视为“五四后期人物”的思想家殷海光是20世纪后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又从冲突走向融合。此一过程尤其反映在理性与价值这两个维度上。首先,殷海光的主要研究旨趣不在自己的专业逻辑与分析哲学上,他的思考重心是人类文化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实现,但其全部运思进路却又是从逻辑与分析哲学出发的。其次,殷海光的自由主义带有浓厚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自由民主观念有特定的道德内涵,包含有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如个人尊严、个人人格的完美发展、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在这方面与英美传统的立场不同,保持了五四传统的特色。第三,殷海光生命前期的治学方法严守着逻辑实证论,在晚年时走出了逻辑经验论的限制,开始讨论属于心灵层面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等问题。第四,殷海光早年坚持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激烈反传统的立场,到了晚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重大改变,这与他的视野主要转向了人的心灵问题及价值问题有关。殷海光内心蕴藏着强烈的价值意识,却以理性的追求为企向,在他的晚年这两个维度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坛上,老作家汪曾祺以他珠玉般的篇什,表现了卓越不凡的语言风度,显示了他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从而使语言成为他的作品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本文着力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风格特色,期待人们给予汪曾祺语言以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欣赏这种高品味的语言风格美。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通过追溯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发现这位从旧时代过来的作家经历了中国当代大小各种政治运动,不仅创作断断续续,而且“早熟”弄口“晚成”间隔了整整30年。从精神结构上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从创作倾向上说,他是20世纪最后一个京派作家。士大夫的精神心理结构和京派的创作追求与中国当代日益左转激进的政治文化环境发生强烈碰撞,形成了汪曾祺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奇特的创作“间断性”风貌。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美不止于形式简洁、用词生动,也不止于音韵清雅、流畅。汪曾祺语言的美根源于他对民间日常生活所注入的深情目光,根源于他对每个人的文化发现,根源于他对此进行的诗性呈现。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文化意蕴和诗性呈现彰显着汪曾祺完整而系统的语言本体观念,彰显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和生活观。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坛上,从闲适文学这一路走来的贾平凹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引进,他在思维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综合而分析,由意象而抽象,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整体观照他的作品,则具有以下四个维度,即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超验的维度;自然的维度;生命存在的维度.文章主要从生命存在的维度对其作品进行阐释,具体从情爱观念与女性观的角度来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