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汹涌的冲击,清朝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招致了落后挨打。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内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裕谦等爱国官员和将领,揭开了近代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篇章。考察这个历史过程,揭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给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广东士人中形成了一个经世致用学派。这个学派在鸦片战争前夕,提倡新学风,造就了经世致用人才;鸦片战争期间,其中的多数人成了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在近代反帝爱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这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涉及广东近代历史的全过程,并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个地方性的学派的历史,至今仍鲜为人知,更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就鸦片战争前夕,广东士人经世致用学派的形成、基本学术思想及其成员的活动,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在周秦至隋唐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基本上是合一的,身份性地主占统治地位是其总的趋势。在宋到鸦片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两种职能的总趋势是由分到合。宋代,地主阶级两大职能是分离的,明清以降,又逐渐趋于合一。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发生激烈的震荡。面对纷至沓来的内忧外患,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姚莹等人为代表的先进地主阶级思想家或政治家,为了匡时救世,纷纷抨击封建统治的黑暗与腐朽,要求革除弊政、变法更新;积极倡言学习西方,以求富国强兵,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他们的主张,形成了一股要求变革的思想潮  相似文献   

5.
一八四○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与蒙族爱国将领裕谦从封建统治阶级的营垒中挺身而出,坚决抗击英国侵略,反对卖国投降。在反侵略反投降的悲壮斗争中,他们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结下心心相印、肝胆照人的深厚友谊。认识这一友谊的思想基础,及其所反映的进步的历史趋势,对于增进今天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共同奋斗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也是不无裨益的。(一) 林则徐、裕谦,作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人物,他们爱国御侮的思想,是在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6.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侵略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在这八十年中。中国逐步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处在最困难、最危险、被奴役、被瓜分的灾难深重的时代。在这亡国灭种的厄运面前,中国的各个阶层都亟思探求挽救中国的道理,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学习西方与抵抗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初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初战争。在这场伟大的抗敌斗争中,许许多多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用诗笔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热情地讴歌广大人民和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愤怒地谴责敌人的侵略罪行,深刻地揭露清廷的腐败无能,无限地同情人民的生活疾苦。而姚燮就是这群爱国诗人中的一员,他在鸦片战争时期所写的诗歌,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光芒。  相似文献   

8.
众口铄金。多年来,有关鸦片战争的著述,几乎无不指穆彰阿为投降派魁首。本文作者在搜捡清代满族史料过程中接触到的有关史料表明:穆彰阿不仅不是投降派首领,而且还有很多支持抵抗派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当英帝国发动可耻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袭开中国大门的时候,道光帝举棋不定,最初起用抵抗派林则徐、邓廷祯等人,继而任用投降派奕山、奕经等人,最后以《南京条约》开了不平等条约的先河,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邓廷祯等被遣戍新疆伊犁,奕山、奕经降职后被派往新疆,出任和田办事大臣、叶尔羌(莎车)参赞大臣。他们都从东南沿海到了新疆,身分却有天壤之别。后者仍然是朝廷命官,前者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史研究中,有些同志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已处于较为“成熟”的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有的甚至认为它已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崩溃”的阶段。这些估计似显偏高,本文试图通过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认识它究竟处于怎样一个历史阶段。一、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绝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但地主阶级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也逐步松弛。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贵族地主逐渐衰败,缙绅豪强地主的特权受  相似文献   

11.
道光帝个人对鸦片问题及整个鸦片战争的态度,对于鸦片之禁弛和鸦片战争之胜败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道光帝妥协、求和、动摇、投降、卖国。也有学者作过新的探讨,或认为道光帝是抵抗派;或认为道光帝左右摇摆,在某一阶段主战,在某一阶段妥协;或认为道光帝是速胜论者,等等。本文认为,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的总体心态始终是主和的。 (一) 鸦片战争与鸦片问题紧密相联,因此首先应探讨道光帝对鸦片的态度。谈起禁烟,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林则徐。其实,在林则徐之前就早已开始禁烟了。据载,清朝最早的禁烟令发…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同时,也唤起了中国有识之士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社会的弊端,并把目光转向外部世界,致使当时的士林思想发生了剧变。首先变化的就是传统的以重农抑商为核心的、以本末、义利、奢俭等封建伦理道德为补充的经济思想。但从“抑商”到“重商”的转变历程,充满曲折和反复。本文试图从近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思想变化,粗略地勾画出这一转变轨迹。一鸦片战争前后,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摆脱汉学和宋学的束缚,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龚自珍。龚自珍在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讨论徐继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首先必须确立几个原则,印:第一,抵抗侵略是爱国.但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第二,对外投降是卖国,但理性外交决不是卖国;第三,对外开放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依据上述三个原则,徐继畲不是卖国者,而是爱国者.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尽职尽责的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担任福建布政使和福建巡抚,主持厦门、福州的对外通商事务期问,在处理福州英人欺侮民人、葡属黑人淹波罗吐和含璧杀死杀伤民人,尤其是英国传教士等租住神光寺等事件上,持的是一种理性的"两不偏袒"的稳健态度,依法办理,以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无什么大的不当;他还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讨论徐继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首先必须确立几个原则,即:第一,抵抗侵略是爱国,但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第二,对外投降是卖国,但理性外交决不是卖国;第三,对外开放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依据上述三个原则,徐继畲不是卖国者,而是爱国者。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尽职尽责的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担任福建布政使和福建巡抚,主持厦门、福州的对外通商事务期间,在处理福州英人欺侮民人、葡属黑人淹没罗吐和含壁杀死杀伤民人。尤其是英国传教士等租住神光寺等事件上,持的是一种理性的“两不偏袒”的稳健态度,依法办理。以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无什么大的不当;他还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吴禄贞与“延吉边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外交史,是一部丧权辱国、河山肢解的痛史。西方殖民强盗对中国蚕食鲸吞、瓜分豆剖,而积弱多年的清廷则全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然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始终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不仅通过各种形态的群众运动(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有力地显示出来,而且也在清政府内部抵抗派的活动中得到体现。林则徐广  相似文献   

16.
常州派词学理论的现实呼应──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词与词境的新拓展张宏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而对词还未给予充分的注意。固然,对于反映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样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7.
对于鸦片战争期间出现的一批具有改革倾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史学界多称之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并就他们同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渊源关系展开过争论。但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地主阶级改革派”之说,现将理由阐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 改革派,作为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并不只是中国社会嬗变之际的特有产物。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早就出现过这种政治集团。例如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都算得上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领袖人物。由于时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时代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有其不同的改革方式和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特点,但就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18.
道光帝宁是中国抵抗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道光帝对英斗争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中国抗英斗争的进程和结局。对于道光帝对英斗争指导思想,军史学界未有专文论及,这是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的一大不足。鉴于此,本文拟系统考察鸦片战争时期道光帝对英斗争指导思想的演变,并作简要评说。鸦片战争的爆发,以1839年9月4日(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九龙之战为标志,而道光帝对英斗争指导思想产生在九龙之战之前,因此,考察道光帝对英斗争指导思想应从广东禁烟始。自1838年年底道光帝颁给林则徐钦差大臣关防,命驰赴广州查办海口事件起,至…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史研究述评孙占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鸦片战争史的研究,一向受到史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拟就有关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的禁烟问题、鸦片战争时期的人物研究及思想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的影响等主要问题做些述评。一、关于清政府闭关政策的...  相似文献   

20.
论经世文派     
自清代中叶以来,桐城派独踞文坛将近一个世纪,唯一能与其抗衡,并最后取而代之的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崛起的经世文派,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源流。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了这一流派的存在,对它既缺乏史料的整理,更少有宏观的研究。因此,在目前探讨晚清经世文派的形成和崛起,是很有意义的。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所谓乾嘉盛世里,由于汉学和宋学适应了清王朝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