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子女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社会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日常照料、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如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问题突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为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2005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约有160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而到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高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将达到2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及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趋突出,除了生活照料问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心理照顾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给老年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名老年社会工作者,自从2006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将社工服务推广至敬老院后,我便一直就职于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4年多的老年社会工作经历,不长不短,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对专业技巧运用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老龄社会呼唤养老社会化服务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10月16日,贵州省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在贵阳正式启动。这一信息服务中心的成立运营,将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对于全面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贵州省养老服务体系,扩大老年人生活照料范围,降低医疗卫生和生活照料服务成本,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贵州省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合作,为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而作出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转为社会职能,人们也逐渐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社区作为人们生息相关的活动场所,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渐趋全方位、多角度地服务于全体社区成员。而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成为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的老年人比例将迅速增大,尽管子女在主观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十分孝敬老人。并有赡养老人的愿望。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子女将不具备照料和赡养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增强,老年人独自生活居住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这种情况意味着老年人自身经济支持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身边照料的人力资源在减戮虽然说老年人在低龄、身体健康时独立居住是有利于自己生活的,但是在晚年、自理能力下降时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当子女不能提供生活照料时,需要向社会寻求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全国老龄人口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江西省吉安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6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9%,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9.8万,占老年人口的15.8%;纯老年人家庭人口2.6万,占老年人口的4.2%;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分别达到56%和48%;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分别达到18%和26%. 存在的主要困难 基本生活难保障.老人劳动能力渐弱,收入不足,身体健康下降,生活起居困难明显增大,尤其是那些有病或高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不仅要忍受子女不在身边的心灵孤独和寂寞,而且自身生活照料无能.日常支出尤其是医疗性支出增加,导致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下降.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处于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在农村,80%以上的空巢老人还要参加劳动,有的80多岁了还在田间劳作挣取微薄的收入,有的长年帮外出打工的子女带小孩,依靠子女的接济生活.生活保障问题是绝大多数空巢老年人最为担心、烦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则占老年人家庭的22,83%,有部分地区比例已超过30%,全国大约有2340万“空巢老人”需要照料。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来以尊老爱幼为美德,颐养天年也是每一个老年人所期待的生活境界。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逐年上升,老龄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贵阳市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已经占到11.80%。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是贵阳建成现代化大都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1999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老人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失能老人的人口数已经超过千万,这使我国失能老人生活保障及社会安全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关注失能老人问题,加强对失能老人的照料及护理,构建相应的社会安全保护体系,满足失能老人的晚年生存需求,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白发浪潮”的迅速到来,“四二一”式家庭结构日渐增多,今后子女将要瞻养、照料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负担不断加重。为了扶持家庭养老,解除子女后顾之忧,为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笔者结合实地调查材料,参考国外的做法和我国的有关政策法规,针对上海的情况,就家庭养老政策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颇具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例如:评估过程行政性浓厚,缺少对老年人的需求评估,公示环节也缺乏对老年人隐私的尊重;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不仅服务形式单一,大多是基础性的生活照料服务,服务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服务提供是单向的,老年人被动接受服务,对服务的意见和诉求无法反馈;服务提供主体单一,仍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专业机构参与较少。  相似文献   

14.
金秋茶坊     
《老年人》2001,(3)
儿女干涉父母再婚违法   据《解放日报》报道:在我国近 1 3亿老年人口中, 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 4500万,这个数字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老年人再婚,越来越多地受到儿女的干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子女暴力干涉父母再婚的现象。这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婚姻法 (修正草案 )》第二章第三十条对老年人再婚问题作出了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婚姻法 (修正草案 )》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 2001年 1月 11日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卫南村老年人协会围绕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助困照料、空巢帮扶,不断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有力推进了“六个老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撤并,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但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也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因此不得不寄宿在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对住校生活适应与否,会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传统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其中,社区照料由于能够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中享受便捷、专业的服务,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而受到老年人和家庭成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入的资源在逐渐减少,需要通过发展社区助老服务来弥补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的不足。在民政部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其中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区机构占所有便民机构的85%,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充分认识当代我国老年人的特点和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事关社会稳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老龄委对1000多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满足于吃好、穿好、住好,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上老年大学、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外出参观旅游等,有着强烈的要求。这表明,人们的养老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说,20世纪中国的养老问题主要是集中在解决养老金、完善医疗条件和建立照料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话,那么,在21世纪,随着物质条件的大为改善,老年人将更加注重生…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解决老年人特别是丧偶老人的孤独和照料问题,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一大难题。因此,老有所养、老有所伴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宽容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丧偶老人选择了“搭伴养老”,他们把“搭伴养老”、“走婚养老”和“代际婚姻’’等再婚方式作为自己继续构筑新家庭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