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离基层最近,离老百姓最近,离实际生活最近的地方党报,近年来,着力创新民生报道,树立"小民生"与"大民生"兼顾的新闻理念,关注平民生存生活,进一步拓宽民生新闻的报道空间,探索出了接近性、体验性、互动性、追踪性的"四性"民生报道之路,极大地增强了报纸亲和力,受到上下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关注民生是地市党报的重要职责,也是提高地市党报影响力的关键。《淮北日报》等地市党报不断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报道内容及方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践行了"三贴近"原则,提升了地市党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市党报发展的形势,论述了地市党报必须走民生新闻之路的时代要求,并认为以民生新闻为报道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地市党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地市党报如何走民生新闻之路:(1)拓宽视野,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理念;(2)以"三贴近"为原则,把握平民视角;(3)锤炼队伍,提高地市党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国内不同级别、地域和性质的8家报纸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5·12地震发生开始至今(2010年3月),在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的内容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08年6月30日之前报纸主要以应急救灾为主要报道内容,此后则以灾后重建为主要报道内容;国家级报纸重视民生报道,外地报纸重视灾情报道,本地市级报纸重视住房及设施建设报道;党报不同阶段的报道重心比市场报突出,市场报比党报更关注受灾感受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必须重视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生与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法治建设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改善民生是促进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民生建设,把改善民生与加强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法治保障民生,民生促进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推进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建设,是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影响力、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经路径。结合《宁波日报》理论专版"学苑"的探索和实践,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建设,应从以下四个路径推进:找准读者定位,是培育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前提;强化品质铸造,是提升党报理论宣传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培育特色栏目,是铸造党报理论宣传品牌美誉度的有效载体;重视人才队伍,是增强党报理论宣传品牌持久力的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求,地方党报应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时事报道,加大时事报道在地方党报上的比重,增加时事报道的特色,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读者对时事新闻的需求,使时事报道具有政治特色、经济特色及信息量大、内容和形式新颖等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成都电视台对民生新闻模式的运用,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民生新闻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在灾难报道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代表了灾难报道中的一种"民众话语",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直播宿州》在"百姓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上已见成效。在三个方面具体呈现出自己的别样特色:民生性与服务性的内容转型、互动性与地域性的理念定位及平等性与口语化的形式编排,成功地打造出了宿州的媒体品牌,较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做到在总体上保持平衡适度;在选题和报道上掌握分寸;把握舆论监督的原则即坚守职责。合理地、科学地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度",有利于新闻媒体正确履行其社会职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是质效提高、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及充满活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征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寻找经济发展新突破,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作为。  相似文献   

14.
梳理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研究的主要路向,存在"来源论"、"需要论"、"权利论"等几个基本维度,深度透析和把握这几个维度的内在理论逻辑,对推进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认同"是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修辞话语采取三种方式达到交际双方的互相认同,即"同情认同"、"对立认同"与"误同"。公益广告修辞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认同,即通过构建"同一"和"同体"与公众和社会进行互动,具有促进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中包含着丰富的协调思想:1.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主线,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统一;2.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把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创新相统一;3.以"以人为本"为主线,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统一;4.以"和平发展"为主线,把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和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相统一;5.以"与时俱进"为主线,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正确把握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建设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新起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微观的社区建设是宏观的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入点和抓手.社区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结合,将有力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既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社区建设的重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学院等充分体现了民生"五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胡锦涛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思想和共同建设、成果共享的民生理念,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建设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了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民生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为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和政府号召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和谐安徽建设中的民生工程研究从民生工程研究背景、安徽民生工程现状分析、金融危机下推进民生工程的政策建议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民生工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